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4期-傳遞知識的利器(下)

文/圖:劉藍玉(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

 

原文刋載於2008,博物館做為傳遞知識的利器,博物館學季刊22(3):73-86。

 

喜歡逛博物館嗎?逛博物館只為了打發時間還是有特殊目的呢?喜歡什麼類型的博物館?什麼博物館風格最能打動你?光彩絢麗的展示還是引人入勝的內容導引?

 

法國大革命後,原屬貴族獨享的博物館正式向民眾開放,自此以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凸顯,也越來越多元。特別是注重實用精神的德國人,更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德國博物館的特色就是展示都稱不上光彩絢麗,但內容卻平實可親、引人入勝,很能引起觀者的共鳴,讓人深深感動。

 

本文以波昂地區幾個重要博物館為撰述對象,並將博物館分成科學、產業、歷史三大類,介紹其傳遞知識的手法,前兩期您看過了科學、產業類博物,接著我們來進一步了解歷史類博物館如何告訴我們各式各樣精彩的故事。

 

歷史類博物館旨在闡述地區、國家或民族在某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一方面讓人民對自己所屬族群的過去更瞭解,一方面讓其他族群的人更瞭解自己,由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族和團體都有故事要講,所以這類博物館的數量常居各類博物館之首。歷史類博物館常常著重介紹「大歷史」或是重要的歷史轉捩點,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博物館很容易採用「單向論述」或是目的導向的思維模式,在民族意識日漸高漲的今日,因此引發的社會爭議也逐漸增加。

 

數量多造成的同儕競爭,以及闡述內容常常過於敏感,都使得歷史類博物館的展示必須不斷求新求變,廣納各類論述與思維,謹慎處理各展示主題。秉持著實際主義(realism)的精神,德國人在處理這類博物館時,似乎也一樣輕鬆愉快、游刃有餘。

德意志聯邦歷史屋(Haus der Geschichte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地鐵站出口處到博物館入口處的歷史長廊
地鐵站出口處到博物館入口處的歷史長廊
左圖和右圖皆為歷史長廊一景
左圖和右圖皆為歷史長廊一景

於1994年6月開幕的歷史屋聽起來很小,其實佔地頗廣(4,000平方公尺),展示內容從1945年的兩德時期一直到現在,不但物件豐富(6,000件以上的物件和文件),闡述方式更是精彩獨特。歷史屋有兩個入口,一個在地鐵站旁,一個在馬路旁,地鐵站旁的入口從出月台的樓梯口處就設置了一排櫥窗,從兩德時期的到兩德統一的物件一路展開到博物館入口,可以算是整間博物館的簡介。順著櫥窗進入了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台到站的火車,本來以為只是老火車展示,靠近看才知道這是Zugsalon,也就是專供國家重要人物搭乘的超豪華火車,廚房、會客室、會議室、書房、臥室、浴室,一應俱全。別以為這班豪華列車就是博物館的重頭戲,真正的德國近代史可是要走到地面層才算真正展開。

左圖和右圖皆為歷史長廊一景
左圖和右圖皆為歷史長廊一景
在一樓大廳集合的學生觀眾
在一樓大廳集合的學生觀眾

常設展第一區就是納粹統治下的社會狀況,因為是介紹整個社會狀況,所以對猶太集中營的生活著墨甚少,多半以影片的方式呈現,介紹黑市的角落則以黑色看板表現人影,陰沉交疊的光影配上背景的交易對話聲,很有黑市交易的緊張氣氛。下一個角落是一串當時的報紙和影視畫報,以及一些新聞片段影片,所有的報紙都掛在牆上,可以任意翻閱;走出影視長廊,就是一台空投飛機的機艙,登上機艙可以看到當時聯軍空投伯林的物資內容。走出機艙就進入二戰結束的時期,牆上的德國地圖清楚標出戰後接管德國的國家(英、美、法、蘇)以及接管的範圍,地圖下則有抽出式看板分別解說各國接管的狀況。

 

自一樓後,館內的參觀路線便沒有明顯的階梯,而是以長長的斜坡走道取代階梯,一來這樣比較有走入歷史的感覺,二來走道的牆面和平台仍可繼續展示,而參觀人潮也就在行動間通過了第一次的公民選舉、議會(有興趣的人還可以坐在議事廳內參與會議)、第一台國民車(VolkWagon)、東西德都市計畫局的規劃內容、新舊投票所、礦工生活、東西柏林通關走道、避孕藥上市、足球狂潮、職業介紹所、綠黨崛起、登陸月球等等攸關社會、民生重大事件。從1940年代至今各階段的社會狀況,以及各時期德國社會最流行、對文化影響最深的事件和物件,都按照年代一一呈現,像是選舉狀況(包括候選人介紹、投票率和政黨得票率)、家電用品、交通工具、流行音樂和電視電影、報刊雜誌,除了選舉狀況以看板和圓餅圖展示以外,其他各項民生物資都以實物展示。

 

全館展示不但結合了各種新媒體,豐富的物件、文件,以及詳盡的實況介紹,都讓人十分感動。頗值得一提的是該館的空間規劃,該館其實是蓋在羅馬時期的遺跡上,因此在一樓大廳的地板上有幾片玻璃地板,可以看到下方的地基遺跡以及幾件陶罐,接著從一樓的納粹時期開始,德國近代史逐漸朝上展開,最後在四樓以人類登陸月球進入太空時代做結。人類的歷史其實也就像是一棟房子,奠基在前人的努力上,然後逐漸向上發展,無論歡喜悲傷,所有歷史都只能一路向前走,就像是一層層向上攀升的樓梯,這一步穩健踏實與否,決定了下一步的命運。

 

參觀完Haus der Geschichte,真是感觸良多。德國真是寫實派的民族,凡事實事求是,不管是展示手法還是內容,都沒有一點矯情、夢幻,就連最後描述太空時代,都展出一塊從月球帶回來的石頭,詳細標重量和年紀,連期許未來科技發展的字眼都沒出現。特展將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過程、結果,以及影響之深遠,都做了詳實的紀錄和介紹,一點都沒有掩飾和辯解,更是讓人對德國人的誠實感到訝異,或許正是這樣的性格才能帶著他們走出二戰和納粹迫害的傷痛,投入建設和發展。

透過玻璃地磚,可以看到大廳下的羅馬遺跡
透過玻璃地磚,可以看到大廳下的羅馬遺跡

萊茵河博物館(Rheinischen LandesMuseum)

萊茵河博物館入口
萊茵河博物館入口

由透明的玻璃帷幕罩著整座建築,裡面的圍牆是向左傾斜的整片整片木板,入口處還有一個羅馬式的牌坊。建築外觀就已經很特別的萊茵河博物館,裡面的展示更是值回票價,光是尼安德塔人展廳的那個用地球表面展開模型,配上投影下來的人類演化時程表,就讓我看了三次,駐足15分鐘以上。尼安德塔人對德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原始人種,萊茵河谷也有該人種的考古區,所以此區不只展出尼安德塔人的頭部蠟像,還有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的骨骼比較、尼安德塔人的喪葬儀式。

左:人類演化時程表展示 / 右:尼安德塔人頭部蠟像
左:人類演化時程表展示 / 右:尼安德塔人頭部蠟像
羅馬人換裝區
羅馬人換裝區
小型考古區
小型考古區

接下來的hands-on區,更是充滿了研究人員的巧思,不僅有羅馬人的衣服鞋子可以穿來照相,還有沙坑給小朋友「考古」。羅馬廣場讓小朋友換上羅馬人的衣服在裡面藉著遊戲瞭解羅馬人的日常生活,克里特小屋給小朋友在裡面織布,旁邊還有曬穀場和畜圈,讓小朋友學做克里特人。基頓人區則有盾牌、土窯,以及磨穀子用的石頭和石板。最有趣的是hands-on區的盡頭有一個黑漆漆的山洞,入口處有幾桶各色石灰石,可以讓小朋友和大朋友拿進洞穴裡提詩作畫,體驗原始人畫洞穴壁畫的情境與感受。

hands-on區盡頭黑漆漆的山洞
hands-on區盡頭黑漆漆的山洞

由於萊茵河是德國重要的經濟動脈,自古以來所有經貿活動,都離不開這條大河流域,因此經濟型態與交易內容物的改變,也是這間博物館介紹的重點。

 

這間博物館有一個有趣的展示內容,就是根據各展廳介紹的時期,安置穿著當時相關服飾的人像木雕於其中,一開始常被嚇到,次數多了,忽然體會到館方的安排其實很別出心裁,讓遊客可以在參觀過程中,有機會跟散佈在各個角落的同時期人民打個照面。

入口處有幾桶各色石灰石,可讓人們拿進洞穴裡提詩作畫
入口處有幾桶各色石灰石,可讓人們拿進洞穴裡提詩作畫

整體說來,波昂地區的博物館或許並不是最絢麗的博物館,在搞噱頭方面也並不傑出,與美系的博物館相較之下,德國的博物館就像個老學究,捧著所有的文獻資料跟你說故事,雖然說明文字都是德文,不一定看得懂,但是物件本身就可以自我說明,所以很多時候走在德國博物館裡,根本不需看解說牌,只要細心體會物件的表情和背後的故事,一切就盡在不言中了。

 

對德國人來說,到博物館就是為了獲得新知,所以很少看到德國人到博物館閒聊、小朋友打鬧。也因此,德國博物館都很重視知識的傳遞手法、教育活動,每間博物館也都設有參考書區,有些博物館還會依不同展示內容,每層樓設置一個參考書區。希望本文能為有志成為知識型博物館的同業,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資訊。

展廳一角的參考書區
展廳一角的參考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