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十四)

文/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圖/林永懋

節錄自《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一書

第171期-2024年12月

攝影師養成

攝影狂熱的時代

林永懋青年時期對攝影的興趣,除了他個人的投入之外,也跟宜蘭羅東早年林業發展有密切關係。1960 年代宜蘭普遍還是平庸的農村社會結構,年輕人能夠擁有自己的相機、暗房,這在宜蘭應該是非常罕見。林永懋青年時期會投入攝影的行列,一開始跟他的大哥也有關係。

大哥永琳比永懋大 7 歲,1954 年永琳已經當兵回來,這時期家裡的經濟非常優渥,大哥永琳也認識了許多上流社會的仕紳與商業人士,其中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謝志德,是羅東開設「第一照相館」謝漢翔老闆的兒子,青少年的永懋總是很佩服年紀較長的大哥永琳,因此也跟著大哥去拜訪好友,羅東「第一照相館」就是永懋先生的攝影啟蒙地。

當年羅東因為木材行業,讓整個羅東地區經濟蓬勃發展,照相館在當時是屬於新穎又昂貴的高科技技術的產業,照相館在羅東也一間一間開,在蘭陽戲院旁邊,後來永懋先生也認識一位朋友,是照相館老闆的外甥,「晚上的時候去照相館玩,那時候已經不在農校讀書,大約 16 歲左右,在暗房幫忙,好玩,產生興趣,買一台 6X6 相機 (Yashica),請照相館幫忙購買,後來又買一台 Olympus (72 張,3X5 對半 ),那時候羅東照相館我都很熟,有三間常常去,如美都照相館 ( 謝老闆 )、青光照相館( 涂老闆 ),後來大家都熟,所以都會去看看,青光照相館也喜歡拍照」。

1960 年代時能夠在年紀輕輕 16 歲跟羅東各大照相館都混得很熟識,購買進口的 Yashica 6 X 6 中片幅相機 ( 又稱 120 底片機,底片大小為 60x60 mm,簡稱 6 x 6),以及 Olympus 135 相機,加上又有自己的暗房,這些攝影設備跟耗材在當時都是非常昂貴,在尚未出社會在家幫忙,就能夠有此經濟能力,若被稱為某某公子或少爺,應該都不為過。

一開始跟隨著大哥永琳常跑到羅東第一照相館觀摩學習,很自然的剛開始也都在第一照相館沖洗照片。照相館老闆謝漢翔沖洗照片過程,發現林永懋的攝影作品相當不錯,主動把林永懋的作品寄送到台北攝影協會參加攝影比賽,沒想到作品獲得入選,甚至在台北博愛路美而連咖啡廳展覽。一種屬於自己的創作,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在家族工作之餘,找到另一種生活的重心,也讓他的視野開闊了起來。自此,永懋先生更積極的投入攝影的興趣,包含研究不同相機、訂購日本攝影雜誌、練習各種不同的攝影與暗房技巧。產生興趣之後,又買了一台日本相機 Asahi Pentax SV,這是單眼相機,可以換鏡頭,也是目前留下作品的主力相機。

林永懋留存的獎狀,主要落在 1965-1966 年之間,背後標註拍攝的相機都是 Asahi Pentax SV,而 Asahi Pentax SV 相機的出產年代,大約落於 1962-1970 年之間,換言之林永懋先生當時買了最新式的日本專業照相機,這時期的攝影技術已經相當純熟,自己沖洗照片的能力也很高,安惠民神父於 1967 年過世所拍攝的下葬作品,也都是使用這台 AsahiPentax SV 所拍攝。這時間距離 1972 年工廠大火的時間,仍有五年的黃金時期,但後續時期因為缺少得獎獎狀資訊可供佐證,較難判斷前後期的拍攝內容。

圖1:林永懋得獎作品拍攝的主力相機 ASAHI PENTAX SV ( 日本理光 1962-1970 年間出產 )。
圖1:林永懋得獎作品拍攝的主力相機 ASAHI PENTAX SV ( 日本理光 1962-1970 年間出產 )。
圖2:林永懋先生於民國54年參加羅青攝影比賽獲得四張攝影作品的得獎獎狀。
圖2:林永懋先生於民國54年參加羅青攝影比賽獲得四張攝影作品的得獎獎狀。
圖3:林永懋先生於昭和41年(民國55年)參加攝影作品得獎獎狀共四張。
圖3:林永懋先生於昭和41年(民國55年)參加攝影作品得獎獎狀共四張。
圖4:林永懋先生於民國55年參加台灣省攝影學會舉辦獲得彩色及黑白照片入選及佳作等獎狀共六張。
圖4:林永懋先生於民國55年參加台灣省攝影學會舉辦獲得彩色及黑白照片入選及佳作等獎狀共六張。
圖5:民國64年羅青攝影比賽得獎獎狀。
圖5:民國64年羅青攝影比賽得獎獎狀。

豐富的攝影人際網絡

攝影的社交網絡

對於攝影有了極大的興趣之後,永懋先生更積極的投入拍攝的工作,有時候他可以一早四五點起床,然後前往拍攝地點,等候太陽一出現的剎那捕捉美景,在早上八點之前回到家裏開始展開「車床」工作,晚上再到照相館與喜愛攝影的同好交流。這段時間應該是永懋先生人生最瀟灑的時刻,以攝影會友,也開啟了不同的人際網絡。

在攝影技巧的學習上,永懋先生特別提到有一位忘年之交,羅東鎮農會總幹事林圳松 (1963-1974 擔任羅東農會總幹事 ),對他當時的攝影技巧影響很大。會認識的原因,也是因為當時他們家族車床事業成功,在地的羅東農會積極與在地企業打好關係,吸引大家把錢存入農會,在那個年代,農會的金融實力非常雄厚,主要也是受到在地企業家的支持。

永懋先生回憶「因為我們銀行出入都在農會,他(林圳松)拍的照片我很喜歡,街頭寫實攝影,不是沙龍攝影,林圳松大我很多歲,我跟著他出去拍照,他拍很多羅東街頭巷尾的照片,只帶我一人出去,他農會比較忙的時候,就變成我自己外拍,那時候羅東有六七位愛拍攝者,一起在假日出去拍照,我們都在相館聚會,比較常是在青光照相館,青光照相館後來移去台北,之後第一照相館老闆車禍往生,美都照相館也移去台北」。永懋先生對當時這些照相館的變遷如數家珍,也讓我們知道當年有羅東農會總幹事跟一群愛好攝影人士經常聚會跟拍照,訂閱日本攝影雜誌跟參加比賽:「日本雜誌對我影響滿大的,日本攝影、朝日攝影這兩本月刊我都有訂,他們作品有連在一起,有主題的比賽,也影響到拍攝主題」。以攝影會友,是永懋先生在青年時期的重要社交活動,顯示當時大家的感情都非常好。攝影讓永懋先生串連起不一樣的羅東攝影世界。

擁有自己的暗房,在早期底片感光機械攝影時期,專業與高度熱衷攝影者的重要配備,但年紀輕輕就能擁有暗房設備,永懋先生可能是羅東少數年輕的攝影狂熱者:「我自己有暗房的時間,大約是在當兵 ( 大約 1959 年 ) 之前,在自己的老家,暗房使用到工廠被火燒掉 ( 大約 1973年 ),大約是我三十多歲的時候。我小弟念開南,住在台北青光照相館,所以也在那邊打工,但也沒有拍照。我家只有我在拍照,老家燒掉之後就比較沒有拍照了,幾乎都在少年的時候拍照」。永懋先生擁有自己的暗房時間,大約 12 年左右,時間不算短,以一位喜愛攝影者的長時間使用,會累積龐大的底片和相片。而他哥哥永琳跟照相館有些接觸,但並沒有因此從事攝影,顯示對攝影的興趣跟家族並無特別關係,而是他個人在社交領域所找到專業能力。

書籍資訊

書名: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

作者:陳碧琳、林永懋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