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0期-編輯室手札

羅欣怡

我聽到的容易忘記,

我看到的容易記得,

我親手做的才真正了解。』

 

『我天天按時澆水,這株小小的嫩芽

就會長成大樹;

我每天按時祈禱,心中小小的希望

就會變成事實。』

 

博物館需不需要兒童廳?兒童廳存在的價值及意義為何?採自本期文章中的上述兩段話語,似乎能透露出一些博物館人堅持投注心血於兒童廳背後的心情與期待。有時博物館人不能全然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判斷哪些事值得做?哪些不值得做?有時就應當本持著傻子的心情勇往直前;有時也要嘗試如何摒除成人的角度而學習從孩子的眼中來看世界;或許更要嘗試褪去嚴肅的外衣,換上輕鬆的表情。其實常有一種感覺,覺得兒童廳不只是為了兒童而設,同時也為了那些仍保有赤子之心,想要體驗一種人類原始本能、淘氣且好奇的大人們存在。

 

一個成功的兒童廳,常常是博物館的活水源頭,她能讓人覺得博物館有活力、有朝氣、更有未來。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背後必須持續投注相當大的心力,若缺乏後續力、開發能力,則只能維持形式上的兒童廳,對於兒童教育則無法產生巨大的能量。本期有來自於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世界宗教博物館,從事兒童探索教育夥伴們的分享。在國內,仍有其他的博物館也在從事兒童教育的工作;在國外,兒童廳發展的更早,也更具規模。兒童廳的設置,在博物館界經常扮演配角,甚至是裝飾性的角色,然而,這幾年來,博物館人慢慢感受到她的重要性,因此,幾座新籌設的博物館都嘗試多花一些心力在耕耘這塊土地。相信再十年以後,兒童廳應能逐漸發揮她對於兒童探索教育這塊園地的潛在能量與深遠影響。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