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3期-活動紀事「古蹟.產業.博物館」—博物館考察之旅博物館考察之旅

陳秀蓮  /  蘭陽博物館籌備處規劃師

歷經了一年多的醞釀過程,從認識、交流、觀摩、學習中漸漸成長的蘭博家族,於今年五月九日終於成立協會,奠定了宜蘭博物館運動的根基。成長這一條路是不間斷的,今年家族館要走的不僅是資源的整合,更要提昇自己,展開專業的步伐,播種傳薪營造家鄉博物館。因此考察計畫再度於五月的朝陽下出發,每一次的出門總期待著寫下蘭博家族另一頁的歷史。

 

此次活動由家族館之一的羅東國中自然史教育館承辦,一行人來自宜蘭縣24個家族館,特別邀請了縣內文史、考古專家陳進傳教授、陳財發主任、周家安老師與邱水金老師,由籌備處呂理政主任率隊,捨了繁忙的工作,開啟考察之路,踏尋國內博物館。從私人經營的小型博物館、縣立級的主題博物館到國立級的專業博物館,與在地的古蹟、歷史空間,均是這次觀摩研究的重點。

 

回顧去年帶領著大家一起踏上博物館之路是北區博物館考察,大夥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驚喜勝於學習,從不知如何看「博物館」到現在已稍有心得,慢慢建構了大家對博物館的認知,當然博物館的類型有很多,各家族館更殊不相同,不見得能尋求相同的範例,但考察是藉以開拓眼界,分享經營理念,增進他山之石之經驗。更寶貴的是大家一道同行交流的當下,是家族館凝聚力量不斷開展的動力。

公立博物館巡禮

第一站來到了座落於台灣陶瓷重鎮的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一個凝聚鶯歌鎮居民、業者、創作者及文史工作者的陶瓷博物館。以清水模、鋼骨架、陶板、石材等素材的組合構成建築的風格,搶盡了風采。透過兒童體驗室首先交流彼此的觀點,也許在宜蘭玩泥土長大的孩子,如何塑造下一代教育的空間是值得再省思。此外透過導覽解說初步瞭解了陶博館內部陳設展,對於地方產業的未來如何賡續與再創,應該是陶博館無庸置疑的角色之一吧!

 

接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行政院文化建設計畫裡最先實現,也是政府設立的第一座國家級規模的博物館,以科技整合、生活化、藝術化以及以人為中心的主題展示,分為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中國科學廳、地球環境廳與植物公園。時間雖然有限卻也在迅速瀏覽之餘見識了國家級的專業博物館,博物館是長遠的工作,由科博建立研究人員制度開啟博物館界先鋒,後援的研究計畫仍需不斷進行才能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台灣古蹟探尋

一路的驅車,終於來到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港與台南、萬華並稱為台灣三大城市,大夥下榻天后宮香客大樓。陰雨霏霏仍擋不住大家尋味鹿港老街。從天后宮、三山國王廟、九曲巷、瑤林古厝街一路走進傳統歷史的空間之中,靜默的街坊似乎顯露社區人力的沈寂,古蹟的保存應該活化生命力。最後享受了當地的麵茶,在古鎮裡結束了考察的第一天。

 

來到鹿港當然不可錯過國家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號稱台灣佛教開山寺,雖然可見九二一大地震所破壞的痕跡,仍無損其在建築學上的價值。透過家族成員有建築、歷史、考古不同背景的解說探討之下,大家都上了一課,先輩的智慧是留給後人是最棒的文化資產,其實透過一座廟我們瞭解的不僅是建築,還有城市歷史與居民信仰等等。

 

從現地歷史空間走入一級古蹟,再進入鹿港民俗文物館,證驗了鹿港在台灣開發史上曾寫下璀璨一頁。鹿港民俗文物館是為保存鹿港豐富的文化資產,並紀念該建築物的老主人辜顯榮先生,由辜氏家族捐獻而成的地方性文化博物館。透過該副館長的對談,發現彼此關懷與保存文化資產的心是一樣的迫切,除了蒐藏展示之外,藉由本館希望提供給莘莘學子一個教學場閾。如何再與社區、學校互動,讓地方的文物館成為鎮民學習的空間。

 

舊名「大嵙崁」的大溪,昔日繁華的城市現今只能從街屋立面,回憶起日治時期大溪聚落的興衰史。當時建築的樣式主要是受到民國九年日人實施「全台市區改正計畫」的影響,因此仿巴洛克建築風格便成為這裡的產物。廿一世紀的大溪在文化保存的覺醒下,開始積極投入文化復興的工程,營造街坊的力量在公部門、民間各地興起。這一趟的歷史步道,循著體驗見證了古蹟教育的扎根,是有待努力。

左圖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前家族合影/右圖為龍山寺探勘建築之美。
左圖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前家族合影/右圖為龍山寺探勘建築之美。

文化產業振興博物館

離開了鹿港小鎮,進入與宜蘭一樣好山好水的埔里,享受了一頓道地埔里佳餚。接續上場的是在地產業如何營造博物館。先來到的是一家三代辛苦經營的的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保留台灣生漆發展的軌跡,也是台灣保存最多漆器文物的地方,除了日據時代的百年漆桶外,機械、檢驗漆工具多有七八十年歷史。從過去供不應求號稱液體黃金的時代到今天成為夕陽產業,雖然漆業景氣的變化如此懸殊,但是這一家人並沒有因此被擊倒,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台灣天然漆文化仍然需要傳承下去,因此今天我們才有機會到此一訪。

在這裡看到的是民間力量總會尋找經營的出口。透過埔里產業觀光促進會,已將周邊的牛耳藝術公園、木生昆蟲博物館、廣興紙寮、埔里酒廠與飯店、餐廳、旅行社等等十三個成員結合在一起,整合埔里的觀光事業帶動各館的營運,資源的整合似乎已成為一種趨勢。但在觀光帶動下如何保存好山好水恐怕也是不容刻緩的議題。

 

宜蘭有甲子蘭酒文物館,南投有埔里酒廠「酒文化館」,埔里紹興聞名中外,受到民營化的刺激,致力於結合埔里地區藝術文化資產,全力營造紹興酒香的特色。參觀的動線受到九二一大地震的影響,只能遠眺酒廠外觀,期待下次能真正走入酒香之中,甚至有機會一探紹興酒泉所在地。

與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交流致贈紀念品
與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交流致贈紀念品

歷史空間再利用典範

竹風蘭雨,想到多雨的宜蘭總會聯想到多風的新竹,竹塹建城已一百週年,另一個文化薈萃的地方是值得親身造訪。尤其這裡已經開啟閒置空間再生博物館的夢想,踏上新竹之心東門城享受新竹市的夜空,周邊是圓環交會路口的車水馬龍,裡邊是古城門的石階、老照片、一個街頭表演的舞台,保存的古蹟成功融合在現代人的生活之中,讓現代人走入歷史的場景裡。

 

坐著等候電影散場時與館長相約於影像博物館,一個昔稱新竹市營有樂館,是全台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之戲院,建築形式融合了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味,傳統產業玻璃素材也在修護的過程中加入建築的意象之中,從一入門左右兩邊的玻璃裝置藝術,塑造出「景」、「川」結合成的「影」的流動,延伸空間的感受。雖然戲院空間有限但影像的空間卻無窮,從廢墟到博物館,從過去到現代,影像博物館找到了再生的立足點,它讓更多人有機會能一睹風貌,並振興了老電影的風潮。

 

歷史空間的再生利用的另一個範例就是玻璃工藝博物館,前身是1936年興建的自治會館,原為日本皇族及高官來台時巡視時作為行館及宴客之用,台灣光復後為接收委會住所,後由美軍顧問團進駐,之後又為憲兵隊駐所。一直處於蒙著神秘面紗的地方,因為產業文化的發展,今天得以敞開大門,成為新竹玻璃產業的博物館。營造一座博物館的誕生殊是不易,但未來營運課題的突破,才是博物館長遠目標。

 

從古蹟、產業到博物館走了一趟學習之旅,行程是結束了,但留在心中的感動與體會,相信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收穫。觀摩之餘就是回頭看看自己,博物館家族的整合,已經為我們單薄的各館注入豐富的資源,相信守護家園種樹成林的路應該不遠。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