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資源下載

從考古看宜蘭的史前時代

宜蘭重要遺址全景想像圖,左起為淇武蘭考古遺址、Blihun漢本考古遺址、丸山考古遺址、大竹圍考古遺址、新城考古遺址
宜蘭重要遺址全景想像圖,左起為淇武蘭考古遺址、Blihun漢本考古遺址、丸山考古遺址、大竹圍考古遺址、新城考古遺址

17世紀西班牙和荷蘭人來到宜蘭時,看到宜蘭平原上住著大大小小的人群,這些人群就是噶瑪蘭人。噶瑪蘭人並沒有文字可以留下紀錄,所以要認識他們,除了依賴那些接觸過他們的人群(如荷蘭人)寫下的描述外,還可以透過考古學家的研究,從噶瑪蘭人使用過的各種器物,來推測他們的生活方式。而在噶瑪蘭人來到之前的宜蘭樣貌,更需要藉由考古學家的研究,靠著各種考古資料,一步一步推測、描繪出來。

根據考古學家調查研究,推測在距今5600-4200年前,已經有人開始居住在宜蘭地區。這群人會做簡單的陶罐及陶碗,會把石頭打製或磨製成精美的箭頭、斧頭、鋤頭等。他們還把死去的親人,埋葬在用石板拼湊而成的石板棺裡。由於目前僅在蘇澳新城地區發現這群人生活過的遺址,我們對於他們的認識並不多。

到了距今4200-3200年前,宜蘭人主要居住在靠海的沙丘,以及平原跟丘陵接觸的邊緣地區(如:礁溪的份尾、大竹圍)。他們除了會做各種美麗的陶罐、石器外,還利用木頭做成容器。不只如此,他們還跟宜蘭以外的人群有所交流,取得來自花蓮的玉製工具及裝飾品。從考古家發掘出來的器物,以及當時人群居住的環境來看,推測他們可能過著農耕及漁獵的生活。

可能在3200-2300年前間,宜蘭地區的人群開始居住在山邊的平緩坡地上(如丸山等地)。他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可能以陶土、石頭製成的器皿及工具為主,但是也喜歡用玉製成的器物及裝飾品。在他們的墓葬裡,還發現珍貴的玉製「人獸形飾品」。他們將死去的親人埋葬在家屋的四周,然後放置一些陶罐、石器甚至是玉器作為陪葬品,可能象徵著他們和逝去親人間的一種聯繫!

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還找不到距今2300-1400年間,有人住在宜蘭平原及周邊丘陵的證據。或許在那個時期,真的沒有人住在這裡;也有可能是考古學家還沒找到證據。但考古學家最近在和平溪口北岸的海邊,發現了漢本遺址,正好可以填補這段歷史的空白!漢本遺址出土了非常完整的古老聚落,除了房舍、田地與煉鐵遺跡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豐富多樣的外來物產,考古學家因此推論,他們是在海上從事航行貿易的族群。

在1400年開始,宜蘭平原靠近海邊的沙丘上,又開始居住著許多人群,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噶瑪蘭人」。他們除了繼續製作陶器及石器外,也開始運用鐵器,並喜歡在陶器上拍打方格形紋飾,喜歡運用瑪瑙或玻璃製成的珠子當做飾品。到了距今約600年前,他們逐漸使用來自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等地的瓷器及硬陶,到了距今約150-200年前,這些外來的陶瓷器取代了長達五千多年的陶器傳統,成為宜蘭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活用品。

資料來源:台大人類學系江芝華老師
*本文之年代,經庶古朱正宜老師依最新考古證據校正。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