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5期-博物館視野「動物標本製作初探」

郭亭君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服務中心  /  動物標本製作師

自古以來,動物對於人類的吸引力始終不變﹔一直到現在,不管是動物園的動物還是博物館的動物標本,總是造成賣點之一。早期的人類,因為資訊跟科技的不發達,往往難以見到其他國家的動物,商人想要引進活體的動物,但是卻有一定的困難度,漫長的路途,動物的不適應,反而造成動物的死亡。因此,一些人想出何不引進動物標本,加上一些在國外進行研究的自然學家回國後所攜帶回來的標本,漸漸地,開始成立了一些小型的私人標本館。

 

標本製作這個行業是從何時開始?早在幾千年前,當人類還是在採集打獵的時候,一些獵人試著保存獵物身上的毛皮,來作為衣服或是房子的覆蓋物,他們也就成為了最早的標本師。但是,此時的標本師並不能完全被稱為標本師,因為,他們處理的毛皮僅僅只有到「揉皮」的階段,並沒有裝填的動作,所以被稱之為「揉皮師」反而還比較恰當。一直到了1700年的時候,揉皮工廠已經成為每個城鎮中的重要商店之一;在1800年左右,開始有人嘗試想要製作出實體的動物標本,便利用破布棉花或木屑來填塞動物的身體。由於對動物的構造不了解,所以此階段的標本呈現身體圓桶狀、表情怪異、四肢僵直的現象。直到20世紀初期,一位身具自然學者、動物雕刻創作者的藝術家,他跟一群朋友開始利用黏土塑型來詳細地表現出動物的骨骼肌肉,甚至於肌腱跟血管組織,都完整的呈現,再將其翻模製作出最接近動物實際體型的假體。從此,標本製作有極大的突破跟進步,所做出來的動物跟實際的動物更加接近。而研發此種技術的藝術家就是Carl E. Akeley1864~1926),現代標本之父。現今的標本製作,仍採用他的技術,而且一位成功的標本師不單祇是傳統的製作標本而已,往往他們同時具有良好的藝術基礎。

 

目前標本的製作類型大致上可分成六大類,分別為FishBirdLife-sizeGame headRugRe-creation,以下分別分項介紹。

1.Fish(魚類標本)

魚類標本是公認為最難製作的標本。一般來說,標本師通常具有基本的雕塑基礎,但是魚類標本還包括了繪製跟顏料調配,甚至是上色的技術,這些都需要熟練的技巧才能製作出完美的標本。動物標本因為具有毛髮或是羽毛,所以有小缺陷都可以遮掩,但是魚身上並沒有可以遮掩缺點的地方,甚至有些魚的鱗片在剝製過程中很容易剝落,這多少也加重了魚類標本的製作難度。我們都知道,魚一旦死亡之後,顏色就會立刻褪去,而且剝製後的魚顏色會變得更淡,有些色彩鮮豔的魚類甚至會褪到只剩淺黃色,這時就得借由標本師的巧手跟技術,把顏色一一補回去。例如像是紅龍之類的魚,往往一個鱗片上就有三種不同的色彩,這也十足的考驗了標本師的耐心跟觀察力;像是鮭魚或是鱒魚身上有數百個斑點,這也得靠標本師一個一個的補回去,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魚類標本的價格一直很高的原因。

 

另一類的魚類標本稱為翻模標本,它是用整隻魚的實體去翻出一模一樣的形體。由於某些魚種不適合以剝製方式製作,例如軟骨魚類(鯊魚、魟魚),就會採用此種技術。然而,這種標本的製作困難度更高,因為所翻出來的標本是完全沒有顏色的,除非是經驗老到的標本師,否則很難表現出魚類原本的色彩。雖然說翻模標本製作的過程很困難,但是一旦完成一個完美的作品,它是可以永垂不朽的。

條紋鱸。
條紋鱸。

2.Bird(鳥類標本)

之前我們談過了最困難的標本,接著來講點簡單的。鳥類標本一直是學習標本製作的入門,由於取得容易,剝製簡單,加上不需繁瑣的步驟即可製作完成,我當初也是先從鳥類標本開始學習。

 

由於鳥類具有色彩鮮豔的羽毛,且在死亡後也不會褪色,在早期時是蒐藏家的最愛,所以目前不乏可見在19世紀所留下來的珍貴鳥類標本。同時,鳥類標本也是所有標本類型中保留骨頭最多的一種,基本上牠保留了四肢的骨頭跟頭骨,所留下來的骨頭可以方便之後的型態調整,除非是大型的鳥類(駝鳥、鴯鶓),否則大部分的標本師都不會去除。雖然現今在鳥類製作方面已有許多的替代品出現,例如假頭、假腳、假嘴之類可替代原本保留而可能造成腐敗的部分,但是,至今仍有許多的標本師堅持留下真實的部分,而不願選擇替代品。

左圖是綠頭鴨/右圖是鳥類標本。
左圖是綠頭鴨/右圖是鳥類標本。

3.Life-size(實體標本)

實體標本的製作大小差異很大,小至老鼠大至大象,只要是完整製作出動物原本體型的標本,都被稱為實體標本。目前實體標本的做法可分成兩大類,一種是買現成的假體,另一種則是自己製作假體。若是體型小或是不常見的物種,基本上在坊間很難找到適當的假體,甚至連類似的都沒有,此時標本師就得回到19世紀初,利用東西來填塞,但是跟以前不同的地方在於現在填塞物大多採用木絲棉取代破布或木屑。木絲棉可以纏繞出理想的體型,至於細節的線條部份,則是利用黏土來填充。至於大型的動物,大可購買現成的假體,不旦製作精美,而且尺寸齊全,連動物的姿勢都可以選擇,甚至有不同的供應商可供參考。

 

現今的實體標本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標本師越來越講求動物的面部表情,這聽起來有點奇怪,其實不然。動物也是有表情的,觀察早期的動物標本,大多表情木訥呆滯,而現在的標本則是表情豐富。而在實體標本之中困難度最高的莫過於是靈長類的製作,牠們不但體毛稀少、面部皺折多且表情也豐富,不旦要在下刀之前就得選好位置,之後的假體裝填也很重要,因為一不注意就很容易做出滑稽的表情。

實體標本。
實體標本。

4.Game head(頭部標本)

這種製作類型在台灣比較少見,但是在歐美國家卻很普遍。早期「頭部標本」所製作的物種大多是屬於有角的牛科或是鹿科動物,現在則可以看到不同的種類,包括野豬、山貓甚至是熊都被拿來製作,所製作的部位則是保留了肩膀、脖子跟頭的地方,所以又被稱為「肩部底座」(Shoulder mount)。而假體也從早期的頭骨加上木條骨架再補上填充物,演進到一體成型的精美假體。選擇頭部標本來製作,多是因為擺設的環境太小、動物本身太大或是重複性的動物太多,所以只保留漂亮的頭部來當做狩獵的紀念,而且頭部標本幾乎都是採用掛飾,可以一個一個的懸掛在牆上,不佔平時的活動範圍,且收藏容易。現在甚至有些供應商提供可掛在牆角的90度掛板,這也多少節省了許多空間。

 

人類的創意是無限的,近年來有些人開發出新的頭部標本擺飾,又被稱為「檯座底座」(Pedestal mount)。此種的標本看起來跟頭部標本相近,不同處就在於頭部標本的支撐點在後面,而檯座標本的支撐點卻在下面,它是需要在下面有一支撐物來撐起整個標本,而原本應該掛在牆上的背面就變成標本師發揮創意的地方。有些人會在後面刻上木雕作品或是其他的創作,使得整件標本作品能前後呼應,標本的觀賞角度也從原本的180度拓展到360度。這種作品很少見,通常都是標本師想表達某種意境的時候才會特別製作。

頭部標本
頭部標本

5.Rug(毛皮標本)

這又是一種台灣少見的標本類型,製作方法就是取下整張動物毛皮之後,在頭部的地方填入假頭來製作出僅有頭部是立體的標本,然後在皮的下方縫上布邊來增加整體的美感。製作的動物多是屬於體積大、毛色漂亮或是皮毛柔軟的物種,熊、老虎、狐狸、獅子、豹等的動物都是常見的製作物種,當然目前也可以見到與以往不同的動物,山豬跟鹿也都有人嘗試作成毛皮標本。

 

通常大張的毛皮標本會放在地上或是整張皮掛在牆上,小張的皮會放在沙發的靠背或是手肘處來作裝飾品。毛皮標本的優點就是除了頭部之外整張皮可摺疊收藏,不佔空間。

虎皮
虎皮

6.Re-creation(再製標本)

嚴格來說,「再製標本」並不歸屬於一般的標本製作類型當中,而且它在標本的比賽當中也被區分於獨立的一個競賽項目,但它在博物館中卻是常客,所以提出來給大家認識一下。

 

由於物種的取得不易,而且因為不希望為了要製作標本而去刻意殺害動物,所以利用其他取得容易的品種來製作。舉例來說,製作大熊貓標本除了傳統的方式之外,在沒有熊貓皮的情況之下,利用毛質長短類似的皮毛來取代真正的熊貓皮,例如羊毛或是牛毛甚至是馬毛來裁切染色,聽起來很像在做絨毛玩具,但的確就是。鳥類的話,可利用鵝毛染色製作成貓頭鷹,甚至是兩三種不同的動物組合起來變成一種新的動物。當博物館展出像是史前動物或是動物演進的展覽時,當然不可能再去找到以前的動物來製作,所以這就得靠標本師的上帝之手創造出當時的動物。雖然現在有更進步的方法-就是利用人造纖維來替代原本的皮毛,但是最後的標本成品效果仍不及使用真皮毛的再製標本。

 

在提了這麼多種的標本類型之後,其實真正在台灣的博物館中常會使用的類型只有鳥類標本、實體標本跟少量的再製標本,而魚類標本則是非常少會利用到,反而是魚的翻模標本比較常見,大概是因為在台灣大家對於魚類能製作成標本還是相當陌生,而且會製作的人也不多的原因。

 

標本製作的進步,除了之前所提的之外,使用的藥物也有相當大的進步。早期的標本為了防腐,不外乎使用福馬林浸泡或是使用劇毒的藥品,但是這多少對於標本師跟收藏者都有健康上的危害,所以,現在大多採用安全的藥品來替代,初步的防腐也只使用硼砂而已,供應商甚置提供已調配好的安全藥水,買來就可以直接使用。

 

 一般來說,能放在博物館內供人觀賞的動物標本,都是屬於上上之作,稱之為博物館級的標本,而能製作博物館級標本的標本師,也都是經驗老到的大師級標本師。博物館的功能除了典藏之外,更是提供人們學習新知識的地方,所以對於一些展示的標本都要求到完美。館內的展示除了單純的動物標本之外,通常都會配合後面的造景設計,目的在於使展出的動物生動化、活潑化。甚至有些展示設計是將人融入展場內,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效果。在此時,標本的設計及擺放就有極大的學問,才不會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況,更嚴重的是會誤導觀眾以為動物就該是這樣。舉個例子來說,本人就曾經看過正在爬樹的穿山甲標本。這也顯示出一個博物館級的動物標本師不單單要有高超的製作手法,同時,還必須具備生物知識的背景,這才不會白白浪費了一個優秀的作品。當然也不是說一般商業用的標本製作就可以隨隨便便,當一些動物的品質可能無法製作出博物館級的水準時,我們也不用浪費掉這個資源,拿來製作商業用的標本又何嘗不可。

 

目前常見的動物標本展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開放式,另一種是隔離式。所謂「隔離式」就是利用玻璃將動物跟參觀的群眾分開,當然兩種展示方法各有利弊。動物標本的收藏最佳環境是在溫度24度、溼度45~55之間,當然這種條件對於開放式的展場是有點困難,尤其是在台灣這種高溫潮濕的環境,所以工作人員就得多費心,定期檢查標本的狀況。除了基本的溫溼度之外,蛾更是標本的最大敵人,蛾的幼蟲會躲在毛髮的底層,慢慢的啃食標本,等到發現時通常都已經造成標本的大量脫毛。但這些蛾並不是完全都是由標本本身產生的,有些是隨著參觀的群眾進入到展場之中。

 

除了蛾之外,灰塵也是頭痛的問題之一。台灣的灰塵很多,若能適時的保養,可以延長標本的壽命。若長期不清理灰塵跟污垢,黏結就會變成黏黏的塵垢,一旦發生在長毛動物的身上,日後在清理方面便會造長相當大的問題,更嚴重的話,就必須整個清洗標本。

 

還有必須要注意的一個小地方,就是博物館內的燈光,應儘量採用無紫外線的燈泡。紫外線雖然不會對標本產生什麼大的危害,但是長時間的照射,還是會造成標本褪色,有時還必須重新染色,以使標本恢復原有的色澤。還有一點必須所有的觀眾配合的就是,請不要觸摸動物標本,因為手上的污垢油脂、甚至是蟲卵,都會造成標本的損害。當您想觸碰標本前,請先詢問過物主或是展場人員。

 

台灣的標本製作仍落後歐美一大段距離,雖然近幾年開始有與國外交流與學習,但是,還是需要下很多的心力才能迎頭趕上。以美國為例,標本師有類似全國性的組織協會,且全美每一州都有各自的協會,不管是各州還是全國都會定期舉辦標本的比賽,藉由參展可接觸到不同標本師的作品,更有許多供應商來會場設攤推銷新產品。在此項活動中,不旦可以使各標本師之間的經驗可以彼此交流,而且對於標本供應商也能提供自己的意見,甚至有時候在全國性的比賽當中,更可見到歐洲的選手來比賽,藉此提高比賽的水準。

 

近年來,台灣開始有一些大學針對學生或是老師進行初步標本製作的訓練活動,雖然離國際的專業水準還有一大段差距,但是如果能夠再經過一段時間磨練,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標本還是有機會躍上國際比賽的殿堂。

作者本人與Bill Allen老師于美國賓州的個人工作室中拍攝。
作者本人與Bill Allen老師于美國賓州的個人工作室中拍攝。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