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1期-「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蘇澳白米木屐村

何書瑜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專案助理

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海報
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海報

過去蘭陽博物館曾有文史生態旅行,內容多由專業老師講解歷史故事與生態專業,然而旅行有許多樣貌,一段小故事或一趟單車行,都可能成為旅行中最難忘的記憶。本次蘭陽博物館透過島內散步合作,規劃「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於頭城、員山鄉、蘇澳、宜蘭鐵路沿線、宜蘭市區設計五條不同主題與體驗內容的小旅行路線,包含深度導覽、手做體驗、在地特色小吃、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元素,藉由在地達人或返鄉青年帶路解說,一起挖掘更多旅行動人的片刻,用慢活的腳步深度感受宜蘭在地輕鬆、自在、悠閒的生活風格。

 

在秋高氣爽的112日,我有幸參加了其中一段小旅行-蘇澳礦業繁華路線,上午體驗白米社區單車導覽與特色DIY,瞭解到當地礦業歷史與白米木屐村社區營造的故事;下午蘇澳市區的散步小旅行由返鄉青年帶領大家走訪冷泉,認識環境與人文的相互影響與蘇澳發展的歷史。

沒有白米的白米木屐村

位於宜蘭縣南端靠近海邊的小鎮,除了知名的蘇澳冷泉,亦盛產石灰石與大理石,白米社區傅偉特總幹事說:「白米社區不產白米而產礦石,伴隨開採歷史曾經有一段社區路樹覆蓋白灰,全國落塵量第一的過去,昔日大家騎著單車經過礦業開採的小徑,現在則蛻變為單車生態導覽小旅遊路線。」

 

野薑花伴隨飛舞的蝴蝶與汩汩的溪流,總幹事引領我們停留在一大片野薑花盛開的濕地,「在自然環境下生長的葉片會比在花園種植來得大且寬,非常適合做為DIY野薑花粽的葉片材料。」代表礦業的運送帶與巨大機器伴隨一旁,廠區外牆顏色與鮮明的警語,和高聳入雲的白色礦石山,訴說著礦業生產的路線與軌跡。

左圖:花香郁郁的野薑花   / 中圖:正在採集野薑花葉子的組員   / 右圖:包裹好的野薑花粽準備拿去蒸
左圖:花香郁郁的野薑花 / 中圖:正在採集野薑花葉子的組員 / 右圖:包裹好的野薑花粽準備拿去蒸

 

來到地上鋪著石灰石的小公園,我開始思考工廠進駐雖然為社區帶來產業發展,但同時也衝擊了原本地生活樣貌。如何迎接改變並守住傳統,從現有資源尋找新的出路─白米社區的居民們用公園的江某樹製造木屐,而白米木屐館的成立,便是社區居民集思廣益的心血結晶。

左圖:鋪著石灰石的小公園   / 中圖:白米木屐館  / 右圖:讓遊客體驗DIY木屐的工藝館
左圖:鋪著石灰石的小公園 / 中圖:白米木屐館 / 右圖:讓遊客體驗DIY木屐的工藝館

 

隱身在白米木屐館後的木益客棧,吃的到屬於時令海鮮的鮮甜及融合傳統在地美食的料理,客棧將空屋再利用後成為用餐與住宿的溫暖交流空間,下午在木屐館內,各種五彩繽紛與特殊設計的木屐,飽含製作者的巧思與設計,吸引大家目光之餘,更是拍照的好場所。最後用自己動手做的迷你木屐鑰匙圈,從敲打設計皮雕的樂趣中體驗到傳統技藝內工匠製作的用心,帶著在地社造對未來的期待回到蘇澳市區,接續下一場的小旅行。

左圖:木益客棧   / 中圖:體驗木屐DIY的組員   / 右圖:滿滿收穫的手工木屐鑰匙圈
左圖:木益客棧 / 中圖:體驗木屐DIY的組員 / 右圖:滿滿收穫的手工木屐鑰匙圈

慢遊蘇澳

蘇澳市區導覽是另一種深入在地的體驗,蘇澳車站曾經是火車、港口、客運的重要交通節點,來往的遊人都在這裡補給、旅宿,帶動車站前的商圈發展,在返鄉創業的曾壹靖老師導覽下彷彿帶領大家回到那個最繁華興盛的年代─曾老師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分辨冷泉的特性,恆溫二十二度,帶著些許硫磺味與逸出氣泡,而蘇澳冷泉的奧秘也造就了地基下陷與房屋傾斜的奇觀。

左圖:蘇澳冷泉公園   / 右圖:因地層下陷而致的傾斜房屋
左圖:蘇澳冷泉公園 / 右圖:因地層下陷而致的傾斜房屋

 

和島內散步合作的小旅行,我們得到許多意見回饋,對於導覽老師內容專業且豐富的解說功力,認知到原來我們對自己的土地那樣的不熟悉,透過了解蘇澳的過去與現況,漫步其中,用雙腳實際走一趟蘇澳小鎮,見證歷史的變遷和當地居民如何順應特殊地質下的生活,驚豔其獨特資源與人文歷史風貌,細細品味後發現不同生活的價值所在。

學員們於木屐館內合影留念
學員們於木屐館內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