:::

蘭博電子報

033期-反溪水~宜蘭河河道變遷歷史

文:蔡文婷

前言

宜蘭地區最主要的河川,是蘊育宜蘭平原的母親—蘭陽溪,但縱觀宜蘭地區的發展過程、水利設施、文物古跡、人文特色及人河交互作用等因素,宜蘭河的重要性決不亞於蘭陽溪。

老地圖上的宜蘭河(節錄自游移於蘭陽平原的蟠龍~張政亮)

圖1噶瑪蘭廳地輿全圖
圖1噶瑪蘭廳地輿全圖

 

宜蘭河的河道變遷可以為蘭陽平原河川特性提供一個範例,宜蘭河在歷史上的稱呼包括西勢大溪、清水溪、大溪、冷水溪與宜蘭川等。依據今之文獻登載:「宜蘭河是由大礁溪、小礁溪、五十溪、大湖溪等支流匯集而成,主流源於臺北縣烏來鄉與宜蘭縣礁溪鄉交界的大礁溪山(1,161公尺)與小礁溪山(1,147公尺),長約23公里,於員山鄉的新城會五十溪和大湖溪後,繞經宜蘭市北方的宜蘭橋,河流迤邐折流向東南,於壯圍鄉之東港會蘭陽溪入海……」。

 

可是根據1840年的早期史料《噶瑪蘭廳志》卻是寫道西勢大溪與蘭陽溪同源於:「界外玉山腳發源,出大叭哩沙喃口,至內崩山與東勢之濁水分支,由大三鬮、胡鰍斗、金包股、六七結,繞過三結,東轉至下渡頭淺澳束成港道,北匯烏石港入海……」;上述兩段文字的敘述差異,印證著本區沖積扇三角洲平原的河道變遷事實。

 

圖 1 為清道光二十年間(1840)陳淑均所輯的《噶瑪蘭廳志》方志裡所附的「噶瑪蘭地輿全圖」中,其中西勢大溪與今之宜蘭河的位置相仿;依據廳志描述:「…平原中有濁水大溪,出山東注,源在噶里阿完社,東流入海。近年故道淤淺,正溜北徙。繞經員山,過五圍(今宜蘭市)之東,由烏石港入海。」,又文「嘉慶十四年(1809),颶風作,濁水溪正溜北徙與清水溪合流。嘉慶十五年,暴雨襲宜蘭,清濁攸分,仍循故道……」。

 

顯見當時宜蘭河被認為與蘭陽溪同源,而且下游河道分兩支,主支流乃往北沿沙崙舖(海岸沙丘)游移再會奇武蘭諸河(今之得子口溪、金面溪、福德溪)而注入烏石港,而另一支流則循過嶺15里(亦為海岸沙丘)西緣南迴至海岸沙嘴處匯東勢大溪(蘭陽溪)及溪南的里荖、奇武荖等溪(今之冬山河水系),在加禮遠港入海。這裡可以觀察出來蘭陽平原的河川因受海岸沙丘阻擋,故河道經常蜿蜒於沙丘後背濕地,往往等到多條河道匯集,力道充沛後再一起衝破沙丘入海,此種現象不僅有別於西部海岸的河川特性,亦使得河道下游容易發生變遷!

圖2《台灣地輿全圖》裡的宜蘭縣圖
圖2《台灣地輿全圖》裡的宜蘭縣圖

 

圖2為光緒九年(1884)前後《台灣地輿全圖》裡的宜蘭縣圖,圖中所呈現的宜蘭河在宜蘭縣城(宜蘭市)以上的河段沒有什麼變化,但過宜蘭縣城附近卻繪出河道在新店之北,流經於三圍與四圍之間,並由車路頭聚落之西,轉至今打馬煙一帶入海。

 

如果上述標注並非筆誤的話,則這段河道的變化點應是在今日的大、小礁溪一帶,因為當時小礁溪流經瓦瑤、武暖、馬璘等地,乃為得子口溪河道的源頭(昔稱奇武蘭溪);而地圖上卻標繪宜蘭河乃沿小礁溪水路,通得子口溪,直達與打馬煙海口,此種宜蘭河與得子口溪河道相互糾結的現象,可能與光緒四年(1878)洪水氾濫,溪北諸河川產生「大洗牌」效應,宜蘭河由縣城北邊的一結庄一帶破堤灌入得子口溪河道,而造成了宜蘭河河道的改變和頭圍烏石海港淤塞。

左圖:圖3-1宜蘭河河道變遷(1904) / 右圖:圖 3-2宜蘭河河道變遷(1985)
左圖:圖3-1宜蘭河河道變遷(1904) / 右圖:圖 3-2宜蘭河河道變遷(1985)

 

圖3為堡圖的蘭陽平原拼圖,圖中顯示宜蘭河依然與蘭陽溪同源,出員山的深溝庄,至三鬮二後正式與蘭陽溪分道揚鑣,而此時河中洲的三鬮仔已經消失,河道流經宜蘭市與北邊新店之間後,分流不再經由五間與七張之間的水路,而是向西達七張的流流社後始分為兩支,北邊稱頭圍河,由壯六與后埤間的水路北上,沿途呈忸怩狀的曲流經三塊厝、社頭、三抱竹至打馬煙入海,出海口至下埔庄一帶,幾乎為一片汪洋的沼澤低溼地。

 

另一支稱廍後溪,由廍後庄的貓里霧罕注入宜蘭濁水溪後,傍東港沙嘴入海。廍後溪後來即稱之宜蘭河,原因是清末光緒十九年(1893年),洪水又再度來犯,宜蘭河被迫改道南流至廍後出海,遂以廍後溪為主流,而北邊河道則日漸淤塞,這裡說明了從清末到日初,宜蘭河開始發生以南向為主要河道的重大變遷。

宜蘭河河道的變遷歷程(節錄自游移於蘭陽平原的蟠龍~張政亮)

促使蘭陽平原河道易變的因素,除了本區沖積扇三角洲的地形特性、下游地勢低平與沿海沙丘隔阻河川外流之外,氣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清代姚瑩即云:「噶瑪蘭闢十一年矣,水患之歲五,颱風之歲三……」(表1),由於宜蘭地區年雨量高達3,000公厘,加上每年7月、8月、9月的颱風常往向東開口狀的本區平原撲進,瞬時的強風豪雨,川水四溢,積潦遍野,往往是誘發河道驟變的重要因素。

 

以宜蘭河為例,每次重大的河道變遷,都無法與颱風暴雨脫鉤,例如1809年的颱風豪雨使蘭陽溪奪宜蘭河的水道,從烏石港入海;1810年的暴雨又使得蘭陽溪循故道回流;1878年洪水氾濫,造成了宜蘭河下游的河道改變與烏石港的淤塞;1893年洪水來犯,宜蘭河主流改道南流,北支流河道日漸淤塞;1911年大水使宜蘭河聯合蘭陽溪沖破東港沙嘴上的沙丘,直接入海;1924年暴雨又引發山洪,不僅使頭圍港淤塞,也造成宜蘭河下游因自然堤效應而讓北支流斷頭;加上後來人工築堤與興建排水圳的分洪作用,終促使北支流日趨無能而遁跡了。

 

究竟宜蘭河的河道是如何變遷?變遷歷程為何?透過地圖與文獻的解讀,本文嘗試下列的歸納:

表 1 廳治所列的蘭陽平原重大水患記錄(1796~1850)
表 1 廳治所列的蘭陽平原重大水患記錄(1796~1850)

先住民居留地時期

 

蘭陽平原原為噶瑪蘭族三十六社分布之地,廳志云:「噶瑪蘭,臺灣府志作蛤仔難,為三十六社土番散處之地。自昔不隸於中華……」,當時以濁水溪(今稱蘭陽溪)為界,溪北有二十社,大多在宜蘭河流域的壯圍、礁溪二鄉及宜蘭市境內;由於噶瑪蘭人天生樂水,喜濱河而居,因此我們還原當時西勢一帶(溪北)的噶瑪蘭族二十社的社址位置(圖4),我們可以發現:二十社的分布是以宜蘭市為軸心呈「ㄑ」字型分布,這與後來廳志所繪的宜蘭河以縣城為中心分成南北兩支流的河系圖吻合,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宜蘭河在早期即為南北分流的形態。

 

值得一提的是,北支除了靠海岸沙丘內緣的哆囉里遠社和打馬煙社外,其餘的聚落如抵美簡、奇武蘭、踏踏、馬麟、新仔羅罕等社均分布在內陸5公尺等高線的附近,如果噶瑪蘭人真為喜濱河而居,則當時宜蘭河的北支流應是在低於等高線5公尺至海岸線之間的氾濫原(flood plain)擺盪,由氾濫原容易形成自然堤和沼澤低地,且本區亦有可能為多道平行於海岸的新舊沙丘群列中(例如頭城的中崙、下崙原都為沙丘脊所在,此情況與溪南的利澤簡一帶之情況類似),因此河道容易在自然堤間的沼澤地和沙丘脊間的後背溼地間竄流,所以當時的河道可能分成數條支流且曲流特徵顯著。

 

其實昔日「兵分多路」、「飄忽不定」、「活蹦亂跳」的河道形態,均是早期未經整治的河川常態,也符合沖積扇三角洲的地形特徵;同樣的例子也見於平原上的諸河系,如吧勞吻社位於今員山鄉惠好村,此社原屬於溪南的東勢十六社,如今其位置在蘭陽溪之北,故印證蘭陽溪河道也發生南北擺夷的事實進一步對比於噶瑪蘭地輿全圖,亦見蘭陽溪的河道呈現分流與流路不定的狀況。至於此時的宜蘭河以何條支流為主流?因為宜蘭河當時與蘭陽溪同源於中央山脈興雪山山脈間的東北向縱谷,因此依據水理力學的慣性作用研判,往北順流的趨勢可能性較高。

圖 4 噶瑪蘭平埔社聚落與宜蘭河道位置圖
圖 4 噶瑪蘭平埔社聚落與宜蘭河道位置圖

清領時漢人開墾期

嘉慶元年(1796)漢人正式入墾宜蘭,開蘭之初,宜蘭河的河道依然如虎兕出閘般不受羈絆,從上節的文獻和地圖史料中已知,不僅其上游因蘭陽溪同源而常發生併水的現象,下游也因分流與曲流作用旺盛,更與得子口溪、蘭陽溪的水系相纏不清。

 

例如當時位處龍潭湖邊的小礁溪川原與北方的林美溪均得子口溪的源頭,但小礁溪川沖積扇上的辮流與分流特性促使其另一分流與鄰近大礁溪的河道相通,雖然平時小礁溪沖積扇的河川易滲入礫石地層而無明顯流路,但因大礁溪川往南注入宜蘭河,故每每因颱風豪雨,河川暴漲,荒溪型的河道,便立刻澎湃洶湧起來,甚而滿溢河岸,四處擺盪,致使平原北部的蘭陽溪、宜蘭河和得子口溪等諸河系,便互搶襲水路而變更其河道,造成水系紊亂、主支流不清的現象。

 

然而農耕是漢人文化的象徵,因而對河道築堤引渠的水利建設便是漢人開墾的首要任務,也意味人類嘗試馴服河道的漫長抗爭於是展開。至道光十一年(1831)左右,漢人對宜蘭河的整治已有初步的成效,例如堤防的修築,像宜蘭河的下游已建有辛仔罕堤和民壯圍堤來約束水流,而水圳的開設,著名的如金結安圳(在上游的三鬮開渠,引河水,沿地勢流經員山、縣城、下渡頭到十三股)、金大成圳(從深溝闢渠,經四鬮二、壯二、抵美福到四結尾)、辛仔罕圳(在下游開溪墘圳灌溉辛仔罕及淺澳莊)等,更是需以安定河道為前提。

 

這時人類從逐水而居的習性發展為熟悉控管水權的本領,除了築堤引渠外,宜蘭河也被開發為具航運的功能,當時北支流主河道沿七結、新城仔、三鬮仔、船仔頭、下渡頭、大堀、豬母乳寮等聚落均而下,為具舟楫之利的官渡,故本溪上可達吧哩沙喃入山採樵,下可抵烏石港出海通商,沿河水渠交織、田園阡陌、庄社欉集、界域清劃……,溪北平原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動過程中逐步開墾,而宜蘭河正是撥彈這曲人地合奏樂章的律動音弦。

 

然而人是不一定勝天的,宜蘭河的人為修治並非順遂無慮的,限於當時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只要洪濤飆漲,河水瞬間便沖堤毀圳、變換河道、阻礙船行,所以像1809年蘭陽溪奪宜蘭河水道,1878年宜蘭河搶得子口溪河流的情事屢見不鮮,尤其宜蘭河過縣城的下游處因地勢低平,河道又分兩支,所以河道來回在五間、七張、十三股與民壯圍間的變化更是頻繁。

 

清舉人林廷儀曾以一幅對聯:「風吹大枝尾,捲東捲西;水崩下渡頭,河南河北。」來形容這場拉鋸戰的慘烈。1878年的洪水迫使宜蘭河北水道的下游縮短並改從打馬煙出海,1893年,洪水又再度來犯,宜蘭河被迫改道南流,北流路漸塞,宜蘭河南北游移的特性遂緩緩消退(圖5)。

圖5清朝的宜蘭河位置圖
圖5清朝的宜蘭河位置圖

日治時河道整治期

日治初期,鑒於昭和44年、45年(1911、1912)連續兩次颱風,重創本省河川並造成耕地重大的損失,於是殖民政府夾中央的集權效率與進步的工程技術,積極從事河川的整治工作,其中蘭陽溪與宜蘭河的整治於昭和4年(1929)開始動工,當時認為蘭陽溪上游河道分歧,破布烏以上支流北流入宜蘭河,成為宜蘭河上游,由於其下游的河道較窄,每遇大雨洪水渲洩不及,常造成河道附近淹水為患。

 

為防治溪北的水患,乃計畫於宜蘭河上游的再連與上深溝段建一擋水壩堤,將河水全導引蘭陽溪河道放流入海;於是工程從溪北員山庄大安阪(太陽埤)附近建一堤防,沿蘭陽溪北岸往東至溪州附近,構造分別為石堤4,872.6公尺及土砂堤4,418公尺,此工程於昭和11年(1936)12月完工,從此宜蘭河上游與蘭陽溪「同源」的記憶便走進了歷史;上深溝以下的河段改稱為五十溪,於圳頭接大湖溪,再會大、小礁溪後始稱為宜蘭河。

 

斷頭後的宜蘭河水量銳減,喪失昔日的神氣活現,加上時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又積極修整宜蘭河兩側的護堤,於是宜蘭河更被定型於南支流河道上,今宜蘭西門堤防上的「西鄉憲廳德政碑」,述說了這段治理的典故;而北支流不但被宜蘭河堤隔離出了主水道,加上原來的小礁溪的河道也被建堤防約束於宜蘭河之內,而無法再任意擺盪,故北支流的活源盡失,僅留殘弱餘脈、曲折迂迴於海岸沙丘之後,漸化為水渠而喪失其重要性。

 

回顧河川雖然是天然災害之一,但河川行水區也常成為是天然的屏障,因此也是理想的行政區界,縱使雖然河道發生了變化,區界往往仍循例而沿襲下來,而成為河道變遷的最佳代言人,例如日治堡圖上的功勞庄、七張庄和十三股庄即位於當時宜蘭河北支流的新舊水道之間,北界為清領時期的舊河道遺跡,而南界頭圍河乃當時北支流的主河道,雖然後來這些河道均已消失殆盡,但是這些庄界依然沿用下來,成為今日劃分鄉、村行政區界的依據。

 

又如辛仔罕庄原位於小礁溪和宜蘭河之間,故以河道為庄界,後來辛仔罕庄劃入宜蘭市,原來彎曲婉延的小礁溪河道遺跡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宜蘭市的北界。當然有些原為行政區界的舊河道因被改治為筆直交錯水渠,或遺跡不存,使得行政區界的劃分也重新調整,如今日的美城村(昔日踏踏、抵美等庄所在地)和光武村(昔日武暖庄所在地),其村界位置便和昔日的庄界有所不同了。

每遇大雨,河道變遷帶來重大的人員財力損失,日治時代積極整治宜蘭河道,修治兩岸護堤,如今在西門堤防上的「西鄉憲廳德政碑」訴說著這一段治水的歷史
每遇大雨,河道變遷帶來重大的人員財力損失,日治時代積極整治宜蘭河道,修治兩岸護堤,如今在西門堤防上的「西鄉憲廳德政碑」訴說著這一段治水的歷史

光復後河川安定期

包括宜蘭河在內的蘭陽平原上諸河川,在日治時期均納入整治的規劃,並已獲初步的成效;換言之,在防洪計畫與水利建設的考量下,河道多已被捆束在既定行水區上,行動力已大不如前了。日治末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忙於作戰部署,對於台灣的建設自無暇他顧,因而連帶使水利建設和河道維護的工作廢弛了下來。然而風雨的肆虐卻依然如故,例如1942、1943年連續兩年颱風頻傳、水患不斷,使得原有的灌溉、防洪工程因風雨的侵蝕而迅速損壞。

 

光復後,政府基於穩定農業的重要,除了進行災後的復健工作之外,也承襲了日治時期的水利事業並持續推展,例如除了水利事業組織的改革、灌溉工程的建設外,對於日治時期較乏整體性規劃的排水事業,也著手進行一連串的區域排水改善工程。這些所謂整體性規劃的排水事業,除涵蓋原先的河川治理、堤防興築外,還包含防潮閘門與排水路整建等項目。

 

於是經歷這一番大刀闊斧的整容後,終為定型的工作,劃下一個休止符。原先切斷宜蘭河源頭的再連堤防更被加高加長,大、小礁溪被圍入宜蘭河流域成為上游,得子口溪出海口的低濕沼澤化為塭底、茅埔等排水渠而消失,宜蘭河北支流(頭圍河)成為十三股排水圳,壯闊盡失,徒留水聲潺潺,而宜蘭河在沿岸兩側河堤完竣後,固定由宜蘭橋往南折流而於東港匯蘭陽溪入海。

 

馴化後的宜蘭河不復當年意氣風發的豪氣,轉而多了一份溫柔婉約的姿儀,如今餘暉潯粼、臨堤攬勝,但見峰巒倒影,如畫屏飄渺,為宜蘭河贏得「西堤晚眺」的美稱。如今宜蘭河已規劃結合休閒與運動的河濱公園,在妥善規劃下,「南有冬山河,北有宜蘭河」這兩條晶瑩美麗的髮辮,更增添了宜蘭平原嫵媚動人的風采!

經過整治馴化的宜蘭河,規劃成自然緩坡的宜蘭河河濱公園,成為宜蘭市民運動散步的好地方
經過整治馴化的宜蘭河,規劃成自然緩坡的宜蘭河河濱公園,成為宜蘭市民運動散步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