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1期-羅提督開路碑

蘭陽博物館

前言

2016年4月到2017年10月蘭陽博物館執行「宜蘭縣古碑調查研究計畫」,針對宜蘭縣境內,1945年以前設置的古碑進行清查工作,首先蒐集解讀古碑相關的文獻後,以鄉鎮為單元,到每一個古碑所在的位置,進行觀察、訪談和測量,來蒐集資料,接著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歸納,填寫資料表上的各項資料,查閱參考文獻,然後分析歸納,進行問題的解析和現象解釋,最後提出文物保存的政策建議。

 

本計畫由佛光大學文創所陳進傳教授主持,文史工作者郭耀清及蘭博研究典藏組組長林正芳擔任協同主持人,專任助理為李孟紋,調查過程中,有不少的文化志工參與。

 

執行本案期間,同時辦理推廣教育活動,包括田野講堂:每次田調時公布時間地點,請有興趣者自行前往、古碑之旅(1051116)和宜蘭縣古碑清查研習(10664)三種。

 

本案共清查了130件古碑,其中清代35件,日治時期95件,經本案學者專家的會商後,建議建檔20件,列冊追蹤68件,提報指定一般古物42件。

 

為了向社會大眾分享本案的成果,我們會逐期刊載「宜蘭縣古碑調查研究計畫」中各古碑的內容。

羅提督開路碑正面照。李孟紋提供
羅提督開路碑正面照。李孟紋提供

 

小檔案:

  • 設立年代同治13年(1874)
  • 設立者:陸路提督羅大春
  • 材質:砂岩
  • 尺寸:長61/14/207
  • 原立點:南澳震安宮右前
  • 現址:震安宮前碑亭內

立碑目的

本碑書體為楷書,碑額無題。立碑時間是同治13年(1874),未署名立碑人。立碑目的是記載開路源由及過程,立碑於蘇花古道大南澳道旁。同治13(1874) 南澳羅提督開路碑與花蓮新城師次新城碑,兩者碑文闡述闢路的艱險,與軍士用命開山撫番的過程。明治41(1908),台灣總督府在進行大南澳隘勇線擴張戰爭時,為了後勤補給,便於南方澳至南澳間開設了運補道路,在開路過程無意中發掘羅提督開路碑。

碑文

大清同治十三年夏六月丙戌,福建陸路提督黔中羅大春欽奉諭旨巡防臺朔,開禁撫番。秋七月癸丑,師次蘇澳;八月辛未,達大南澳。初臺澎道江右夏獻綸以千人代木通道,自蘇澳及東澳;七月戊午,還郡。東澳以往萬山茸然,亙古未薙;兇番伏戎,大爲民害。大春徵募濟師斧之、斤之、階之、級之、碉之、堡之;又從而以番説番,招撫之。於戲!軍士縋幽鑿險、宿瘴食雱,疫癘不侵、道路以闢。朝廷威福也,將校用命也,不可不紀。囑幕次三衢范應祥撰文,三山應道本書丹,龍眠方宗亮、齊安高士俊選石,勒諸大南澳道左,黔中馮安國監造。

歷史價值

石亭裡的羅提督開路碑全貌。李孟紋提供
石亭裡的羅提督開路碑全貌。李孟紋提供

因應牡丹社事件由沈葆楨啟動開山撫番政策、廢除近兩百年後山封禁政策在北路實施的見證,其文物價值之高,無庸置疑。儘管羅大春起初不願赴任,但是,就如碑文所述及史實所見,東澳以南至花蓮,自古未通,他赴任後督率兵勇完成這項開通宜蘭到花蓮的道路的艱苦任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人工開鑿出的蘇花道,功不可沒。惟如前所述,羅大春雖然開路艱辛有功勞,但是對於沿路泰雅族及太魯閣族原住民族並未能進行有效的撫綏,終致在耗餉兵傷地勉力維持一年半後,由閩撫丁日昌宣告全面棄守,而前功盡棄,良可嘆也!

尋碑文遊山水

備註:此碑文在晉安宮前右側碑亭裡,遊客不要跑錯地方囉!

參考資料

  • 宜蘭縣蘭陽博物館,2017年,宜蘭縣原住民古碑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