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資源下載

大竹圍考古遺址

文化內涵: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4200-3200年前)

大竹圍考古遺址想像圖
大竹圍考古遺址想像圖

因北宜高速公路頭城交流道施工,挖開大竹圍遺址的古老沙丘,發現了灰坑層、豐富的陶器和石器。

遺址出土有大型木桶、帶穿尖狀木器和錛形木片等重要文物;陶器為灰褐色夾砂陶和黃褐色夾砂陶,外表素面或拍印細繩紋陶,有陶罐、陶瓶、陶缽和陶盆等,部分陶罐帶圈足及把手;出土石器有石鋤、石斧、石錛、石鑿、石網墜、石刀、石槌、石鏃等生活用具。大竹圍人以種植和採集為主,用石網墜來捕魚,以石鏃來狩獵。

大竹圍遺址的繩紋陶與訊塘埔文化密切關係,也在宜蘭各地傳播,如礁溪份尾遺址、蘇澳新城遺址、南澳海岸遺址、丸山遺址下層,都屬同類型的繩紋陶文化。

介於北、東二地之間的中界位置

從文化層中出土相當數量玉器,並發現部分可能為台東海岸山脈質地的陶器;而褐色夾砂繩紋陶所具有北海岸火成岩地區的特徵,顯示本類陶器為北海岸地區傳入,同時在文化層中出土的安山岩質的材質,也說明兩者之間往來的關係。

遺址基本資料

1.位置:大竹圍遺址位於礁溪鄉白雲村。遺址所在的大竹圍聚落原為南北走向的古老沙丘,經自然與人為力量的夷平後,略高於鄰近的平原地區,海拔高度僅一、兩公尺。聚落內有不少家屋及高大的竹圍、樹木,聚落外都是水田。此地舊地名「抵美簡」,即「沙洲」的意思。

2.保存狀況:原地層保存狀況尚可,唯遺址範圍內的西北側與「北宜高速公路頭城交流道匝道工程」重疊,於1999年10月至2000年

3.月進行搶救考古,道路工程對於遺址的完整性造成破壞;另遺址內新房舍的陸續起造,亦對遺址保存造成頗大的壓力與影響。

資料來源:
劉益昌,1993,《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初步調查報告》。宜蘭: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劉益昌,2001,《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受北宜高速公路頭城交流道匝道影響部分發掘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劉益昌,200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臺北:內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