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5期-蘭博旅人─大溪,與山海齊行

改寫自《宜蘭博物館家族媒宣行銷及深度體驗遊程整合計畫-成果報告書》

大溪火車站附近的這一處平交道,融合街景巷弄與一窗海,是網美的必訪之地。
大溪火車站附近的這一處平交道,融合街景巷弄與一窗海,是網美的必訪之地。

編按

2020年蘭陽博物館與旅人書店合作策劃了四條路線,分別是「大溪,與山海齊行」、「冬山,尋河海之源」、「東澳,乘飛魚入夢」、「壯圍,積沙丘守望」,共7個場次的遊程規劃,以步行為主,環繞在地知識與環境教育為主題,期望透過這些安排延伸「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概念。

出發與龜山島最靠近的聚落

跟著蘭博旅人,由大溪火車站作為出發點,一同認識依山傍海,出站便能眺望龜山島的濱海聚落。大溪站與三個聚落有關,即南側的忠孝新村,是1955年大陳人遷居來台的聚落之一;北側有大溪老街,早期都是石造的民居建築;再往北,則是1972-1976年自龜山島遷村的龜山里社區。

 

出了車站往左邊直走約300公尺會看見濱海公路旁的道路有兩排房屋,濱海公路建設前為主要的聯絡道路,也可以稱它為「大溪老街」,小巧的街道仍保留著特色石造建築,依建築外觀與建材還能推斷出是否為大戶人家所有,也依稀能看出從清代至日治,不同時期的建築工法。

蔡明志老師帶領學員在當地街區導覽
蔡明志老師帶領學員在當地街區導覽
大溪街道上的特色石造建築
大溪街道上的特色石造建築

 

再往前便是大溪橋與大溪河濱公園,對於喜愛步道健行的人或許不陌生,經過這座登記為宜蘭歷史建築的舊大溪橋,沿著指標走入山邊小徑,那是草嶺步道的入口,也是龜山里社區居民的開心菜園。

從大溪河濱公園進入龜山里社區的山邊秘徑,可以看到居民的多樣菜園,此道亦是通往草嶺步道健行的入口。
從大溪河濱公園進入龜山里社區的山邊秘徑,可以看到居民的多樣菜園,此道亦是通往草嶺步道健行的入口。

自龜山島來的人與神—龜山里社區及拱蘭宮

沿著小徑走一段路,參天的樟樹出現眼前,右手邊是龜山里社區,原名「仁澤新村」,龜山島居民在1972-1976年遷村至此。由政府統一發包興建二樓國宅,再讓龜山島民承購,為感謝政府的仁政德澤而命名「仁澤新村」;與居民一同遷居的還有媽祖娘娘,作為信仰中心的拱蘭宮位處社區高處,廟前大埕擁有無敵海景,主祀媽祖,每年「做六月半請媽祖」為重要民俗節慶,全村村民一起逗熱鬧。

遙望龜山島的媽祖聖像
遙望龜山島的媽祖聖像

廟前大埕還是個適合打寸子的地方,過去龜山島資源有限,當時就地取材利用竹子或木材製成童玩。寸子是一種透過一粗一細木棒擊打進行的童玩,將細木棒放置地上,手持粗木棒擊打細木棒尖端的任一端,兩頭的尖端都有削尖過,擊打時趁著細木棒飛起的瞬間趁勢擊出,端看誰擊的距離遠便為贏家。

黃建圖老師示範打寸子
黃建圖老師示範打寸子

凝視龜山島的過往—漁村文物館

飽餐一頓的午後,第一站來到龜山島漁村文物館,2005年1月1日落成啟用,因自龜山島搬遷來的耆老日漸凋零,居民深怕龜山島文化消失,由社區開會獲得共識,想要成立文化館,館內能看見縮小版的龜山島以及珍貴的文物、老照片及漁具。

 

出了漁村文物館,沿拱蘭宮牌樓以及舊宜蘭線鐵道路基駁坎遺跡前行,漁港就在不遠處,緊鄰著的海洋是好幾個世代龜山島人賴以維生的重要資源,直到現在也是海洋孕育了這座小漁村

龜山島模型上的原始地名訴說著龜山人最原始的記憶
龜山島模型上的原始地名訴說著龜山人最原始的記憶

大溪漁港巡禮

路線來到大家熟悉的大溪第二漁港(新港),在這裡可以觀察漁獲拍賣的現場,漁市裡魚商及糴手互動熱烈,為的是讓新鮮的漁貨送交客戶手上,雖然遊客無法參與拍賣,但一旁的銷售區及美食區亦供一般遊客採購消費,若與魚販熟識還能搶先得知今日捕獲的魚種並透過通訊軟體留貨,保證新鮮。

 

位在漁市旁的出冰廠是漁獲保鮮的關鍵所在,所以船隻出海前除了加油補給,還需加冰入庫。製冰廠工人從冰櫃中拉出一塊塊長方體的冰塊,然後順著軌道進到漁港邊,就像冰塊專用的溜滑梯,非常有趣,最後再經由機器進行破碎傾瀉入船。

熙來攘往的大溪第二漁港
熙來攘往的大溪第二漁港
從斜坡下去大溪第二漁港的途中便能看見出冰廠
從斜坡下去大溪第二漁港的途中便能看見出冰廠

 

旅人最後停在日治時期興建落成的大溪第一漁港,雖然不再作為捕魚需求,這個小港口卻見證了那些年的島民與生活搏鬥的痕跡。

10月31日第二場次的大溪小旅行,在大溪漁港旁合影。
10月31日第二場次的大溪小旅行,在大溪漁港旁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