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8期-蘭博脈動「蘭陽博物館啟動宜蘭自然史研究工作」

邱婉婷  /  蘭陽博物館籌備處規劃師

蘭陽博物館從成立之初即定位為宜蘭地方綜合性的自然史博物館,本文想藉由以下角度來分析及反省本館現階段之研究工作是否符合建館的預期目標:(一)首先由國內自然史博物館的觀察談起;(二)本館既定位為自然史博物館,其擔負何種使命與責任;(三)簡述現階段自然史研究的工作重點。

台灣自然史研究初探

台灣自然史的研究距今150年,從西元1850年起由歐美博物學家來台研究開始,其研究成果大量被帶回發表在歐美的期刊中,少有在國內曝光或繼續研究的機會,大約1990年起日本博物學家來台用日文撰寫台灣自然史主題的文章,雖然當時的動機在瞭解殖民地的產經情況,但各專業研究員努力採集調查的成果,造就本土自然史研究豐碩的成績。而許多受人景仰的日本學者和繼續研究的本地研究人員,由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現更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及台北帝大(現更名為台灣大學)帶領下,向外輻射擴展出台灣自然史研究的新頁。

台灣公私立自然史博物館初探

國立台灣博物館

國內的第一座博物館,也是以本土自然史為特色的博物館,是位於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舊稱新公園)的國立台灣博物館(舊稱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台灣省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博),其成立於民國前4年(明治41年),其設立主要是為宣揚大日本帝國主義的功蹟,但正式開館營運後不久,日人也開始轉而思考博物館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於是派館內研究人員進行本地的第一手資料調查,並採集到許多珍貴的標本,回顧台博當時發表的文獻報告,其學術研究及典藏文物之成績卓著,並與今台灣大學有多次的合作計畫,堪稱為當時台灣自然史學界領航者的地位。

國立台灣博物館。邱婉婷攝
國立台灣博物館。邱婉婷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於民國82年全館落成,隔年植物公園正式啟用,科博對台灣自然史主要影響力在啟發社會大眾對自然科學的關懷與興趣,並協助配合各級學校達成科學教育的目標,基於此核心想法,所以初期的科博讓人感受到最大震撼是博物館展示教育,於是正式開館後觀眾參觀人數高達平均每年二百萬人次,是國內少數以展示策略成功的博物館案例。但其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回基礎的研究蒐藏工作,因為一座博物館能長期不斷開花結果的必然條件,就是必須具備強而有力的研究和蒐藏作為後盾,其研究蒐藏部門分為動物學組、植物學組、地質學組、人類學組及典藏管理組,蒐藏文物總數約四十萬件。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邱婉婷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邱婉婷攝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號稱是「全亞洲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其展場近800坪,藏品一萬餘件,蒐藏範圍來自世界各地,依學科分類展示於各樓層。相關於自然史的主題展集中在二個樓層,主要展示有動物類、隕石類、化石類標本及人類學類的樂器、兵器等。奇美館以館藏品多樣與豐富為特色,尤其吸引對美術品鑑賞有興趣之民眾參觀。

 

世界第一座自然史博物館-亞歷山卓博物館

西方最早的博物館-亞歷山卓博物館(the Museum of Alexandria)也是世界第一座以自然史研究為根基的博物館,該館內有各項先進精密的研究儀器及蒐藏品,由國家提供研究人員在學術上鑽研及講學,其造就出許多世界的學術菁英,如歐幾里德、阿基米德、阿波羅尼士、伊拉都西尼等,其重要使命是為人類長遠的文明知識打開新的視野。

 

蘭陽博物館

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其基地是座落於頭城鎮烏石港遺址公園,基地位置在宜蘭的空間歷史層面上佔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為19世紀初的烏石港是繁榮一時的開蘭第一大港,後來因為河道淤積及商業往南開拓發展的緣故,才將第一港的重要地位轉移至南方澳漁港。當民國78年籌設初期由地方人士開始倡議創設一座縣級的博物館時,眾人無疑地將基地首推為被逐漸淡忘的烏石港及週邊區域,並將此館命名為「開蘭博物館」,此即為彰顯博物館在作為「蒐藏」-時間與空間記憶寶庫的重要意義,並試圖將代表歷史價值的舊場域呈現出新風貌。民國81年幾經縣府與專家們的討論,最後終於底定博物館的開館任務與方向,名稱更訂為「蘭陽博物館」,蘭博的屬性是一座地方綜合性的自然史博物館,預定95年正式開館。

 

蘭博的展示、教育、研究、典藏政策是圍繞以「守護蘭陽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產」為核心而展開的,個人認為蘭博在研究典藏上應首重「保存維護自然與人文資產」及「長期建立宜蘭研究資料庫」為主;而其在展示教育上是超越博物館基地,是全縣、全國及跨國界的「共享博物館資源的學習計畫」,也是「全縣自然史資源的情報站」,並將博物館建置成為「小而精緻的宜蘭特色展演中心」;在營運管理上未來也將朝向「結合社會資源,以社會的人力財力共同支援的非營利博物館機構」。

蘭陽博物館建築模型。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蘭陽博物館建築模型。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蘭博開啟宜蘭自然史研究工作簡述

蘭博在承擔上述的使命後,雖尚無編制研究人員的情形下,仍在近年來陸續展開相關研究工作,主要有蘭博本館與宜蘭博物館家族(以下簡稱家族館)二大工作要項,本館以「研究與建置宜蘭自然史研究資料庫」為核心,家族館以「成長、培基、行銷、教育各家族館」為四大重點工作,本文在此僅針對蘭博本館的自然史主題,與其最密切相關的研究計畫案作以下簡述。

 

本館籌設計畫由民國89年開始編列預算執行至今,目前建築規劃已屆準備發包階段,另相關展示教育、園區景觀、機電設備及未來營運等亦開始著手進行初步規劃,此階段非常需要大量的研究計畫來密切支援,以增加對基地環境的瞭解、對展示資料的分析與統整、展示基本設計綱要與構想的提出,另對於長期文獻資料的蒐集及建置也能實際涉入。因此本館目前執行的研究計畫分為以下三階段來進行:

 

第一階段:為瞭解蘭博基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與人文,所進行的三項研究案。

 

(一)委託蘭陽技術學院張文義老師,於9010月完成的「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港田野口述調查計畫」。報告中呈現對宜蘭各重要水系的概述,對比烏石港舊時河道與河道改變後的現象描述,及在地耆老的歷史口述等,這些資料都是見證過去烏石港的重要依據。

 

(二)委託宜蘭縣野鳥學會,於914月完成的「宜蘭縣蘭陽博物館預定地週邊區域暨宜蘭縣沿岸溼地鳥類生態環境研究調查」。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蘭博基地及其周圍的鳥類棲息地所做的生態調查。蘭博致力成為宜蘭的自然與人文守護者,但未來在興建本館時將會因開發過程對環境造成影響,如何減低對環境的負面傷害,可從鳥類生態為其中一項指標來觀察與理解。

 

(三)委託宜蘭技術學院,於9111月完成的「宜蘭縣蘭陽博物館預定地烏石礁公園暨週邊區域整體研究調查計畫」。本研究對於蘭博基地及其周圍環境做多層面的生態調查,研究成果將可提供蘭博在建築景觀規劃上的重要參考依據。

 

第二階段:為進行蘭博展示教育工作,並協助展示規劃人員儘早瞭解宜蘭的自然與人文概況,而展開的一項委託規劃案和二項學習課程:

 

(一)蘭博於911月開始舉辦「蘭博學苑課程」,第一階段完成6場的系列演講和5場田野課程,這些課程的主講者,多數聘請到縣內的自然史專家,授課對象為蘭博委託之展示規劃單位、本館同仁及家族館成員,希望以最短的時間,快速瀏覽的方式,對宜蘭的自然風土得到一個初步而整體概念。

 

(二)為延續蘭博學苑課程,並擴大社會教育層面,自915月起由宜蘭社區大學與蘭博共同合辦「宜蘭巡禮-宜蘭人文生態解說深化培訓課程」,目前已開設二期課程完畢,共計14場系列演講與10場田野課程。除吸引更多宜蘭自然史的聽眾外,也透過民眾對自然史知識的瞭解,進而將知識推廣出去,另外也將課程的成果資料,納入蘭博長期建置之自然史資料庫。

 

(三)委託大元建築師事務所從915月開始進行「蘭陽博物館展示工程規劃設計及監造案」,本案從提出展示綱要、主題概念、內容文案到展示設計策略等,都因時間緊湊且所須資料龐大,必須提前預想而展開相關研究計畫,並將研究成果歸整至本案一併統合與應用,期盼將知識及展示融合,呈現最完美的展示品質。本案目前已屆基本設計的期末階段。

 

第三階段:為進行蘭博研究典藏工作,也希望將研究的前期成果回應在現階段蘭博的展示規劃上,故進行的一項專人協助工作及一項研究案。

 

(一)邀請文物蒐藏專家莊建緒老師,自915月起至本局典藏庫房,將為數約2000餘件典藏文物進行整理分類、年代鑑定及資料建置工作,於9111月已初步完成,目前刻正進行最後的建檔工作。典藏品的基本資料建置,在正確性上需要專家的指導,將以此資料作為典藏研究基礎,未來由本館專任人員長期投入對典藏品更多的資料說明建置。

 

(二)由蘭博補助宜蘭技術學院森林系陳子英老師主持的「宜蘭縣自然生態資源研究前期計畫」,本計畫已於9111月完成約3000筆宜蘭自然史的文獻資料的蒐集、分類、摘錄工作,資料已彙整並建置於網路上與網友共同分享與進行討論,在此,除奠定蘭博為一自然史的研究單位外,未來更希望朝向宜蘭的自然史知識推廣教育的角色。   

結語

綜理以上內容,本文由友館開始談起,再回應到本館的研究工作上,可以清楚發現,無論國內外的多數博物館都有其該館的研究團隊,由其來帶領屬於該館的研究方向,而本館在此規劃初階即發現應有研究為發展基礎的重要性,但不同的是,本館並不寄盼循增設自然史研究人員的路走,而是期勉館方盡力作好一個知識統合與分享的中間角色,來充分發揮博物館作為資訊的交換站及社會教育工作的功能,故無論遭遇多大困難,蘭博鑒於自然史博物館對研究工作的使命,都應努力來執行與實踐以下目標,並以此目標來共同期勉。

 

(一)蘭博是守護、保存、教育宜蘭自然生態的尖兵。

 

(二)蘭博是展示、解說、宣導宜蘭自然生態的重要場所。

 

(三)蘭博是蒐藏、研究、出版宜蘭自然生態的資訊站。

 

(四)蘭博是帶領大家親身接觸、觀察、愛護大自然的嚮導。

參考文獻

Chantal Fortier 高慧芬譯 1980

〈博物館教育人員與教育〉,博館學季刊第4卷第3期。

 

Elaine Hoagland 張譽騰譯 1980

〈自然史博物館的社會責任:一九九○年代的展望〉,博館學季刊第4卷第3期。

 

張譽騰 1991

〈自然史博物館與大學:台灣自然研究史上的一些觀察與看法〉,博館學季刊第5卷第4期。

 

蔣中柱 1991

〈自然史博物館在自然保育上的角色及其未來〉,博館學季刊第5卷第4期。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