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資源下載

國定丸山考古遺址

文化內涵:新石器時代(距今約3200-2300年)

丸山考古遺址想像圖
丸山考古遺址想像圖

丸山考古遺址為臺灣東北部第一個大面積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文化層堆積達千餘年之久,出土遺物豐富多樣,展現出聚落長期發展的過程,是宜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遺址。本遺址大量利用在地資源製作器物是丸山社會的一大特色,無論是石製或是陶製器物。另從玉器、特定陶器及大型石板的出土,顯示出丸山人與臺灣東部、北部及中央山脈區域人群的互動情形,清楚展現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間的交換關係,是理解臺灣史前社會的重要遺址。

豐富多樣的史前遺留

丸山考古遺址大量石標本,各類石質標本的質地以砂岩、泥岩、頁岩、硬頁岩、板岩、片岩、綠色岩、閃玉較為常見,亦可見少量的石英、雲母片岩、燧石、變質火成岩等。丸山考古遺址所在的緩丘是以板岩及變質砂岩為主的岩類,此種板岩質地較為鬆軟,風化嚴重,顏色呈暗灰黃或綠灰色,常被使用製作成工具或作為遺址結構的材料。

陶器分為容器及非容器兩大類。容器包含罐、缽盆、甕、盤及瓶五大類,另外可見附著於容器上的圈足、把手及紐;非容器類則包括紡輪、陶偶、陶環等。依據切片分析的結果顯示本考古遺址的陶土摻合料,可以依據來源區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為採自當地的陶土,本遺址超過七成的陶質標本皆以此類陶土製成;第二大類陶土則主要含有火成岩類物質,推測此類陶土應來自蘭陽平原以外的區域。

新石器時代晚期特殊的人獸形玉飾在丸山考古遺址出土共計12件,顯示丸山社會在當時的重要性,並可作為同時期玉器製造及流通路徑的重要佐證。

遺址基本資料

1.位置:丸山遺址位於宜蘭縣冬山鄉丸山村與八寶村交界處,海拔約60公尺,鄰近平原海拔約8~10公尺左右,冬山河上游舊寮溪及其支流新寮溪圍繞小丘周圍流灌於平原之上。小丘長軸大致呈東西向,長約600公尺,南北最寬處中段約300公尺。考古遺址所在為丸山小丘山頂及其山麓緩坡。

2.公告範圍為:宜蘭縣冬山鄉寶員段1253地號等10筆土地,面積16,894平方公尺。

3.指定時間:

(1)民國92年12月26日指定為縣定古蹟,正式命名為丸山遺址。
(2)民國107年11月28日文化部正式公告為臺灣第九處國定考古遺址。

國定丸山考古遺址:公告範圍面積圖
國定丸山考古遺址:公告範圍面積圖

資料來源:
劉益昌,200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臺北:內政部。
劉益昌、江芝華、邱水金、李貞瑩,2017,《宜蘭縣丸山遺址-1998年發掘整理報告》。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丸山小勇士」繪本有聲書(台語版)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