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6期-蘭博脈動「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現象翻製紀實」

蘭陽博物 編輯組

國立自然科博物館 人類學組

一 緣起

200111月起宜蘭縣文化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進行(淇武蘭遺址)搶救挖掘,歷時三年多共發現數十萬件極其珍貴的噶瑪蘭族遺物,至今已將所有標本做了非常細膩完整的紀錄(清理、繪圖、測量編號等…..)。然而其中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遺物保存狀況不佳,為使文物得以還原其貌並作為永久的蒐藏,修復乃是當務之急。有基於文化資產保存、未來公眾教育及博物館永久保存的需求,進行遺物的復原及修復有其必要。因此,本館特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協助淇武蘭遺址標本的修復與翻製,期望將重要的噶瑪蘭族標本翻製成模型,作為未來展示教育之用,讓更多民眾認識宜蘭在地的文化資產。

 

在模型翻製的過程中,以墓葬現象的處理最為困難,因為墓葬現象本身的複雜性及保存狀況問題,必需花費較長的時間做細部的強化(強化中必須以藥劑作深層的滲透且需要時間硬化)。鑑於一般人無法看到實際翻模過程,故本編輯小組特徵得工作團隊同意,得以公開圖示說明四具現象的翻製流程。

二、四具現象之製模及翻製完成

1)四具現象之保存狀況(12)約百分六十的陶片已鬆動,土層也龜裂分離(圖3)。

上圖由左至右依序為圖1.圖2.圖3
上圖由左至右依序為圖1.圖2.圖3

 

(2)調閱出土時的影像記錄與繪圖資料作清洗與排列的動作(圖4、5)。

左圖為圖4/右圖為圖5。
左圖為圖4/右圖為圖5。

 

(3)進行四現象的黏合與強化(使用不同濃度的B72環氧樹脂滲透) (圖6)

(4)進行四現象中殘缺之部位的修補(以中性油土填補)(圖7)。

(5)製作四現象翻模前的基座(圖8)。

由左至右依序為圖6.圖7.圖8。
由左至右依序為圖6.圖7.圖8。

 

(6)進行翻模前的隔離措施(保護標本不在脫模時造成傷害)(圖9)。

(7)刷淋矽膠軟模(共六層加三層砂布,形成支撐的帳篷型式)(圖10)。

(8)翻製脫模前的隔離措施(錫箔紙與凡士林)(圖11)。

由左至右依序為圖9.圖10.圖11。
由左至右依序為圖9.圖10.圖11。

 

(9)硬模製作(選擇FRP材質,共刷六層加三層) (圖12、13)

(10)掀開硬模時必須由外向內,由低向高掀起(圖14)。

由左至右依序為圖12.圖13.圖14。
由左至右依序為圖12.圖13.圖14。

 

(11)掀開內模先由四週向外將模撐開,再由外向內由低向高掀起(圖15)

(12)灌製模型:1~3層為齒用石膏(a.質感較接近陶器b.較易上色),4~6層為FRP(為了與石膏較易結合且使模型更為堅固)(圖16)。

(13)上色:水泥漆染料的使用與水性塗料(皆為無光彩)(圖17)。

由左至右依序為圖15.圖16.圖17。
由左至右依序為圖15.圖16.圖17。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