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4期-博物館視野「城市,市民生活的展演舞台」─以生態博物館作為舊城振興的價值引導與現階段推動策略

陳育貞  /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  /  宜蘭工作室共同負責人

本文乃筆者進行宜蘭縣政府委託「宜蘭舊城文化走廊帶動計劃」工作過程中的觀察與思考片段,其中之部分文字及用圖,亦摘錄自該計劃之工作文件。全文嘗試以近年宜蘭舊城的蛻變、舊城的人文特質、城市再發展的現況診斷,以及,以生態博物館概念全面展開舊城活化行動之意義等,概要呈現宜蘭舊城文化環境再發展的幾個面向。同時,以宜蘭舊城之人文城市再發展案例,來突顯宜蘭地方之歷史城市與歷史空間在全縣「文化、休閒、產業」之地域再發展政策中之重要性,以及現階段的角色與任務。

蛻變中的舊城:以環城公有地再發展為起點

必須把整個城市規劃成一座舞台,供人們進行積極的市民活動、教育學習以及生動而自治的個人生活。

商業上的需要和商業上的利益適應並遷就其他的活動,前者被帶進到與全部城市活動的有機關係中來。

--The City in History,Lewis Mumford

 

建城至今一百八十年的宜蘭舊城,最近的一次蛻變始自北宜高速公路的推動。因應北宜高速公路對宜蘭地方的衝擊,宜蘭縣政府以民國81年的「宜蘭市公有地更新研究」為起點,重新確認了宜蘭市「環城公有地」的再發展價值與定位。這個被認為是啟動宜蘭舊城再發展之契機的關鍵性地區,指的是:由宜蘭火車站向舊城南路和西路延伸、直到宜蘭河畔的半月型路徑,以及沿路兩側的大面積公有地塊。

 

檢視過去十數年縣政府在這一帶狀公有地塊的再造行動,可謂兼具軟體與硬體兩個面向。由縣政府的跨單位、多角度切入,以一連串、多種類的實施內容,至今仍在持續的推動;包括:南門細部計劃、縣政府及宜蘭監獄遷移、土地徵收及都市工程、設置紀念館設置、宜蘭演藝廳興建與營運、南門林園規劃、社福大樓設置、碧霞宮保存及楊士芳林園設置、台灣銀行保存與宜蘭美術館規劃、南門林園系列歷史空間的修建,以及最近兩年的蘭城新月_景觀再造系列工程、都市更新六年示範計劃、宜蘭產業交流中心計劃…等。

 

這個以公有地再發展為起始,後來被稱為「舊城振興」的縣政府政策性重大計劃,在推動之初,即標櫫了明確的價值與目標:「以都市更新結合傳統民俗技藝展演的都市活動,作為南門地區再發展的主軸架構」。亦即是,以公有地的再發展為引信,來帶動宜蘭舊城,將之更新轉化為現代化人文生活城鎮,以迎向北宜高開通後的產業發展趨勢,承載宜蘭全面發展人文觀光之核心城鎮的功能。

舊城振興計劃推動十年之計劃整合示意圖(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2004,10)
舊城振興計劃推動十年之計劃整合示意圖(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2004,10)

 

這一目標與方向,隨著時光的推展,今日已由最初行政資源可及的南門地區,逐漸向東、西兩側擴延,而伸展到宜蘭車站與宜蘭河濱。以「舊城振興」況日費時的都市計劃施為,搭配著重點文化空間的建置(宜蘭演藝廳)、「歷史空間保存」政策下的個案整備,以及「蘭城新月」的修補式城市地景改造,初步為宜蘭舊城建立起一彎新月型的人文空間架構,作為創新舊城人文生活的實質環境基礎。

 

但是,這個由空間部門與專業為主導的城市再造,卻明顯地產生「實質空間建構」重於「人文內涵經理」的偏頗與落差。針對十年來著力最深的南門計劃,早在88年陳登欽即指出「無非就只是在建構新的都市經驗… …充滿著想像的民俗藝文觀光活動,卻未見歷史空間在其中浮現整體的意義」(都市規劃如何因應歷史空間保存活用,宜蘭文獻40期,1999)。因此,在北宜高通車在即的今天,彌補「舊城振興」到「蘭城新月」所遺留的空缺,亦即:在都市再結構過程中可能逐漸遺失的人文空間基理,以及對於人文活動與生活鏈結的疏於經營,將是一個和時間競跑的挑戰性任務。

舊城的人文特性:充滿時間感、歷史感的,生活的城市

  • 高密佈的人文史蹟,架構見證城市發展的空間紋理
  • 巷弄院埕,活絡的里坊,是容納城市生活的空間範型
  • 傳統產業與民俗工藝,形成特色街區,支撐宜蘭民俗生活
  • 密集的寺廟、經年不綴的慶典,形塑城市生活氛圍與基調
  • 特色飲食和傳統戲曲,表徵宜蘭人文生活

─宜蘭舊城文化走廊帶動計劃_期中報告,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2004

 

宜蘭市位在蘭陽平原東西、南北兩條地理軸線的交點,有蘭陽溪和宜蘭河南、北抱護,自從1812年清朝設治噶瑪蘭廳並在此建立噶瑪蘭城開始,歷經一百八十年,這裡一直是蘭陽地區的政治和文教中心。

清代噶瑪蘭城市街復原推想圖(圖片來源:陳志梧,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
清代噶瑪蘭城市街復原推想圖(圖片來源:陳志梧,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

 

殖民政策與現代化城市經理所奠基的空間格局,延續到國府遷台初期的鼎盛發展;這個人們習稱的宜蘭舊城,以方圓約五十公頃的小城規模,曾經容納歷代宜蘭地區最重要的官廳公署、軍事警備、官舍,以及各式的文教與生活性公共設施,它同時匯聚全宜蘭密度最高的商街行號與攤販市集,是宜蘭人城市生活的核心。

大正3年(1914)宜蘭市區改正圖。(圖片來源:宜蘭市志─歷史建築篇)
大正3年(1914)宜蘭市區改正圖。(圖片來源:宜蘭市志─歷史建築篇)

 

即使在最近十年,由於都市擴張以及新型商業服務的需求,使得市區經濟活動有向南偏移的傾向,舊城的市容及景觀也不再光鮮;但是宜蘭人依舊喜於沿著舊城環路(特別是舊城東路和南路),指認殘留的石頭牆基,述說記憶中的護城河道,懷想古文書記載的九芎城圍…。四大剖、北門口、安文土路、東門圓環… …,這些日常用語,作為現代生活的空間指認,背後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舊城裡的老輩常說:護城河和媽祖宮戲台的重建,是我這世人最大的心願。「舊城」對宜蘭人而言,不僅是生活記憶之所在,也是人文精神的象徵。

 

舊城,是一個充滿歷史感和時間感的城市,也是一個生活的城市。由於遲緩的都市發展腳步,使得舊城得以保有將近六十處歷史空間(包含尚未登陸為歷史建築或指定為古蹟者);以樸素的材料與樣式,表徵宜蘭的邊陲身份,標誌歷史發展的軌跡。直到今天,在許多都市計劃的格狀街廓裡,還維持著清季聚落的有機配置,有狹窄的巷弄蜿蜒其間。成排街屋的後方,還保留著與水井和院埕結合一體的屋舍,孩童嬉戲、生活勞做。

巷弄生活空間一瞥:由左至右依序為鄂王里的水井埕院、中正里通往普濟寺的巷道、菜園裡的徐家主宅屋側安文土路(吳亭樺攝)
巷弄生活空間一瞥:由左至右依序為鄂王里的水井埕院、中正里通往普濟寺的巷道、菜園裡的徐家主宅屋側安文土路(吳亭樺攝)

 

昔日集結成街的傳統工藝和產業,例如繡莊、紙藝、竹行、棺材店、繡花鞋、糕餅、打鐵、五金行、中藥店、神像繪製…,如今雖然不似過去集結成市,卻正好足夠支撐宜蘭地區民俗生活與祭祀所需的各色貨品。

五個具有特殊巷弄空間品質的區塊位置分布。
五個具有特殊巷弄空間品質的區塊位置分布。

 

宜蘭的飲食文化─特色攤販與食品醃製,在舊城形成一種嗅覺、味覺與視覺的豐富饗宴。宜蘭人至今偏愛典型家鄉味的吃食,每自外地返鄉,一進舊城就先找個攤子坐下,吃一碗麵果腹再回家;駝背麵、大麵張、生火仔...貓耳朵、阿南米粉羹...人們叫得出不同攤販的名號和口味。特別是每至夏、秋時節,街邊、簷下,到處是曝曬蔬果、豆品的景象與醃漬氣味。

上圖為昭應宮前紅糟魷魚(吳亭樺攝)/下圖為分散在街頭巷尾的傳統產業:糕餅店、繡莊、打鐵店......。(吳亭樺攝)
上圖為昭應宮前紅糟魷魚(吳亭樺攝)/下圖為分散在街頭巷尾的傳統產業:糕餅店、繡莊、打鐵店......。(吳亭樺攝)

 

這裡有總計不下三十座的廟宇和祠寺,與舊城的每個生活區緊密結合,經年不輟的祭祀與慶典活動,特別是盛大的神明遶境與籌神野台戲;隨著樂聲悠揚、神尪舞動,台上的唱腔神采、台下的熱情守候,家家戶戶鋪排豐盛的祭品......從廟前到街巷,呈現舊城最精神而美麗的生活圖畫。賦予宜蘭舊城特有的時間和節奏感,以及獨特的人文質地與厚度。

左圖為視覺與嗅覺的饗宴:沿街曝曬的蘿蔔和豆乾/右圖為城隍廟前的繞境。(吳亭樺攝)
左圖為視覺與嗅覺的饗宴:沿街曝曬的蘿蔔和豆乾/右圖為城隍廟前的繞境。(吳亭樺攝)

舊城診斷:人文生活核心城市再發展的現況條件

從「舊城振興」到「蘭城新月」,宜蘭舊城的蛻變--以都市更新結合傳統民俗技藝展演的都市活動,帶動舊城成為宜蘭人文生活核心城鎮;這個空間轉化的定位與使命,其實與當時宜蘭縣以「文化、環保、旅遊」所勾勒之「文化縣」藍圖與縣政發展政策有直接關聯。特別是同時期於民國84年開始推動的「蘭陽博物館計劃」,即以生態博物館、類博物館網絡為主軸概念,指出了核心館與分散於社區的類博物館互為呼應的空間架構,以及社區參與的取向。

 

但是,回顧蘭陽博物館十年的推動成果,卻多集中於烏石港主館的實體建築與佈展籌備、以及蘭陽博物館家族的網結與輔導;著重據點的強化,較忽略區塊的經營。宜蘭舊城,作為宜蘭縣首要的人文城鎮,亦是宜蘭文化版圖中最重要之一環、生態博物館之最佳選位;卻由於區塊經營策略的欠缺,加之,老舊城區之都市更新不易、周圍公有地整備之財務負擔與市場限制,以及府、市之間長期的合作問題,使致推展受限。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值得回到蘭陽博物館的願景架構及推動初衷。因為以博物館(生態博物館)作為民眾學習、地方自明、產業創生的工具,這樣的概念,事實上已經歷了四十年的理想與現實之辨證,並建立其理論與實踐之論述,同時,逐漸被引為後工業時代地域振興的重要策略。以下就是以這樣的視角,對宜蘭舊城的現況及其文化環境發展條件,予以綱要性的檢視。

 

優勢(Strength)

  • 舊城人文深厚,向來是宜蘭的政治、教育、文化生活之中心。
  • 具宜蘭人文城鎮之象徵性地點意義。
  • 位於全縣交通樞紐,緊鄰轉運核心。
  • 全區時空交疊的人文空間紋理清晰。
  • 巷弄文化/密集的歷史空間。
  • 密集/多元/與生活結合之宗教地景。
  • 攤販飲食文化/特色小吃及名產。
  • 多元且具特色之傳統產業。
  • 保留數條特色商街。經營型態極生活化、富人情味。
  • 多種類型、富有歷史性的閒置空間。
  • 環城之大型待發展公有地。
  • 多樣社團組織與專業團隊的駐點。
  • 文化空間與活動相對蓬勃,並具常態性教育功能。
  • 具特色之新公共建築,以新空間意象牽動新想像與新議題。
  • 蘭城新月--環城文化廊帶之軟硬體基礎建設。

 

劣勢(Weakness)

  • 道路系統紊亂,街道狹小。停車空間不足,路邊停車問題嚴重。
  • 街廓內之舊巷弄不符防災標準,阻礙更新。公共設施開發遲緩,社區性鄰里性公共空間嚴重不足。
  • 街道、騎樓、空地等未能適當使用管理,加上沿街商業行為、交通及停車、清潔與環保習慣,形成市容雜亂之整體性負面印象。
  • 前項負面印象,特別由於內涵與品質差異之空間與活動錯雜分佈,既乏意象鮮明之場所空間,且無優質連接動線。因而稀釋整體人文氛圍,降低其紋理關聯性與可解讀性。
  • 傳統特色產業已無市場需求,正急速消逝;同類商家群聚之特性已降低,特色商店分散各角落。
  • 主要商店街多由外地人承租開業,逐漸失去特色及社區感。
  • 多處重要歷史空間為私人權屬,皆圍蔽於混亂擁擠的老舊街廓內,且長期荒廢閒置。並因開發期待,以致保存意願不高,有消逝之虞。
  • 公有之歷史空間,特別是日式宿舍,因國產局之處分規定而加速消逝中。
  • 巷弄空間雖與社區生活融合,居民認同度高,唯建築老舊、失修,且依既有都市計劃(一通)將全數破壞。
  • 寺廟空間可謂最重要之人文生活場所,但週邊環境混亂,腹地狹小。部分又因整建工程而破壞風貌。城鎮地點感大損。
  • 主要商店街道路尺度及連續招牌之街景特色,可能將因招牌更新、加大而逐漸喪失人文地景特性。
  • 傳統公共空間多有舊勢力把持問題。新文化空間之經營,目前尚與多數市民日常生活關聯不大。
  • 寺廟活動獨具多方面特色,但因參雜過多商業花樣,而降低其文化、藝術性與美感。
  • 文化特色雖具學習性及深度旅遊潛力,但故事性、主題性的內涵與形式之經營不足,亦缺乏整合與行銷,因而未能構成可解讀之文本。
  • 各項服務業經營內容與方式未有提昇,特別是觀光旅遊關聯性產業,較之縣內其他景點不具競爭力。
  • 居民傾向傳統人文生活,新興人文空間與產業缺乏內部性消費市場。
  • 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缺乏中間階層人力。
  • 社區組織缺乏經營,加之受傳統派系與政治影響大,相較於縣內其他社區較無動力。缺乏社區空間,影響社區公共事務推動。
  • 居民尚乏文化自明意識,一方面等待都市更新與商業發展時機,一方面喟憾經驗之無用、美好生活與記憶之消逝。
  • 欠缺適當人文空間之專業經營者。在地團隊之專業能力尚不成熟,外來團隊之地方感不足。

 

機會(Opportunity)

  • 推動中之都市更新相關作業,即將開始之二通,為城鎮空間再結構(長程目標)之重要機會。特別是公共設施、歷史空間保存、水綠空間、都市風貌管制等等。
  • 92年起之系列公共工程,包含史蹟保存與閒置空間再利用、街道與節點之景觀整建,具體化蘭城新月(近程目標)文化廊帶,初步打造蘭城新象,並行銷舊城。
  • 前項已引發社區議題,形成對話契機,足為社造起點,以促進人文生活與自明意識,輔導人文維護與產業。
  • 春秋冬三季為親水活動淡季,而其他大型節慶亟需特色遊憩配套之連結,是舊城表現地區特色之重要時機。
  • 推動中之員山地區人文與觀光產業,加速訴求宜蘭舊城作為旅遊服務中心城鎮的機能與角色:轉運、住宿、夜間生活、資訊、醫療、相關服務業等。
  • 觀光立縣、文化立縣持續推動,相關產業加速帶動中,形成人文旅遊由點而面之經營基礎。亦為舊城已人文為主之再發展時機。
  • 在國民旅遊、與全球化深度體驗和學習性旅遊趨勢下,宜蘭作為修復型、學習型地域,發展人文旅遊產業之整體經營環境逐漸成熟。

 

威脅(Threat)

  • 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後,將更突顯道路容量與停車空間之不足。
  • 前項原因,已在促進私人建物更新與土地開發。城鎮風貌、商業型態加速變遷,私有史蹟與關聯植栽加速消失。
  • 公營企業變產需求,以及國產局之土地處分規定,促使多數公有歷史空間迅速拆除中。
  • 宜蘭市都市計劃(一通)之不合理處甚多,特別是計劃道路與公設之劃設,對城鎮紋理有大幅破壞。
  • 新進一波發展趨勢所帶動之服務與商業需求、經濟發展與土地開發,一方面帶來經濟發展,另方面造成城鎮風貌的類西部都市化、人情淡薄與庸俗化、住民屬性與生活型態之去地方性,使舊城文化特性有全面瓦解甚或消逝之危機。
  • 在前項之影響下,新興文化空間之經營,其內涵將逐漸與真實社會發展與日常生活脫勾,舊城將不得不由文化(生活)產業化之在地取向,轉而淪為產業文化化之去主體性與文化工業困境。
  • 新興文化空間之先期經營/養成期間,由於公部門經費投入不足,而影響在地培力與據點營運效益。將拉長養成期,有可能喪失民心期待之最佳對話與動員良機。
  • 周邊其他地區之觀光農場、休閒農業、民宿正持續發展中,以自然與田園之美、農村人情味之服務型態與品質、多樣性體驗內涵之替選性、適於小客車聯繫與停泊;如果宜蘭市目前的住宿休閒活動位有改善,將毫不具競爭性。
  • 許多知名的大型公共設施皆在宜蘭縣其他地區,如羅東運動公園、冬山河親水公園…,其大型活動的舉辦極有助於帶動周邊發展。由於宜蘭與這些大型活動空間之距離相對較遠,如未能強化觀光休閒相關服務機能,其發展脫勾之狀況將會持續。
  • 大型活動雖是觀光發展的行銷良機,但也具有彼此競爭效應。舊城特色之突顯與全面性、整合性經營,不但是舊城人文環境永續發展的必要路徑,同時有助於宜蘭人文精神地點象徵(宜蘭文化版圖中至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塊)之意象強化與凝聚。

重返社區生活,推動宜蘭舊城─生態博物館

博物館的營運範疇不再僅限於博物館建築本身或周邊環境,而是擴及整個社區所有自然景觀與人文事務。

居民在此一博物館中的角色是參與的(participants),而非旁觀者(observer)。

--法國卡馬爾格博物館(Camargue)

 

在北宜高通車之前夕,宜蘭人長期審慎以待的負面衝擊、與種種防範及創新之準備行動,正如同加速運轉的機輪,以往昔極不熟悉的方式與頻率在交互連動。這時,即將展開的宜蘭舊城故事,需求一個扣連現實、指引理想的劇本;在其中,人人皆能解讀、分享,並找到一處落腳邁步的位置。這個劇本,將帶領人們朝向一個嶄新的集體經驗--宜蘭版本的城市故事。

 

城市,不但是凝聚地方人夢想的地方,也是個人與集體生活的實踐場所。歷史的城市,更連結著過去與未來,是地域發展的精神指標、引導人民行動的標竿。我們相信,宜蘭舊城的蛻變軌跡與行動方式,將會是宜蘭地域邁入廿一世紀後工業時代、帶領宜蘭迎向北宜高衝擊的一個指標與典範。

以「生態博物館」作為舊城振興的現階段工具與策略

借鏡博物館創新的先趨,也是生態博物館的前身--德國的祖國博物館。它的產生,即是在為第一次大戰失敗後的屈辱、自信心淪喪、經濟衰頹、以及亟需重新整合的社會,尋找答案。往後數十年博物館經營之社區參與議題,即是在這一脈絡中持續展開。透過史蹟重建結合服務人民、服務現在的實踐原則,強調人民不只是博物館內容的口述者、物件提供者,同時更是實際的操作執行者。透過這樣的集體行動,公共的資源,方得同時、且持續有力地注入到空間與人,透過這兩方面的發掘、蘊養和互為補注,來轉化地域發展的體質與條件。

 

經由德國「祖國博物館」的啟發,加上其後各國的博物館經驗,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國際博物館協會合辦的聖地牙哥圓桌會議(Round Table Meeting)中,對博物館角色的界定。以下摘要片段:

 

博物館是聯結現在和過去的機構。

透過其種種功能,具備了形塑社區良知的能力,並因而刺激社區人民採取行動。

博物館應該要積極的涉入社區事務。…社區的投入,能激發民眾反省其週遭環境的問題,並興起保護之心,從而為開發社區潛在的經濟利益提供進一步動力。

以它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手段,並具有教育國民珍惜這些文化資產的潛能。…它並具有娛樂與觀光用途,具有促進地方產業發展之功能,促進以家鄉社區為榮的社會運動。

 

由於生態博物館具有兼顧人與環境、在地與生活,以及其社區參與原則,因此相對於一般僅從空間著眼的地域振興(例如都市更新)手段,更有機會創造居民自決的機會與選項,避免振興過程之高級化與市場導向對在地性之排擠與弱化。

 

從這個角度,宜蘭舊城_生態博物館之推動,其空間範疇,應包含宜蘭舊城生活圈(清季噶瑪蘭城)和「蘭城新月」帶狀串聯之新文化空間系列;其推動目標,則是以「舊城人文生活基理的維持與創生」之過程,一方面朝向舊城_生態博物館之實體建構,以強化舊城作為宜蘭人文生活核心城鎮之內涵,同時,以透過此一舊城在地自明與創新展現之有機過程,與原有「舊城振興」之環城公有地開發行動,展開對等、持續之對話,促進新舊城區內涵與機能之有機構連。

全面推動多方位、具議題整合性的社區營造

如果我們認同以生態博物館作為地區振興之工具的觀點;重新審視「舊城振興」的推動目標與行動脈絡,以及今日宜蘭舊城的現況條件,將可以清楚的看見,過去宜蘭舊城行動的主要空缺,毋寧在於舊城的內部。也就是,舊城生活區極度複雜卻人文豐沛的空間基理與人民潛能的發掘與重建課題。而未來值得積極努力的方向,即是將過去以環城公有地為主要範疇之空間整備工作,轉變以更高密度、全面地伸展進入舊城生活區,同時,以更加明確的執行步驟,推促民眾參與的進程,加速人文內涵與活動的經營。

 

由於舊城之既成發展區特性,使之不易全面進行都市環境的結構性整頓,同時人口的老齡化,以及專業經營人才的欠缺等,凡此皆造成振興計劃的推動瓶頸。而這些弱勢條件,亦是生態博物館概念落實的挑戰。因此,此刻特別需要以舊城生活區為範疇,全面推動一個多方位、具議題整合性的持續性、高密度社區工作。一方面促進民眾的參與習性(公民社會的養成),同時持續而廣泛地發掘居民生活經驗與潛能,並將之轉為創新實用,或引介投入相關事務之實作。此一社區工作,亦是促進舊城史蹟與地景保存、重建之重要機制;過程中蘊釀成熟的各式空間方案,一方面有助於持續推動修補式的城市空間改造,同時有機會逐步形成全面更新方案的基礎構架。

納入全縣發展政策, 將家計與經濟活動,引導進入整體城市人文活動的有機關係

以生態博物館概念為出發,從永續經營的角度,則需有計劃地進行個體生計與人文內涵與形式之連結。個別家計與經濟活動,都值得逐步引導、進入整體城市人文活動的有機關係之中。因應此一全面推動生態博物館之標竿性與先導性行動,縣政府亦有必要預為盤整全縣人文產業發展的完整佈局,提供宜蘭舊城與全縣產業及環境政策面之扣連基礎,並能實質反映於財政預算之上。

 

在新的全縣產業及環境總體發展政策尚未完整提出之前,若先以甚具人文與社區精神的宜蘭整體觀光發展計劃架構為依據,實足以幫助我們指認出宜蘭文化與產業扣連緊密的幾個地區,在此暫時稱之為「全縣觀光及修復型產業整體發展架構」(宜蘭舊城文化走廊帶動計劃_期中報告,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2004),從中並能看到宜蘭舊城所兼具的文化象徵與休閒產業之雙重重要地位。而此一全縣觀光及修復型產業整體發展架構,則是一個以文化及環境為基理,強調供給與在地使用者的產業經濟型態。而生態博物館、學習型地域、身心修復型產業,將有可能在這一概念下予以整合推展。

 

宜蘭_修復型地域的內涵與發展原則

  • 是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一體結合
  • 強調當地生活的直接表現:具生命與生存感的
  • 在地優先:強調在地需求和在地經營
  • 以人為主:可隨機參與及互動的
  • 知識蘊涵的:在地經驗和故事的不斷累積和呈現

 

多元豐富的區塊發展型態:漁海到農園、人文城鎮到原民之鄉、山/平原/海

 

銜接全縣觀光發展:區帶、小區、中心服務城鎮、分散服務據點

 

網結既有潛力據點:社區營造、地方文化館、蘭陽博物館家族、休閒農業區… …

宜蘭縣觀光及修復型產業發展架構圖。(轉繪自:宜蘭整體觀光發展計劃通盤檢討,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
宜蘭縣觀光及修復型產業發展架構圖。(轉繪自:宜蘭整體觀光發展計劃通盤檢討,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

蘭城新月_新興文化空間的現階段任務

依循前述發展方向,「蘭城新月」一線串聯之新興文化與公共空間(特別是宜蘭縣政府主管之宜蘭產業交流中心、宜蘭演藝廳、宜蘭設置紀念館、農專校長宿舍、九芎城、舊監獄門廳及牢房、楊士芳紀念林園、宜蘭社會福利大樓)及其經營者,現階段即應加重賦予其更積極的社區營造任務、加強與宜蘭及舊城之民眾生活有更廣泛的日常性關聯。

蘭城新月人文空間架構(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繪製,《宜蘭舊城文化走廊帶動計畫_期中報告》宜蘭縣政府2004)
蘭城新月人文空間架構(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繪製,《宜蘭舊城文化走廊帶動計畫_期中報告》宜蘭縣政府2004)

 

蘭城環道─護城河的集體在書寫:

  • 展演公園(中山公園)/南門林園/楊士芳紀念林園
  • 宜蘭河親水公園
  • 展演館群/宜蘭產業研發/交流中心
  • 三年輔導培基/十年都市更新
  • 城市行銷

 

生活展演_空間網絡:

  • 宜蘭護城河的再書寫產業研發(車站場庫、舊糧食局辦公室)/交流中心
  • 宜蘭表演廳
  • 宜蘭故事館:宜蘭設置紀念館(宜蘭過去館)/九芎埕人文空間(舊主秘公館_宜蘭當代館)/農專校長宿舍(論壇與學習空間_宜蘭未來館)
  • 宜蘭美術館(台灣銀行、舊宜蘭監獄門廳及牢房)
  • 甲子蘭酒博物館
  • 楊士芳紀念林園:楊士芳紀念館、宜蘭風土館
  • 社福大樓
  • 宜蘭氣象館(宜蘭氣象局戶外空間)
  • 宜蘭孔廟(生命禮俗/終身學習)

 

展延的文化場域

  • 舊城內密布的史蹟、廟宇祠寺、特色巷弄
  • 常民文化/生活:特色飲食、民俗與慶典、傳統產業與商店

 

然而,這些新興之文化與公共空間,目前除演藝廳、社福大樓與設置紀念館、楊士芳紀念林園具有常態營運功能,其餘則在全國性「零預算」與自負盈虧之政策下,面臨實質營運之種種問題。此一全台共通之難題,在宜蘭更由於本地文化消費市場之限制而更顯其困難與挑戰,並導致這類空間經營者之鉅大財務風險與虧損壓力,從而降低專業營運團隊之進駐與投資意願,同時影響經營者對社區性、公益性之任務投入與目標達成。

 

如果我們正視這些文化空間的財務虧損必然性,並願意捐棄它們兼顧自負盈虧與社區公益雙重任務之預期與假設,那麼,在前述「以生態博物館作為舊城振興之工具」之舊城文化環境發展目標下,現階段實有必要訂定相映的輔導及考核機制,並有計劃、具規模地溢注公共資源,以確保社區及公益性任務之有效推動。也就是,「蘭城新月」沿線新興文化空間之建置,並非以它「自身」為目標,而是帶動舊城社區活化之空間載體與工具。

 

我們可以進一步將之定位為宜蘭舊城_生態博物館之「核心館」,作為整個(宜蘭舊城生活圈和「蘭城新月」帶狀串聯之新文化空間系列)人文內涵活性保存與創生的平台,具有向舊城生活區延伸拓展的積極性角色。以下初步界定「核心館」之行動方式,以說明其與生活社區之關係:

 

空間架構與行動範疇

整個既成生活區,即是一座有居民生活期間的活的博物館。因應不同時間的需求,可將其中某些部分檢選出來,成為有組成的行動地點。

若引用法國卡馬爾格博物館(Camargue)的經驗,則這些行動據點將成為「核心館」的「天線」,擴展了行動範圍。

 

社區居民與專業者角色

社區的所有居民,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對象。而核心館的經營者(專業人員)則扮演催化者的色,他應視指導與協調者,須與居民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因應不同時間之需要,可結合多元的專業與研究者,進行研究與執行。

 

行動方式與內容

將核心館之策展與活動籌辦,與口述歷史、社區調查、社區學習結合。

協助社區進行故事與文物之發掘,社區內每一學校、家庭、工廠、公司行號,皆可扮演文物儲藏、展現的功能,鼓勵並重視對生活經驗、空間與物件之詮釋。

 

利用核心館,適度引進學術專家與藝術工作者,駐留研究或創作。

 

以在地人文主題,建置常設性的展覽,作為居民向遊客介紹地域特質的工具。

 

總結核心館的行動目標,有三個重點:一、是在促成一個以宜蘭與舊城為範疇之成人教育活動,亦即是一個作中學的終身學習課程。藉此擴展社區居民的知識視野和表達能力,使之具有企圖心和參與社區工作的意願。二、是在貫時性和並時性之觀念下,協助居民自我闡示其與舊城環境的互動關係,讓居民了解他們是擁有共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個社群。三、累積地方知識,將之逐步轉化為新文化空間之內涵與呈現;凝聚社區行動共識,促成舊城生活空間之漸進改造過程。

結語

延續「舊城振興」目標,前文嘗試說明之一個朝向「舊城之生態博物館建置」的軟硬體整備工作,是回顧過去以實質空間的再結構來帶動地區發展、以公部門及專業者為主體、社區僅是分享與旁觀者之問題檢討為起點,所提出之初步建議--一個朝向硬體追隨軟體、社區與公有文化空間互為養成的觀念與做法上的轉向。

 

立基於宜蘭整體文化發展與地域振興,著眼於宜蘭在地性之維護與開展的公共政策,前述「轉向」之經驗模塑與逐步落實,應是宜蘭在地特殊性之一個實踐途徑。料想,它有必要透過宜蘭地域經理之總體目標再確認(一個人文、環境、產業、生活之整合發展架構),進行地方與國家之政策之對話,並以類比於六O至七O年代台灣經濟發展政策之推動氣勢與決心,作為突破國內各地膠滯不前的舊城更新議題之示範地點,朝向宜蘭人建構人文生活核心城市的願望邁進。

 

所提之以舊城生活區為範疇的活化行動,則是一個以融合了議題式、跨社區、多方位切入的另類社區營造之推動。它是延續過去社區營造之經驗,提升成為具有地域振興目標的一個市民參與案例。這一過程,於現階段,不但有助於豐厚目前「蘭城新月」沿線新興人文空間之內涵,亦有助於逐步調整其經營方式,而與市民生活融合一氣。

 

基於相同的議題關照,目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已在籌策舊城地區人文活動與人才養成的各項計劃,正在進行的「宜蘭舊城文化走廊帶動計劃」亦是其中之一環。在前述帶動計劃進行中,社區潛能與意向亦如春筍般浮現。我們期待並相信,宜蘭舊城的再發展,將是挑戰宜蘭人在地智慧、回應北宜高開通之文化涵化與在地自明性喪失之議題的前哨站;這個舊城再生的經驗模塑過程,亦是宜蘭人找尋適切答案的重要歷程。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