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8期-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夜的精靈

文/圖:頼建丞(宜蘭社區大學講師)

 

無法透尾的港~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三)
海岸林中生態探祕~夜的精靈

 

夜間的無尾港什麼最多?那就是蚊子最多。說起這裡的蚊子,沒在晚間進入林中的人可能不知道那蚊子是多到什麼程度,尤其是在悶熱無風的夏天晚上,一進到林中,身上少說也都會停個十來隻的蚊子對你熱吻,就算你噴了滿身的防蚊液,也都無法阻擋蚊子大軍向你進攻,大概沒幾個人願意在晚間進到保護區的林中穿梭。

 

但在最近三年內卻有一群傻瓜,每個月都要找一天在晚上進到林中餵蚊子,這些人就是筆者及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的一些志工,我們已持續三年在進行保護區夜間生物相的調查及監測,對無尾港保護區的一些夜間生物有了初步之了解並建立一些物種的資料。

面天樹蛙 / 黑眶蟾蜍

面天樹蛙(Chirixalus idiootocus Kuramato & Wang, 1987)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us Schneider, 1799)

無尾港是位於海邊的海岸林,這裡吹來的風常常是帶有鹽分的海風,照理說應該不太適合喜歡潮濕有水環境的兩棲類生存,但在無尾港一帶蛙類種類及數量就非常的多,尤其是樹蛙科(Rhacophoridae)的面天樹蛙,他在無尾港的分布數量及出現地點可說是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面天樹蛙是極為普遍及常見的種類,分布範圍也極為廣泛,從平地一直到800公尺左右的山區都可見到,但要像無尾港一帶的海岸林中數量那麼多,不論那個季節做調查,只在步道旁都可見到數十隻之多,而且會出現在靠近海邊沙灘的林投樹上,這種情形其他地方不常見。

面天樹蛙在無尾港一帶的數量極多,也常出現在靠近海邊的林投樹上
面天樹蛙在無尾港一帶的數量極多,也常出現在靠近海邊的林投樹上

 

面天樹蛙在無尾港一帶的情形經初步分析的結論是,這一帶已是恢復成以往完整之海岸林狀態,林間較鬱閉會積水的場所較多。而面天樹蛙對產卵地點又不怎麼挑剔,只要有些許積水處,他們就可以在那裡產卵。在我們的調查中,有一次見到有一株斷掉,中心已經爛掉的筆筒樹,只有一點點積水而已,面天樹蛙就將卵產在裡面。在那斷掉的樹幹裡面,還躲著一隻盤古蟾蜍,初照面時,我們還有人以為,盤古蟾蜍在孵卵,或像艾氏樹蛙一樣會有護卵的生態情形。應該會永遠記得當時這位志工見到這種畫面所發出的驚訝聲。

潮濕積水的斷樹幹中,各種蛙類都會利用它來產卵或躲藏,圖中為盤古蟾蜍
潮濕積水的斷樹幹中,各種蛙類都會利用它來產卵或躲藏,圖中為盤古蟾蜍

這位志工是最先發現的,他大喊:「老師、老師,趕快來看,青蛙在孵蛋。

 

當時,我心想,在台灣,會照顧下一代,會守護卵的應該就只有艾氏樹蛙而已。可是在我們以往的調查中,在這邊從來沒有見過艾氏樹蛙,在位處於海邊的無尾港發現,那應該是這邊比較特殊的記錄。

 

當我滿懷興奮的往回跑回去時,由於是夜間,再加上天氣又熱,有一點頭暈腦漲。初見到時,第一眼就分辨出,這不是艾氏樹蛙,而是盤古蟾蜍,當時我還真以為我發現自然史上,別人都沒發現的生態現象,盤古蟾蜍也有護卵的現象。

 

但仔細的瞧過後,這不是盤古蟾蜍的蛋。盤古蟾蜍的蛋不會這麼大,而且是產在水裡,呈現像拉鍊狀的。這一粒粒超大的卵,又都沒有在水裡,那一定就是面天樹蛙的卵,這隻蟾蜍只是喜歡這樹洞潮濕的環境,暫時躲藏在那裡,碰巧他的身體底下有卵,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錯覺產生。

左:產在潮濕泥土裡的面天樹蛙卵,卵較其他的蛙卵大 / 右:盤古蟾蜍的卵呈拉鏈狀
左:產在潮濕泥土裡的面天樹蛙卵,卵較其他的蛙卵大 / 右:盤古蟾蜍的卵呈拉鏈狀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下方的小水池是無尾港一帶賞蛙的重點區域,在這裡很容易就能見到好幾種的蛙類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下方的小水池是無尾港一帶賞蛙的重點區域,在這裡很容易就能見到好幾種的蛙類

在無尾港除了海岸林中可以見到為數眾多的面天樹蛙外,還有幾個定點可以很容易的見到多種蛙類,一是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這座綠能建築的底下有座利用雨水的蓄水池,池中養著許多的大肚魚及台灣鬥魚來防止蚊蟲的滋生,二是位於岳明國小教室中間的生態池。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有時刻意地營造,不一定就能夠留住物種在人為設計的環境當中,有時不經意或不是刻意營造的環境反而能夠吸引一些生物過來。在這二個小小的水池之中就來了許多種蛙類。

左:池子雖不大,但有很多蛙類聚集 / 右:岳明國小的生態池也是蛙類眾多的地方
左:池子雖不大,但有很多蛙類聚集 / 右:岳明國小的生態池也是蛙類眾多的地方

根據調查共計有蟾蜍科(Bufonidae)黑眶蟾蜍,牠是除了面天樹蛙外,在無尾港就數量及出現頻率排名第二的蛙類,不論那個角落都能見到牠,水池、岳明國小的操場上、沙丘上的花生田、保護區旁的水田、步道上都能見到牠們,就連靠近海邊的路上也能見到,這麼強的生命力,難怪牠們可以榮登蛙類對環境適應能力的第一名,因為在慣性噴灑農藥的農田,別種蛙類都活不了的環境當中,就只有牠們能夠存活而已。

黑眶蟾蜍是無尾港一帶數量上算是排名第二的蛙類
黑眶蟾蜍是無尾港一帶數量上算是排名第二的蛙類

貢德氏赤蛙

 

貢德氏赤蛙(Rana guntheri Boulenger, 1882)

排名第三的蛙類是當地居民比較討厭,赤蛙科(Ranidae)的貢德氏赤蛙,因為牠那像狗叫「ㄍㄡ─」,又大聲的叫聲常常吵到居民半夜睡不著。要觀察這台灣產原生種蛙類體型排名第二大的蛙類,最佳的地點就是岳明國小的生態池,數量多時可達十來隻,再來就是解說中心下的水池。除了觀察方便的這二個池子外,還可以在保護區內的湧泉等有水的地方,及水田都可以聽到牠那響亮的叫聲,但因為是在野外的自然環境當中,可隱藏的環境較多,就比較不容易見到牠們的身影。

產在生態池中貢德氏赤蛙的卵
產在生態池中貢德氏赤蛙的卵
貢德氏赤蛙是台灣原產蛙類當中體型第二大,響亮的叫聲常吵到居民晚上睡不著覺
貢德氏赤蛙是台灣原產蛙類當中體型第二大,響亮的叫聲常吵到居民晚上睡不著覺

其它蛙類

左:澤蛙在無尾港一帶較常出現的地方是生態池及大眾爺廟前的水田,繁殖季時眾蛙齊鳴,鳴聲勢十分響亮。對環境適應能力極佳,在現今到處都在噴灑農藥的農田中也都能發現他們的蹤影 / 右:拉都希氏赤蛙在無尾港的出現地點,大多只限於有水之環境,以解說中心及生態池最多
左:澤蛙在無尾港一帶較常出現的地方是生態池及大眾爺廟前的水田,繁殖季時眾蛙齊鳴,鳴聲勢十分響亮。對環境適應能力極佳,在現今到處都在噴灑農藥的農田中也都能發現他們的蹤影 / 右:拉都希氏赤蛙在無尾港的出現地點,大多只限於有水之環境,以解說中心及生態池最多

接下來會比較固定出現的蛙類有赤蛙科的澤蛙 (Rana limnocharis Boie, 1834)、拉都希氏赤蛙(Rana latouchtii Boulenger, 1899)、腹斑蛙 (Rana adenopleura Boulenger, 1909),及狹口蛙科 (Microhylidae)的小雨蛙(Microhyla ornate Bibron, 1841)。前三種赤蛙科的蛙類大多出現在有水的環境,唯獨小雨蛙常常出現在步道的邊緣,由於牠體型小,又具有與環境相同之保護色,比較不容易發現牠的蹤影,但牠那十分響亮的叫聲,常常會洩露藏身之處,要找到牠可要費一番功夫,在夜晚要找到牠可要有相當好的眼力喔。

左:腹斑蛙也是生態池中的常客,給─給─的叫聲能讓人一聽就知道是誰了 / 右:常在乾燥的步道上出現的小雨蛙有著良好的保護色,要想見到他可是件不容易的事
左:腹斑蛙也是生態池中的常客,給─給─的叫聲能讓人一聽就知道是誰了 / 右:常在乾燥的步道上出現的小雨蛙有著良好的保護色,要想見到他可是件不容易的事

赤尾青竹絲

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 Schmidt, 1925)

有蛙就有蛇,無尾港保護區一帶最常見的蛇類就是蝮蛇科( Viperidae)的赤尾青竹絲,在夜間的調查中常見到牠們將身體弓成標準的「S」形,高高的掛在樹上,或隱匿在灌木叢間。所以,夜間進到這裡,因步道的寬度不大,要格外的小心。

赤尾青竹絲是無尾港保護區中最常見的蛇類
赤尾青竹絲是無尾港保護區中最常見的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