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8期-解讀思源埡口

作者:廖啟政(文字)、李繼勉(作圖)

壹.前言

宜蘭平原位在台灣島的東北隅,由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包圍。中央山脈的主稜線由宜蘭平原南方的蘇澳、古魯一帶,往西南方向延伸。雪山山脈則由基隆東方的鼻頭角至三貂角一帶,往西南方向延伸,切過宜蘭平原北方及西方邊緣。這兩大山系,在台灣島的東邊夾著蘭陽溪谷,在台灣島的西邊則夾著大甲溪谷,兩條溪流以「思源埡口」為界(如圖一)。

圖一:思源啞口地理位置圖
圖一:思源啞口地理位置圖

宜蘭地區由東北往西南方向升高的地勢走向,使得海洋氣流得以沿著兩條山脈所夾的溪谷長驅直入;同時,秋冬兩季東北季風吹拂,氣流帶來豐沛的水汽。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使得宜蘭地區年降雨量相當高,終年都是濕潤的天氣。

 

思源埡口海拔約2,000公尺,這個海拔高度,阻絕氣流前進,使得東邊來的海洋氣流及大部分的水汽,停留在思源埡口東北方的蘭陽溪谷。由思源埡口再往西南方,越過分水嶺到大甲溪流域,氣流夾帶的水汽較少,降雨量較低,氣候相對較為乾燥。造就了兩條溪谷不同的氣候型態,思源埡口形成了氣候的分界線。

 

海拔因素及地理因素所造成的氣候差異,形成了大甲溪及蘭陽溪谷的生物多樣性差異。由宜蘭平原往西南方攀升至蘭陽溪的源頭,海拔高度由海平面上升至3,000公尺以上,豐沛的降水加上溫度變化,使得宜蘭地區不僅孕育出茂密的森林,更有不同的森林型態,森林中植物及動物種類皆沿著海拔梯度而變化,造就了宜蘭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除此之外,以思源埡口為界,所形成的東北—西南的氣候界線,使得蘭陽溪谷及大甲溪谷間的森林型態產生差異,連帶影響到動植物種類的分布。

 

然而除了海拔及地理因素以外,還有另外一項因素影響著這個地區的生物分布。宜蘭地區終年雨水豐沛,因此蘭陽溪及大甲溪終年不涸,地盤隆起加上河流下切作用,使得此兩條溪谷相當的深。這兩條溪流豐沛的水量,分別供應了宜蘭地區及台灣中部地區的生活所需。但對於生活在山區的哺乳類動物而言,卻成了一條天然的屏障。這條屏障,阻隔了哺乳動物在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之間的遷移及傳播,尤其是移動能力較差的小型哺乳動物。

 

這種地理阻隔,間接使得思源埡口扮演了另一項重要的角色。思源埡口雖然是氣候及生物分布的界線,但在這附近,小型哺乳動物不會受到深谷及溪水的阻隔,可以在這兩塊山系之間遷移及傳播。從這個角度而言,他扮演著兩大山脈之間,生物交流的重要廊道。

貳.氣候條件

在太平山區或棲蘭山區,水汽充沛的早晨,可以看到蘭陽溪谷的雲海。這是因為思源埡口海拔高達2,000公尺,沿著蘭陽溪谷吹拂的海洋氣流,會被阻隔在思源埡口的東北方。因而在蘭陽溪谷周圍較高的山區,可以看到水汽凝結產生的雲海。

 

但同時由於水汽被攔截在蘭陽溪谷,越過思源埡口的氣流較為乾燥,使得大甲溪谷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型態。

 

溫度方面:

在蘭陽溪流域,根據中央氣象局宜蘭站1971-2000 年間的統計資料顯示,本區年均溫22.3℃,月均溫以七月28.4℃最高,一月份之16.0℃最低。流域範圍的年均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圖二)。

 

思源埡口的溫度條件,以思源測候站(1996-2004 年)所測之氣象資料為依據,年均溫約為11.8 ℃,最暖月為7月之16.8 ℃,以1月之5.4 ℃為最低,且於冬季偶有降雪的現象(李智群,2005)。

 

思源埡口西南方的大甲溪流域範圍,屬於雪霸國家公園的武稜農場一帶,終年平均氣溫約在15℃左右(劉思謙,2003)。以有勝溪流域為例,海拔在1,800- 2,000 公尺之間,年均溫為16.1℃,6至8月溫度較高;月均溫以1月最低,為9.2℃;7月最高,為21.6℃,且一日最高溫可達29℃(李培芬等,1996;夏禹九,2002)。武陵地區西南方的環山地區,以台電環山觀測站之記錄,年平均溫度15.7℃,月平均溫度最高為7月的19.8℃,最低為1月的9.9℃(陳明義,1997)。

圖二:蘭陽溪流域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單位:℃)(資料來源:李培芬等,2004)
圖二:蘭陽溪流域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單位:℃)(資料來源:李培芬等,2004)

 

雨量方面:

根據中央氣象局宜蘭站1971-2000 年間的統計資料顯示,蘭陽溪流域的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827.7 公厘左右,降雨集中於8月及11月,每年7到12月為豐水期,1到6月為枯水期,年平均降雨日數約為207天。最多雨的地區是在蘭陽平原的西南山麓,由大元山經山腳、新寮到蘇澳一帶,在迎風面山區,氣流受地形抬升的影響,其年平均雨量超過4000 公厘。全境的降雨由此多雨帶向四周遞減,至蘭陽平原北部、蘭陽溪上游河谷及南澳以南地區,年平均雨量已減少到2,500 公厘左右(圖三)。

 

在流域分水嶺的思源埡口附近,以中央氣象局所設之思源測候站(1996-2004年)所測之氣象資料為依據,年雨量約為2827.6 mm,且多集中於7 月至10月,佔全年降水量52%(李智群,2005)。

 

武陵地區的有勝溪流域的平均年總降雨量約2,200 公釐,雨量多集中在7至9月,10月至1月雨量較少(李培芬等,1996;夏禹九,2002)。

 

從文獻回顧所得到的降雨資料,初步顯示蘭陽溪流域的降雨量以蘭陽平原南方的蘇澳到古魯一帶最高,年降雨量達3000公釐以上。隨著海拔往西南方上升,降雨量遞減,越過思源埡口的西南方,降雨量比思源埡口東北方的四季一帶更低。

圖三:蘭陽溪流域年平均雨量分布圖 (單位:公釐)(資料來源:李培芬等,2004)
圖三:蘭陽溪流域年平均雨量分布圖 (單位:公釐)(資料來源:李培芬等,2004)

參.對生物分布的影響

森林型態的差異:

雨量分布的差異,使得蘭陽溪谷及大甲溪谷的森林型態有相當大的不同。蘭陽溪谷由低到高海拔分別是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及針葉林。其中由紅檜及台灣扁柏及闊葉樹種形成了非常大面積的針闊葉混合林及檜木?林。尤其是在蘭陽溪谷的棲蘭山區及太平山區,是非常優勢的森林型態。除此之外,在銅山一帶則有全台灣最大面積的台灣山毛櫸?林。檜木林及台灣山毛櫸純林都是適應終年潮濕的環境,蘭陽溪谷的氣候條件,適合這兩種森林的分布。

 

思源埡口西南方大甲溪流域的武陵農場一帶,森林型態有台灣扁柏、台灣雲杉、台灣鐵杉、黃杉等形成針葉林或針闊葉混生林,但檜木林不是最優勢的森林型態,且沒有台灣山毛櫸純林的出現。森林型態與蘭陽溪谷稍有不同,但最大的差異,在於大甲溪谷上游部分有大面積火燒的紀錄;類似的火燒現象,從未在蘭陽溪谷出現過,也未曾在文獻上被記載過。

 

大甲溪谷的環山地區,曾分別於1979~1980年、1983~1984年、1994年、1995年等,出現過數次大面積的火燒山(陳明義,1997)。火燒過後的優勢林相為台灣二葉松林(陳明義,1997),火燒的原因除了人為活動的影響之外,也與太陽照射使森林含水率較低有關(劉思謙,2003)。

 

蘭陽溪谷由於氣候潮濕,太陽照射的能量相對低於大甲溪谷,雖然沒有確切的日照能量累積可供比較。但由降雨量及火燒發生可以間接推測出兩條溪谷的日射能量有差異。氣候乾燥及日照強烈,是環山地區森林容易火燒的原因,而這兩者都是受到思源埡口阻擋海洋氣流水汽所導致。

 

生物交流的走廊:

思源埡口的海拔高度,攔阻了水汽,形成了兩大流域之間氣候的界線。但另一方面,思源埡口附近地區,同時也是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間,生物遷移的重要廊道(吳海音,2002)。

 

思源埡口的東西兩邊,分別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及玉山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的設立,有助於保護中央山脈北段及雪山山脈的生物資源。而在思源埡口附近,則藉由生態廊道的聯繫,增加兩大山脈之間生物族群交流,降低族群被隔離的程度,此兩項條件可以減少物種在此地區滅絕的風險。然而,有關此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只能說是在起步的階段。只有少數相關的研究曾經提及思源亞口作為生物族群交流廊道的重要性。

 

思源埡口附近,海拔由1800公尺攀升到3500公尺以上,如此的海拔變化對不同物種的遷移有著不同的作用。分布海拔範圍較狹隘的物種,如僅侷限於3000公尺以上的物種,利用此區進行遷移的機會不大。另外,分布雖然較狹隘,但分布的海拔剛好介於2000到2500公尺之間的物種,以及分布海拔較廣泛的物種,利用此區進行族群交流的機會較大(吳海音,2002)。

 

大型哺乳動物在兩側山脈之間都有分布,有藉此廊道進行族群交流的可能性。小型哺乳動物,尤其是鼠類而言,分布範圍鄰近思源亞口的種類,也可能利用此處進行族群交流(吳海音,2002)。

 

雖然作為生態廊道而言,思源埡口的地理位置有助於生物的播遷,但卻也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人為活動會使得原本相聯繫的物種棲地產生隔絕(夏禹九,2002)。思源埡口附近有許多農、林業活動,造林及開墾農田都可能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影響,連帶的影響到生物族群交流的機會。例如海拔分布在1500到2500公尺之間,且喜好在天然林中活動的物種,可能因本區的開發而被分為交流受阻的兩個族群。

 

但另外一方面,可適應干擾後棲地的種類,則可能隨著人類開墾的腳步逐漸入侵山區,在此區繁衍(夏禹九,2002)。此種現象是人為活動促成其他物種的擴張,尤其是跟隨著人類開墾活動而遷移的鼠類而言。

 

由此推測,雖然思源埡口可作為生物傳播的廊道,但在考慮生物的傳播過程時,卻需同時考慮自然因素及人為干擾因素,因為這兩種因素對於不同種類的播遷意義並不相同(吳海音,2002)。然而重要的是,人為因素雖然是影響物種分布的一項因子;但對於思源埡口而言,卻不會影響到此區域作為生物遷移廊道這項自然而重要的功能。

肆.結語

思源埡口在地理及生物分布方面,都有著相當顯著的意義。他是蘭陽溪及大甲溪流域的分水嶺,同時也是兩個流域之間,氣候的分界線;因此也就影響到生物在思源埡口附近的種類分布及差異。另一方面,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隔蘭陽溪與大甲溪相對,思源埡口是這兩大山脈的交會點;因此,他同時肩負著兩大山脈之間,生物播遷及族群交流的任務。

參考文獻

  • 李培芬、林曜松、李玲玲、陳子英、陳建志、梁世雄。2004。蘭陽溪河系河川情勢調查。國立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 李培芬,李玉琪,李玉玫,陳宣汶,林菁卿,賴建盛。1996。七家灣溪集水區之遙測監測。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
  • 李智群。2005。宜蘭縣思源埡口地區現生植群圖之繪製。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專題討論報告。吳海音。2002。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生態廊道之研究-有勝溪上游動物相的調查。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
  • 吳海音。2002。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生態廊道之研究-目標物種的認定與其生物特徵的需求分析。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
  • 夏禹九。2002。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生態廊道之研究 ─有勝溪上游土地利用、人為活動與植被現況的調查。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
  • 陳明義。1997。野火影響環山與雪山地區植群之研究(Ⅰ)。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 劉思謙。2003。雪霸國家公園火燒後植被之變化(Ⅱ)。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