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4期-博物館視野「人‧生活‧展示館」──經營楊士芳紀念林園的一些想法

郭文豐  /  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總幹事‧建築師

最早我是參與保存碧霞宮以及規劃楊士芳紀念林園的工作團隊之一員,多年之後因緣際會,我到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服務,轉換身分成為林園和展館的經營者,歷史到處是偶然。《蘭陽博物》的編輯要我報告協會對經營楊士芳紀念林園的理念,我也就野人獻曝把一些想法拿出來請大家指教。

 

楊士芳紀念林園的空間,要從都市空間涵構當中來認識:在抽象的文化意義層面上,它是「蘭城新月」廊帶的一環,在實質環境上,它是宜蘭舊城西北區稀有珍貴的公共開放空間,連接核心城區到宜蘭河濱綠帶的重要節點。而宜蘭縣政府為了紀念楊士芳這位開蘭唯一進士,選擇在他所倡建的碧霞宮後方闢建林園和展示館,以表彰他對宜蘭文教的卓越貢獻。這些部分已經有許多的討論分析,我們在思考林園的經營管理時,也都希望能緊緊扣住這樣的想法,以符合多年來規劃的方向。

 

因為林園本身設置有展示館,也因為經營者是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今天我想從博物館展示的角度來談談經營楊士芳紀念林園的一些想法。

 

一開始我們面對的是展示館定位的問題:一座為了紀念文人進士的展示館,但是關於楊士芳的文物收藏幾乎付之闕如,怎麼來講故事?位在舊城區的展示館,除了交代西門地區的發展過程,如何生動地把當代和過去的歷史連接起來?既然是博物館家族協會進駐經營,林園跟整體蘭博家族的關係是什麼?

 

由於是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來代管紀念林園,協會秘書處在此辦公,我們希望經營這裡成為「宜蘭博物館之窗」,來訪的觀眾在此能夠取得縣內各博物館的資訊,協會提供諮詢服務,同時,也是蘭博家族成員之間聯繫協調的核心。一個常設而固定的場所,對於協會推展宜蘭的博物館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為了服務來林園參觀的觀眾,協會在林園停車場上方開闢「芸堂人文咖啡」﹙芸堂是楊士芳的別號﹚,這個咖啡館在喧鬧的城中心區提供一處幽靜而綠意盎然的遮蔽所,讓觀眾得以在此休息、沉思、閱讀、交談。我們也希望利用咖啡館的有限空間持續推出小規模的、有關以宜蘭為題材的繪畫和攝影創作展,呈現一系列藝術家眼裡的「宜蘭印象」,跟觀眾分享。

左圖為宜蘭博物館之窗資訊區/右圖為芸堂人文咖啡。
左圖為宜蘭博物館之窗資訊區/右圖為芸堂人文咖啡。

 

在委託民間社團代管林園之前,宜蘭縣政府已經完成展示館的展示設計和製作,不過,由於楊士芳的文物史料散落,蒐集不易,現場的展示只得大量使用複製的圖板與文字,缺少實物,開館以來觀眾最多的意見就是希望充實實物的收藏和展示。關於這點,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和協會都持續再努力:最近,《宜蘭市誌》的作者林正芳老師將從北京國子監拓碑回來的,同治七年楊士芳考取進士的榜文拓本捐贈給協會收藏,由於原稿很長,我們將它略為縮小後,以副本展出,觀眾都很有興趣地尋找密密麻麻榜文中楊士芳的名字。也許查看高中和大學聯考榜單的生活記憶,無形中拉近了觀眾和這位百年前科舉進士的距離。

芸堂人文咖啡。
芸堂人文咖啡。

 

另一位主動提供有關楊士芳文物資訊的是林嘉政先生,他是宜蘭酒廠創辦人林清雲的後裔。他來林園參觀,發現展示館的文物很少,想起他家好像有一幅楊士芳所題的對聯,年代久遠,也不確定是否確為真跡,於是帶來協會給我們看。我們邀請陳進傳老師、林正芳老師一起來鑑識,當確定對聯是楊士芳的真跡,林嘉政先生很慷慨的提供對聯給協會攝影、複製。雖然不是真品,至少展示館的文物又增加了一項;長期投注宜蘭文史工作的陳老師和林老師,也因此多認識一位林清雲的後裔,對研究創辦宜蘭酒廠的林氏家族又多了一個訊息來源,大家都很高興。一個迷你型的地方性小博物館,連結了當地居民和專業的學術工作者,由觀眾主動協助進行蒐藏工作,從新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楊士芳林園的展示館踏出了很成功的第一步,未來,我們也期許繼續以這樣的方式來逐漸充實楊士芳的文物史料收藏。我們認為博物館空間是有機體,隨社會變遷而擴充,持續地成長,楊士芳的展示館不僅是館方的博物館,更是觀眾的博物館。

左圖為同治7年進士榜拓本(林正芳先生捐贈)/右圖為楊士芳對聯。(林嘉政先生收藏)
左圖為同治7年進士榜拓本(林正芳先生捐贈)/右圖為楊士芳對聯。(林嘉政先生收藏)

 

有關楊士芳的文物史料收藏不足的問題,只要持續蒐集,必定可以逐步充實。而博物館家族協會接受宜蘭縣政府委託代管紀念林園,每個階段的合約為期三年,將來也可能換由別的社團來經營,「蘭博家族之窗」也可以另覓地點開窗。這兩者都屬於暫時性的課題,真正根本性的問題是:位在舊城區裡的博物館應當在當前的社會環境裡扮演什麼角色?

 

我們的信念是:博物館不僅展現過去,也應當呈現當代社會的面向,反映當下生活的議題。只是,怎麼來做呢?這個問題讓我們想了最久。

 

考量已經在籌備施工的「產業研發交流中心」、南門林園「宜蘭故事館」的屬性,我們決定把楊士芳紀念林園定位為「宜蘭生活博物館」,利用舊城豐富的歷史資源和生活脈動,引入學習性的文化活動,藉以發揚和提昇常民生活文化的智慧與價值。

 

舊城區的人文環境可歸納三項特色屬性:

 

  • 充滿歷史感的城鎮:根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的調查評估,宜蘭市區應積極列入推動保存的歷史建築及人文資產名單至少就有四十處,高密度的歷史空間架構出人文風貌,許多空間至今仍在使用,是活的歷史建築而非死的古蹟。

 

  • 密集的寺廟與諸多慶典所形塑的地方感:有別於其他城鎮的發展歷程,使宜蘭舊城區擁有各類型寺廟,除了傳統的建築式樣與配置,構成獨特的都市空間紋理之外,各式祭祀和慶典依時流轉、四季交疊於舊城各處,鼓舞生活節奏,也展現並塑造了濃厚民俗氛圍的地方感。

 

  • 特色飲食和常民生活文化的櫥窗:宜蘭地方小吃風味獨具,特別是宜蘭市至今仍是商業與經濟活動的重心,來往的人潮和密集的人口帶來消費支撐,使宜蘭舊城區儼然是宜蘭飲食文化的薈萃之地,米粉羹、紅糟魷魚、鴨賞、膽肝、金棗蜜餞、牛舌餅、小月餅,不勝枚舉,傳統小吃加上新開發而頗知名的冰品、冷飲、宵夜,以及南北雜貨、五金、中藥、打鐵、電器、日用品在此雲集,百年鐘錶老店與新式量販店比鄰,棺木行與齒模店並居,舊城區原來就是豐富的常民生活文化展示室,最佳的生活博物館。

 

舊城區域內有多種傳統產業活動,是重要的人文活資產,但隨著社會經濟演進,這些產業以及從業者正迅速凋零。不論日後是否可能加以保存或再創新生命,當務之急是對這些產業活動加以調查、記錄、整理,將來可以運用在學童鄉土教學、展示以及教育推廣活動等,不僅記錄常民生活的面貌,配合成果展示也能呈現多元的文化價值,是營造「宜蘭生活博物館」的基礎工作,根本而必要。我們希望透過與當地居民共同進行資源調查、資料整理、展示規劃、導覽解說,將居民納入博物館經營者的行列。

 

因此在進駐林園後,我們即刻展開「蘭城百工」資源調查的工作計劃。起初,由協會的專職人員去訪談、收集資料,並且把協會的想法告訴受訪談者,很多受訪談者認同這樣的想法,也熱心的捐贈藏品給協會展覽,像是去年退休的百年老店「林屋鐘錶」的林平泉先生就捐贈許多文物給我們。同時,我們也展開招募和培訓志工的工作,志工除了協助日常的會務行政,另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執行「蘭城百工」資源調查,將來還要由他們來規劃展示、導覽解說。協會所招募的志工,許多就是宜蘭市的居民,舊城區是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空間,很多匠師、店家、各行各業的人他們都認識,由他們來做資源調查更能入木三分,同時,這也是讓楊士芳林園更融入舊城社區生活的一種策略。

左圖為林屋鐘錶店林平泉先生/右圖為蘭城寺廟之旅活動。
左圖為林屋鐘錶店林平泉先生/右圖為蘭城寺廟之旅活動。

 

我們希望楊士芳紀念林園是一座活的、有呼吸的博物館,而不只是沉寂冷硬的歷史陳列館。它的各項展示、研究也許不專業,不是那麼精緻,也永遠沒有完成的時候,不過這似乎是一個地方性小型博物館最好的出路。我們不認為這背後需要什麼大道理或者沉重的歷史責任感,一切的重點在於「做就是了」。

 

以我們有限的經驗,一切都還在摸索前進,但我們願意繼續嘗試。原先聚在展示館簷下下棋賭博的人把環境弄得一團髒亂,現在他們有人會自動拿起掃把掃地、拿鋸子修剪樹枝,當協會辦活動的時候自動來幫忙搬東西,我們感到很欣慰;至於對經常帶狗來林園溜達順便捐一點「有機肥」的人,我們願意再有點耐心。

蘭城百工展覽。
蘭城百工展覽。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