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28期-200706搶先報~ 翻山越嶺線‧嶐嶺古道

「一望平疇,天生沃壤」為傳說中對蘭陽平原物產豐饒,農田阡陌綠意盎然的描述。遠及北宜公路、雪山隧道尚未存在,而草嶺古道也未開闢前的兩百多年歲月,因為山嶺阻隔,地勢險峻,蘭陽平原被清政府視為「化外之地」。然自吳沙入蘭至噶瑪蘭設治其間,政治上屬於「官未闢而民以闢之」的墾民自治時期,移民人數卻達四、五萬人之眾。

 

當年移民靠著三貂、嶐嶺兩越嶺線(位於現今福隆與濱海公路石城附近山嶺),翻山越嶺入蘭墾殖,噶瑪蘭廳誌上:「深林密菁、疊嶂重巒、鳥道紆迴、人跡罕到」之形容,可見行旅之難。做為當時兩越嶺線之一的「嶐嶺古道」,正是此一開拓精神所留下的具體證物,「嶐嶺夕煙」更是蘭陽八景之一。

 

古道雖因草嶺古道的開拓喪失交通優勢,現已荒廢,不再是重要的聯絡通道。留存在古道上的聚落遺跡、古宅碑石卻形成豐富的歷史空間,共同反映出台灣早期移民者的拓墾精神,從開蘭道路的變遷,窺見先民智慧與時代的流轉。

 

今年交通部東北角海岸國家公園風景管理區與台灣鐵路局,配合台鐵120週年慶,合作推動舊草嶺隧道再生利用活動。規劃了「東北角舊草嶺隧道-丟丟銅行走之旅 」,期望賦予舊隧道新活力,讓民眾一同感受古蹟與時並進的遊憩新體驗。《蘭博電子報》第29期推出〈翻山越嶺線‧嶐嶺古道〉專題讓讀者初步瞭解當年因交通與經濟產生的聚落與現存遺跡。

今年(2007)台鐵120週年系列活動「東北角舊草嶺隧道——丟丟銅行走之旅」活動海報。(圖片來源: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今年(2007)台鐵120週年系列活動「東北角舊草嶺隧道——丟丟銅行走之旅」活動海報。(圖片來源: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