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7期-博物館視野「博物館建築理念與地方文化塑造」─ 從紐約與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談起

林明燦  /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

楔子

當千禧年的八月,跟隨著美國博物館的參訪團到達紐約,參觀了數個博物館,心中有著無限的感動,或許是第一次吧!當我佇立在中央公園旁古根漢美術館之前,雖然下著細細的小雨,但被其倒螺旋的建築形體所震懾,對平時多看到四方平整的高樓大廈建築,或者傳統中國式建築,別具一種特殊風味。在現代主義設計理念下的古根漢美術館,運用圓的元素來作為建築要素,讓人有充滿驚奇之感。因為,博物館不僅具有其他現代建築要求的功能性、結構性與流線性,更帶有一種「圓融」的感覺,或許是不喜歡現代建築的直線線條的崢嶸,而對這個博物館有所偏好吧!

 

古根漢美術館收藏許多現代前衛藝術的作品,最夢寐以求想見的是抽象主義大師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作品,可惜沒有專展,無法一窺全貌。沿著圓形迴廊而下,在其中一間展示室,看到另一座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展示,當場停佇觀看,因為這棟建築迥異以往看到的,反而像是一件雕塑品。當了解其創作理念時,更覺得在世紀之末,不斷在高舉「後工業」、「後現代」的大旗時,終於有符合其理念的建築設計。

 

回國後,不斷涉獵有關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資訊,對其建築設計的理念及意涵的展現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本篇文章將嘗試比較紐約與畢爾包的兩座古根漢美術館在建築美學上的不同。其次,嘗試從文化研究角度分析蘭陽博物館在其後現代設計的走向下,在地景之結合、地方感的塑造中如何融入蘭陽文化元素。同時,透過建築,淺談地方文化的塑造。

現代與後現代

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是由美國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69)所設計,他這棟足以代表現代建築的經典之作,實踐了萊特所謂的「有機建築」的理念。這座建築以倒螺旋型的外型,以及內部連續向上迴旋上昇的迴廊設計,打破了人們既有的空間經驗。不過,這樣的設計卻是萊特晚年的創作,因為形式有別其早期的作品。萊特的作品在建築史或藝術史的發展中,統稱為「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這些建築有一些共同特點,建築物被有規律且可見的骨架支撐,層次分明,建築結構對稱平整。其次,在材料使用上,多利用鋼筋混凝土來創造立體造型建築。在風格上,深受現代藝術中立體派、達達主義與抽象派的思維影響,將立體層次、創作意念、線條、符號、色彩、素材運用在建築的整體美感,表達設計者傳達的內在思維。

 
至於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是由建築師蓋瑞(Frank O. Gehry)設計的,外型確實很難用一般人熟知的幾何形狀或是其組合來描述,是在型體上「非具象」的建築。建築師設計它的靈感是來自於隨手塗鴉的雜亂草圖,然後揉成一團的廢紙,你就應該能理解為什麼它會變成那副長相。這種獨特的設計風格,一度在建築界造成相當大的震撼,並且已經自成一派「蓋瑞樣式」(Gehrian Style)。說起來要建造這樣奇怪的建築,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從草圖開始,變成手製縮尺模型,然後利用精密的3D量測數位化工具(Digitizer)轉換成電腦模型,接著設計人員再去解決平面跟機能,再來變成施工圖樣,甚至直接傳送數位資料給工廠,以訂製所有鋼架、表面金屬板材等等構件,最後將這些構件送到現場組裝。如果不借助電腦,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而蓋瑞的設計風格是1960年以後興起另一種建築美學,稱為「後現代建築」。主要風格特色重視地域文化、與都市整體環境品質,強調人性、感情、自然、歷史之間亦可聯繫的關係,並從歷史與古典要素中去擷取生活中曾經遇過的美感與浪漫情感。


從以上來看,所謂現代與後現代的差別,主要是現代建築強調設計者的個人思維、個人風格、以及設計者可以將素材發揮到最佳狀態,其實這是延續了現代主義下強調個體與主體性的創作,往往讓人驚艷,卻需要觀眾去深刻了解創作者的理念。而後現代建築則反其道,雖有強烈個人思維及個人風格,卻在設計時考量週遭環境及他者群體的關係,讓相關人有機會參與或了解與他們有何關聯,讓使用建築者或觀眾可以輕易理解。簡單的說,觀眾直接就可以透過建築,了解設計者傳達的意念,這就是後現代建築。

後現代的蘭陽博物館與蘭陽建築文化

蘭陽博物館的設計由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是以蘭陽地區東北角海岸的單面山地形來作為「設計主題」,將博物館建築融入所在的位置與地形中,避免破壞地質結構,保存烏石港溼地的環境。這樣的設計就符合後現代設計理念,設計時充分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相互結合,保持互動共生的關係,讓參觀民眾可以嘗試去了解設計者的理念,進而親近他,就如同面對一件觀眾所熟知的藝術品。就如同民眾對新蓋的廟宇比對公寓要來得熟悉,廟宇就如同後現代建築,與民眾的生活、歷史及思想息息相關;公寓的比喻如現代建築,相對一般民眾的感覺是較遠的,雖然住在其中,卻無法引起民眾的共鳴。

 

這樣的設計理念,代表著這些建築設計注重的與地方歷史文化、景觀及與地方人民的關聯結合,強調生生不息的生態工法,不過度使用材料,符合再生利用的原則。這些想法拉回到這十幾年中,在蘭陽地區所推動的「宜蘭厝」與「生態校園」的規劃,不都是在尋找屬於宜蘭的設計元素,強調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為最主要目的嗎!而新的二結王公廟在設計中融合中國傳統五行八卦及陰陽剛柔並濟的設計元素,不也就是在展現廟宇的新建築設計與傳統觀念思維嗎!

 

因此,這些建築的形成,其實在在顯示宜蘭的地方文化主體的塑造過程。因為這些建築的設計,雖然不斷要傳達地方傳統文化、自然環境、居民參與的意念,但同時也透過建築師的想法與巧手,也把屬於沒有疆界的藝術美學觀念,源源不斷灌輸給民眾及這個地方。這種宜蘭地方文化的塑造是融合國際與地方的,在目前「全球化」的浪潮下,地方文化往往淹沒於其中的困境中,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同時,還可以從宜蘭塑造地方文化的其他作為中看出,譬如童玩藝術節、綠色博覽會的舉辦,看似發展觀光活動,背後的文化交流、觀光文化塑造,以及宜蘭重視文化保存及生態環境的努力作為,都可以透過活動的舉辦不斷彰顯,也凝聚宜蘭地方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顯現在外的就是「宜蘭精神」與「宜蘭經驗」了。

結論

林林總總的談下來,起因雖是博物館的建築,但從一個博物館的設計理念的傳達,我們可以看到後現代主義設計者對於建築的理念,將會是愈來愈貼近民眾(觀眾),逐漸脫離現代主義的強調個人,甚至帶有「孤離」、「冷淡」的感覺,更接近一般人的生活環境與文化。而後現代建築在蘭陽找到全面發揮的場域,在民眾的認同下發展茁壯,塑造屬於「蘭陽」的建築形式,建立地方認同感,保存蘭陽豐富多樣的地方文化與環境生態。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