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7期-蘭博脈動「海天龜山知蘭境」─龜山島記行

陳順惠  /  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設計師

心靈地標

為了籌建中的蘭陽博物館,博物館籌備處安排了一系列的蘭陽巡禮講座與田野勘察,希望透過實地的探訪,讓展示內涵之精神與情境能較準確掌握。經過一再改期,9152日蘭博工作團隊終於真正探觸了宜蘭人的心靈地標—龜山島。

 

清晨6點鬧鐘痛苦的響了起來,為了安撫鬧鐘的情緒,我不得不起床讓它安靜下來,接著到了松山火車站一坐上車後又繼續我未完成的睡眠,但車過福隆便被一群上車的小學生吵醒,只好張著惺忪的眼睛,望著窗外。走過長長的草嶺隧道,約一分鐘的黑暗轉為明亮,躍入眼前的龜山島與蔚藍海岸讓車上的小學生不禁輕呼了起來。龜山島因其外型酷似烏龜而得名,記得我初識龜山島時也為其外型而驚訝不已,而那次是我小學一年級海邊的遠足,從此龜山島對我這個宜蘭人而言是想像多於真實,是浪漫的神話色彩與故鄉的聯想,孤懸海中的龜山島距離似近但卻難及,因此神秘與傳說是其引人入勝之處,也反映了蘭陽平原之人文意涵。

東北角海岸觀光紀念章。陳順惠提供
東北角海岸觀光紀念章。陳順惠提供

神話與聯想

傳說龜山島原是隻大母龜,當年鄭成功率軍經過此處時,大母龜欲攻擊鄭成功的軍隊,於是鄭成功一箭將牠射下,負傷的母龜產下一個龜卵後即幻化為龜山島,龜山島頭部的硫磺氣孔便是當年被射中的傷口,產下的龜卵即是距龜山島西南約四公里處的龜卵嶼。

 

另一則神話則是「龜蛇把海口」之說,據傳玄天上帝原是屠夫,後放下屠刀修道成仙,其昇天時剖開自己的肚腹,取出內臟丟入海中,變成龜、蛇兩神將,龜神即龜山島,蛇神則是蜿蜒於宜蘭海岸沿線之沙崙,約5公尺高的沙崙抵擋了海風與海水的侵襲,龜蛇神將共同守護著海口,維繫了蘭陽平原的地氣,世代子民得以安居。

左圖為龜島磺煙,是因龜頭火山噴出之硫磺,形成熱氣溫泉與黃濁海面/右圖為龜頭與龜甲。陳順惠提供
左圖為龜島磺煙,是因龜頭火山噴出之硫磺,形成熱氣溫泉與黃濁海面/右圖為龜頭與龜甲。陳順惠提供

龜山島是宜蘭領域的重要指認元素

不論從海路或陸路,一入蘭陽境內龜山島隨即躍現眼前,無論是離鄉遊子或觀光過客,她總是以不同的風貌一路陪伴。「龜山踅頭」雖然是因海岸線地理位置改變而使得從不同地點看龜山島角度都不同,從東北角大溪與從蘇澳看到的龜頭朝向即不一樣。但這前後顧盼的龜山島對宜蘭人而言,是如同形影不離的母親,時時呵護著蘭陽大地。

前進龜山島

搭乘著頭城鎮漁會的龜山朝日號遊艇前進龜山島,傳說與神秘的面紗一步步從眼前揭開,聞著海面飄來的陣陣硫磺味,伴隨著解說者的一一細說,龜山八景實貌終得一攬。龜山八景為龜山朝日、龜島磺煙、龜岩巉壁、龜卵觀奇、靈龜擺尾、神龜戴帽、眼鏡洞鐘乳石觀奇、海底溫泉。

 

於海面環繞觀奇後便於島上西南方碼頭附近登陸,登陸處原為龜山島漁港航道,係將龜尾湖炸開一航道形成漁港,但炸開之航道於今亦已淤塞。

 

登島後對龜山島的人文想像不免有些失望,龜山島聚落除了原信仰廟宇仍留存外,其民宅皆已夷為平地,因此登島之主要行程是環繞龜尾湖步道之自然生態觀察。

由左至右依序為龜尾砂嘴(spit)與燈塔/位於媽祖廟旁之湧泉,為島民主要民生用水/媽祖廟(拱蘭宮)隨著島民遷村,亦隨之遷至對岸大溪。原址改由國軍供奉觀音,故改名為普陀巖。陳順惠提供
由左至右依序為龜尾砂嘴(spit)與燈塔/位於媽祖廟旁之湧泉,為島民主要民生用水/媽祖廟(拱蘭宮)隨著島民遷村,亦隨之遷至對岸大溪。原址改由國軍供奉觀音,故改名為普陀巖。陳順惠提供

生態教室

龜山島實為火山地質、自然生態研究之最佳戶外教學場所。龜山島主要是由安山岩質之溶岩流和火山碎屑岩互層所構成的層狀火山島,龜尾部份是由安山岩被侵蝕後的礫石組成。島上的安山岩中含有相當多的地殼捕獲岩,其中的石英捕獲岩還覆蓋著層層溶岩流與火山碎屑岩,顯示著龜山島的火山活動次數。

 

由於與外界隔絕多年,龜山島的動、植物生態得以有利發展原生群落,形成島嶼獨特的生態。龜山島形成具有台灣北方及南方種類的東北季風林,台灣少見的稀有珍貴野生動物,在島上卻十分普遍。

層層積累之溶岩流與火山碎屑岩,顯示龜山島經歷數次火山噴發形成。陳順惠提供
層層積累之溶岩流與火山碎屑岩,顯示龜山島經歷數次火山噴發形成。陳順惠提供

龜島人文、地勢

龜山島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海岸以東約十里處,地處西太平洋暖流必經之要衝,故有暖性魚類往來迴游,漁業資源豐富,為台灣三大漁場之一。

 

全島面積約2.85平方公里,分為龜頭、龜甲及龜尾,由兩座火山體組成龜頭和龜甲,龜尾部則是一片細長的沙嘴,隨著潮汐與季風變化顯現之沙洲位置亦會南北移動,為傳說中的靈龜擺尾。

 

最高峰在龜甲部為398公尺,龜尾有一半淡鹹水湖,原龜山島上之聚落即分布於龜尾處,多數住屋座北朝南,毗鄰而居,以媽祖廟為聚落中心,廟前留設主要之街道,北岸有一長約280公尺的防波堤,高過屋頂,可擋住海風,保護居民不受颱風侵襲。

 

同行之邱水金老師提到二十多年前曾受邀至島上吃拜拜,那年是島上居民遷出的前一年,印象中的龜山島民宅大多是以石塊構築,比起當時蘭陽平原的民宅堅固許多,因龜山島上所承受之風害比之蘭陽平原更是強勁。

當時龜山島居民均以捕魚為業,居民人口曾達600餘人,後因交通、教育、醫療、婚姻等諸多問題,遂於民國六十六年完成遷村定居於大溪仁澤新村。

左圖為聚落遺跡之石砌殘垣。/右圖為龜山島上居民之祖墳。陳順惠提供
左圖為聚落遺跡之石砌殘垣。/右圖為龜山島上居民之祖墳。陳順惠提供

海天龜山知蘭境

踏著防波堤繞過燈塔走回碼頭,隨即登船回航,短短的一個上午便完成對龜山島親近,心中帳然若失,距離的龜山島似乎較真實的龜山島更令我迷戀,距離中的龜山島每每成為騷人墨客的吟詠的題材,「曉峰高出半天橫,環抱滄波似鏡明。一葉孤帆山下過,遙看紅日碧波生。」(烏竹芳,龜山朝日),龜山島與宜蘭之間因距離而衍生許多美學想像與文化體驗、也因為距離龜山島成為永遠最先迎接蘭陽遊子與最後送別的親人。

 

此行似乎隱然呈現龜山島一重要概念─海天龜山與蘭境識明(identity),或許於即將實現的蘭陽博物館主體建築中,可巧妙塑造身在蘭境的表徵或隱喻,或於參觀過程中借景遠方真實的龜山島,時而躍現守護著蘭境。

 

龜山島的精神應深刻精準但簡約的呈現於整館中,遠觀的感動要能塑造,有時不覺崎相隨,但抬頭仔細尋找,她永遠守護著蘭博,永遠可以指認她的存在,有時,在空間裡有時孤懸於真實的海面一方。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