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資源下載

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

文化內涵:金屬器時代(距今約1800-900年)

Blihun漢本考古遺址想像圖
Blihun漢本考古遺址想像圖

漢本考古遺址發現完整度極高的聚落型態,具有大規模的駁坎、火塘、鍛鐵爐及石棺群等史前遺跡,出土金箔、人面青銅刀柄及骨雕等重要標本。漢本考古遺址是新石器時代轉變為金屬器時代的代表遺址,外來的金屬器、高溫技術及瑪瑙,取代原產的玉器,成為臺灣史前人類的重要裝飾與儀式用品,延續至當代成為原住民物質文化的重要元素,其發現在學術史上佔有重要意義。本遺址以海域為重要交通動線,充分顯示早期人群的海洋文化特色,對於當今以海洋立國的臺灣而言,具特殊啟示意義。

搶救發掘歷程

1.漢本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於101年9月開始執行,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遺址搶救發掘。

2.105年3月庶古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再加入台九線以西的搶救發掘工作,並於106年9月25日,遺址範圍與工程範圍重疊區域之所有考古搶救發掘作業均告完成。

3.國定考古遺址指定歷程:

(1) 文化部於105年7月1日審議通過指定「Blihun漢本遺址」為國定遺址,於105年8月15日以文授資局物字第10530079341號函公告指定「Blihun漢本遺址」為國定考古遺址。
(2) 文化部106年11月17日文授資局物字第10630129931 號公告變更法定類別名稱為Blihun漢本考古遺址。

Blihun漢本遺址的重要性

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至少有兩期文化遺留,並出土豐富多元的標本及大規模保存完整之駁坎、火塘、鍛鐵爐、石棺群等史前遺跡,其出土之外來物質、高溫技術與交通體系等文化內涵,其文化層堆積連續1,000年以上,除一般常見之陶石器外,更發現豐富之金屬器、玻璃、瑪瑙等外來物質,最重要的是發現完整度極高的聚落型態漢本遺址之外來遺物、高溫技術與交通體系等文化內涵,將必能更完整解釋臺灣史前史缺失之處,目前發掘資料雖然尚在整理研究中,預計對於臺灣史前文化的學術研究,特別是理解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演變至金屬器時代的關鍵過程,具重要代表性價值。

漢本出土遺留顯示,與北部海岸十三行遺址及東南部舊香蘭遺址有明確的聯繫互動關係,並可能與當代東海岸的原住民有所關聯。該遺址可能為這些人群傳說中祖先來源的重要方向。自出土之文化、生態遺物及聚落相對位置,可說明遺址當以海域為重要交通動線,充分顯示早期人群之海洋文化特色,對於當今以海洋立國的臺灣而言,具特殊啟示意義

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出土遺構
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出土遺構

遺址基本資料

1. 位置: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漢本聚落附近,大致在漢本車站南側與和平溪北岸之間的海岸平原緩坡,東側緊鄰太平洋,西側坐落於濁水山的山腳下,南臨和平溪。

2. 公告範圍為: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段93-1地號等149筆土地,面積約88,900㎡

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公告範圍面積圖
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公告範圍面積圖

資料來源:
朱正宜,2017,《重建漢本遺址發掘階段成果展覽專輯》,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