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20期-地理教室「宜蘭多樣的海岸地形與特殊地理景觀」

張智欽  /  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一、海岸的類型

因地殼活動、冰河期海面升降、侵蝕或堆積的作用,加上地形隨時間的演變,海岸的變化十分複雜,要兼顧各項因子之海岸分類頗不容易,常用的分類法中,有依海岸的構成物質種類、生態種類、陸地和海面的相對升降,及作用於海岸的營力等(石再添等,1990:134),大致上可以分為:1.沙岸和岩岸2.沉水和離水海岸3.珊瑚礁海岸等,分別概述如下:

 

(一)岩岸
沿海岩層出露,或山崖臨海所形成的岩石海岸稱為岩岸。岩岸地區的海岸範圍較窄,且高低起伏變化較大,岸外海水較深,如臺灣東北海岸。由於岩岸多在山海交錯處,故多岬角和灣澳。如果岩岸為斷層所經,海岸線反而異常平直,稱為斷層海岸,如臺灣花東海岸。

 


(二)沙岸
沿海多沙灘、沙洲等海積地形稱為沙岸。一般而言,多由河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淺海,所堆積成的沙泥質海岸,沙岸地區的海岸範圍較寬,且地面平坦,岸外海水較淺,多沙嘴、沙洲、潟湖等,如臺灣西部海岸。

 


(三)沉水海岸
沿海陸地下降或海平面上升的海岸,均可形成沉水海岸。由於海岸相對沉降,海水淹沒原來的山地及河谷陸地,原來的山嶺成為露出海中的島嶼,山脊成為向海突出的岬角;山谷為海水侵入,形成谷灣,如臺灣的東北部海岸;在高緯地區受到冰河刻蝕的山谷,一旦被海水侵入,則形成兩岸陡峻,灣水深長的峽灣。

 


(四)離水海岸
沿海陸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海岸,可使沿海的淺水地區露出海面,稱為離水海岸。在沙岸地區由於海水平淺,沿海易形成沙灘、沙洲、潟湖、潮埔等海積地形出現,如臺灣西南海岸。在岩岸地區,原為海蝕作用的海蝕平台,由於離水作用,上升成為海階,如臺灣東部東河至臺東的海岸。

 

(五)珊瑚礁海岸
在熱帶或副熱帶淺海,由珊瑚等生物堆積而成的海岸則稱為珊瑚礁海岸。造礁珊瑚適合成長於水溫18℃以上的淺海,且需海水清澈,鹽分適度(在2.8%-3.8%之間);由於生長條件的限制,珊瑚礁海岸常出現於岩岸地帶,如臺灣南端海岸(施添福,2001:93-95)。

 

二、宜蘭多樣性的海岸

宜蘭縣位於台灣島的東北方,三面環山,只有東面瀕臨太平洋,其海岸北起頭城鎮石城里的大澳,南至南澳鄉澳花村的和平溪口,全長約101公里。宜蘭縣海岸在北方澳以北呈平滑而略向內凹之弧形曲線,北方澳以南至南澳溪口海岸線則較為曲折。宜蘭俗諺有「龜山踅頭」之說,其實龜山島是靜止海上不會轉頭,主要原因為宜蘭海岸線為向內(陸)凹的弧形(圖一),而龜山島從龜甲最高點到頭部的方向為東南東方位(方位角約115度),所以在宜蘭不同位置看到的龜山島不僅外型迥然不同,連龜首也好像作南北180度的轉向(張智欽,2003:144)。

 

根據海岸地形特徵,宜蘭縣海岸大致上可區分成三大段:

 

北段從頭城鎮石城里的大澳至外澳里的北港口,因為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間有斷層通過,這條中央構造線延長至宜蘭平原以北的一段稱為礁溪斷層,所以這段海岸稱為礁溪斷層海岸(石再添,1976:57)(雖然礁溪鄉不臨海),海岸線呈東北、西南走向,大體成直線狀,只因海蝕作用而形成數個極緩之大小弧狀凹入,沿岸海蝕平台(abrasion bench)和單面山(custa)等海蝕地形非常發達(林朝棨,1957:378)。

 

中段從頭城鎮的北港口至蘇澳鎮北方澳,是蘭陽沖積海岸,主要由蘭陽溪沖積而成,全區為連續之沙丘與溼地,輪廓呈向西略為凹入之弓形,只有在宜蘭河、蘭陽溪、冬山河匯流後共同之出海口附近向東突出,呈尖嘴狀三角洲(cuspate delta),同時河口形成沙嘴(spit)及沙洲(sand bar),此種海岸地形是因為泥沙堆積旺盛之故(圖二)。南段從蘇澳鎮北方澳向南延伸至南澳鄉澳花村的和平溪口(宜蘭與花蓮縣界),是屬於蘇花斷層海岸,整段海岸由於蘇花斷層逼近海岸的影響,除了少數河口外,都是斷崖幾乎沒有平地(王鑫,1980:67)。

 

蘇花斷層海岸在宜蘭縣境的部分是從北方澳向南延伸至南澳鄉澳花村的和平溪口,全長約44公里。整段海岸由於蘇花斷層逼近海岸的影響,海陸落差極大,除了少數河口有小規模的沖積扇或三角洲外,幾乎不見平地;較大的聚落如東澳、南澳、漢本、和平等地,就是位於河口沖積扇或三角洲上。南方澳的海岬與沙灘,是全台最有名的沙頸岬地形(宜蘭縣政府,1992:22)南方澳就位於蘇花斷層海岸的北端,原本是個離岸島,後來因為沙洲順著沿岸流在島嶼的南方堆積,使島嶼與陸地相連,形成陸連島(tied island)(王鑫,1990:4)。島嶼可藉著沙洲彼此相連,或與陸地相連,此種沙洲稱
為連島沙洲(tombolo),陸連島與連島沙洲構成沙頸岬(廣義的tombolo)(石再添,1980:224)。

 

從北方澳往南到烏石鼻或南澳的海岸地形大致上可分三大類:

 

(一)海岬、海灣相間的海岸
北段受到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海岬與海灣相間的海岸。在這個區域,主要的構造線呈現東北-西南走向,海岸線則大多呈南北走向。由於岩層屬於軟硬岩相夾的情形,在差異侵蝕作用下,硬岩相對突出而成為海岬,軟岩相對凹入而成為海灣(這也就是宜蘭沿海許多小漁港的所在)。且沿岸河川短小、流量有限,河水所搬運的泥沙對深沉浩瀚的大海微不足道,因此埋積作用緩慢,沿岸堆積遲遲不進,在某些構造線通過較軟弱的地區也會凹入而形成海灣。

 

(二)斷層海岸
斷層構造通過岩岸,海岸線異常平直,稱為斷層海岸。台灣東部海岸最壯觀的地景就是斷崖海岸,尤其是蘇花公路的清水斷崖,這是由於受到構造運動的影響,山脈直接入海,以岩岸為主,零星的小沙灘點綴其間。從鑲嵌在垂直斷崖的蘇花公路上觀看,只見湛藍的海水在崖下。由於這一段海岸的地質狀況不穩定,公路單位以穿鑿隧道的方式通過,以往某些驚險萬狀的路段,則成為遊客下車體驗斷崖碧海的觀景步道。

 

(三)河口三角洲
河川流入海洋或湖泊時,因坡度平緩流速降低,搬運能力減弱,所挾帶的物質開始沉積。當環境適宜(如水流中有足夠的沖積物,河口位於淺水區域,坡度平緩,便於沉積泥沙,還要水面平靜,無強大的海流或波浪把河流的沖積物帶走),則可形成三角洲地形,如蘭陽溪、東澳溪、南澳溪及和平溪等海岸河口即形成三角洲。

左圖圖一:宜蘭縣衛星地形圖〈引用宜蘭縣地裡圖集〉 / 右圖圖二:蘭陽溪河口沙嘴。
左圖圖一:宜蘭縣衛星地形圖〈引用宜蘭縣地裡圖集〉 / 右圖圖二:蘭陽溪河口沙嘴。

三、宜蘭特殊的海岸地景

(一)礁溪斷層海岸
礁溪斷層海岸,由頭城鎮石城里的大澳至外澳里的北港口,全長約21公里。全段海岸是雪山山脈逼近海岸所形成的,平坦地狹小,約略呈東北─西南走向,由於和季風與洋流方向相同,因此侵蝕作用並不顯著,比其他侵蝕海岸平直得多,本段海岸有典型的海蝕平台地形。

 

1.海蝕平台
海蝕平台為海浪日夜不停地淘刷海崖,久而久之,海崖逐漸崩退,形成和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岩石,這種地形就稱為海蝕平台(亦可稱為波蝕棚)(圖三),波蝕棚起初形成於潮間帶,而沿岸地區常可看到一些高出海面甚多的波蝕棚,則可證明該地區曾經有過地盤相對隆起的現象。

 

海蝕平台上常散佈著一些由海蝕崖上崩落下來的岩塊,成了海浪用來侵蝕海岸的工具。海蝕平台大致略向海的方向傾斜。一般而言岩層不太堅硬而且近岸的海底地形淺緩者,容易發育寬廣的海蝕平台。

 

宜蘭縣境海岸北端出露以硬頁岩為主的大桶山層,這個地層的岩性比較均勻,因此造成的海岸也十分平直,沿岸都有海蝕平台的發育,石城附近最為發達,且由於是斷層地形,平台與海平面有明顯的落差。由於海蝕平台是海崖受海水侵蝕後退所殘留下來的地形,因此,它的寬狹受營力的強度、原地形、岩性和地層構造的影響(王鑫:1990:52)。

 

大里漁港海蝕平台以南更為廣闊,其走向與區域性岩層走向接近平行,而且恰與東北季風方向相同,因此波浪侵蝕的力量不如基隆、鼻頭角到三貂角之間的海岸劇烈。差異侵蝕在本區並不十分劇烈,亦是造成平直海岸的原因之一(王鑫,1980:66)。

2.單面山
單面山形成的原因,是由砂岩和頁岩相間的沉積岩層,因造山運動的推擠而隆起、傾斜。傾斜的沉積岩受到海浪侵蝕及風化作用,上層地層的質地較硬,不易被侵蝕,下層地層較軟,受侵蝕而凹陷,失去支撐而崩落,留下上層較硬砂岩,形成不對稱的山形(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斜),就稱為單面山(圖四)。北關是單面山地形發育良好的地區,這種一面緩平,一個陡急的小地形是傾斜岩層分布地區最常見的地形(王鑫:1990:54)。

 

北關的單面山地形,向海的一面嶙峋陡峭;另一側則較為平緩,形勢壯觀蒼勁。站在北關的傾斜岩層上向南北海岸眺望,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向海昂首的單面岩層,傾斜角度約為30至40度之間,岩石以硬頁岩為主,間夾薄層灰色泥質砂岩或砂岩。站在北關的觀海亭上,可遠眺龜嶼佳景,近觀驚濤拍岸,氣象萬千、景色壯麗,尤其在漲潮或日出時,更是走訪北關的最佳時刻。

左圖圖三:海蝕平台地形 / 右圖圖四:北關附近的單面山。
左圖圖三:海蝕平台地形 / 右圖圖四:北關附近的單面山。

3.豆腐岩
岩石的形成過程或形成後受到壓力或張力的作用,產生縱橫交錯的裂隙,稱為「節理」。在北關一帶的砂岩都有平行排列且佈滿方格狀十分整齊的節理。這些節理大致由兩組交角約45至60度,排列在微微傾斜的岩層上,受風化或潮水的侵蝕,岩質較軟的部分則會形成裂縫,海水沿著節理裂縫不斷的侵蝕切割,脆弱的節理容易崩落,逐漸切出溝紋,就形成了格子狀一塊塊類似豆腐外形的岩塊,這就是所謂的「豆腐岩」(圖五),這些豆腐岩多呈現菱形,並分佈在單面山或海蝕平台上,這種特殊的海岸地形以北關、大里一帶最為常見(李素芳:146)。

圖五:北關附近的豆腐岩。
圖五:北關附近的豆腐岩。

4.差異侵蝕的大小地景
在砂岩與頁岩互層的地層裡,由於砂岩較頁岩的岩性來得堅硬,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化作用或流水侵蝕之後,砂岩的岩層較為凸出,而頁岩的岩層則凹陷進去,有明顯的凹凸情形(圖六),因此稱為差異侵蝕。

 

頁岩為主的地層區,抗蝕性較弱,容易受侵蝕。如果兩側為硬岩地區所夾,則向陸凹入形成小灣,加上人工之修建後,常形成小型漁港。如大里、大溪、龜山等都成小漁村港灣,這三個地方的海岸都向陸地凹入,主要原因是當地的地層岩性較弱,或是因為斷層通過,如大溪河口以南到合興村之間,就有兩條斷層通過(王鑫:1980:66)。

圖六:沙頁岩互層的差異侵蝕
圖六:沙頁岩互層的差異侵蝕

(二)蘭陽溪沖積海岸

蘭陽溪沖積海岸-蘭陽沖積海岸全線均為沈積形式的沙岸,主要由蘭陽溪及其支流宜蘭河、冬山河沖積而成,全段從頭城鎮外澳里的北港口至蘇澳鎮北方澳止,共36公里(宜蘭縣政府,1992:21)。本段海岸景觀較為單調, 除了河川的淤沙沖積,強烈東北季風更是深深影響著它的形成,例如蘭陽溪出海口的「沙嘴」,因為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在外海地區堆積而成的堤狀沙礫沈積,通稱沙洲(圖七)。

左圖圖七:蘭陽沖積海岸的沙洲地形 / 右圖圖八:沙丘及定沙的竹籬
左圖圖七:蘭陽沖積海岸的沙洲地形 / 右圖圖八:沙丘及定沙的竹籬

(三)蘇花斷層海岸

蘇花斷層海岸根據海岸外形判斷為沈降型,但受構造線控制及強烈季風、颱風、海浪及河水不斷的侵蝕結果,形成許多海蝕地形,如海蝕洞凹壁,落石堆等,在觀音附近海岸有高20公尺,寬十幾公尺的海蝕洞,另外有岬角如烏石鼻等特別景觀區,而往東澳的途中有大理石出露,經多年開採,破壞了整個地形景觀及公路路面,此種不當開採方式應予停止。

 

台灣東部的斷層海岸,以蘇澳、花蓮兩大海港之間的蘇花海岸最為典型,臨海的斷崖有時竟高出海面千餘公尺(圖九),為全球所罕見,尤其是其中的清水斷崖更是形勢險峻,可和中部橫貫公路的太魯閣峽谷媲美,都是全國知名的觀光勝地。其中蘇澳至烏石鼻一段是典型的谷灣型態,岬灣反覆出現,蘇澳灣南側之小島嶼,因連島沙洲的發育而與本島相連,形成典型的陸連島。日本人早在1922年利用這種優良條件在沙洲北側的溼地開闢了南方澳漁港。北方澳和南方澳兩個海岬環抱蘇澳灣是天然良港,是軍事、商、漁等多功能港市。

圖九:蘇花斷層海岸崖面近乎垂直,落差極大。
圖九:蘇花斷層海岸崖面近乎垂直,落差極大。

1. 蘇澳港區
蘇澳港灣因北有七星嶺延伸的北方澳,南有南方澳陸連島,兩岬環繞有如蟹之一對巨螯環抱蘇澳灣,形勢雄偉自然天成,最佳的觀景點在台9公路(蘇花公路)上,大約在蘇澳鎮中山路右轉往山區起算1.5公里處有一個大彎道,在此俯瞰蘇澳港區,三澳風光一覽無遺,接下來的兩公里也有幾處彎道,可更接近欣賞南方澳漁港、筆架山(陸連島)及內埤海灘(沙頸)等特殊地景。

 

蘇澳港位於蘇澳灣內,是一個地理形勢十分優良的天然港(圖十),北距基隆港50海浬,南距花蓮港40海浬,有北迴鐵路直達台北和花蓮,另有台9公路和濱海公路分別通往台北和基隆。蘇澳港水域面積約290萬平方公尺,陸地面積86萬平方公尺,擁有13座碼頭,總長度2,611公尺,水深7.5公尺至15公尺不等,可泊靠巴拿馬極限型船舶

圖十:蘇澳港是地理形勢優良的港灣
圖十:蘇澳港是地理形勢優良的港灣

2. 沙頸岬地形
蘇澳灣南側之小島嶼,因連島沙洲的發育而與本島相連,形成典型的陸連島,連島沙洲與陸連島合稱沙頸岬。南方澳本來是個離岸島(筆架山),後來因為砂石順著沿岸流在島嶼的南方堆積,使島嶼與陸地相連,形成陸連島,也是全台最有名的沙頸岬地形。一般而言,斷層海岸每因斷層作用,山峰沉水為沿岸島嶼,或因岩漿沿斷層線噴出形成離島,加上劇烈的沖刷、顯著的搬運,易形成沙頸岬(張瑞津,1991:20)。

 

南方澳附近海岸屬於侵蝕型海岸,原本不會出現沙洲的海岸地形,但沙洲的前方有一個小島,形成屏蔽的效果,後方風浪不及之處堆積了大量的漂沙,形成連島沙洲。小島後方的沙洲將小島與陸地連接,形成陸連島,從山邊望去陸連島是一列小丘橫臥海上,海拔高度不到100公尺,在地形上有明顯的鞍部,尤其是右側三丘,宛如筆架,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圖十一)。

圖十一:筆架山與南方澳漁港
圖十一:筆架山與南方澳漁港

3. 南方澳漁港
南方澳的舊名為「南風澳」,在地理位置上與北方澳對應於蘇澳灣,因南有海岬屏障,南風盛行時,可作為船隻的停泊灣澳,故稱為南方澳(黃雯娟,2000:373),南方澳在築港前,是一片溼地,猴猴社人在此種植水稻,並以簡單的方法捕魚為生,從明治37年(1904)所完成的《台灣堡圖》,可顯示當時南方澳未建港前的聚落所在和港灣形勢(吳麗玲,1994:20)。沙頸岬地形是天然的防波堤,南方澳靠此一地形屏障的地利之便,形成一天然良港;日本人為開發龜山島附近豐富的漁業資源,早在1921年投下巨資開鑿南方澳溼地,1923年漁港工程大致完成(吳麗玲,1994:23),南方澳漁港座落於在沙洲北側陸連島的西側,避風效果良好。

 

南方澳地區海岸地形景觀,主要為海岬、海岸岩礁、海蝕崖、海蝕洞、陸連島、海灣與沙灘。這些地景自然天成,壯麗卻不失淳樸,且濱臨太平洋,近海魚類資源相當豐富,四季皆可欣賞日出潮汐,銀浪翻騰,望海聽濤,享受美景美食之外,這一帶也是最佳的地形與地質教室。

 


蘇澳灣有二海岬伸向太平洋,有如蟹之雙螯環抱蘇澳與南方澳,其北稱北方澳,其南為南方澳。北方澳是高230至240公尺之七星嶺山丘的延伸,地質為出露的岩層主要是板岩,彎曲伸入海中約2公里,天然高大的防波堤,足以抵擋強勁的東北季風,是蘇澳灣最好的屏障,也是讓蘇澳港成為天然良港的主要條件之一。過去北方澳本是一個美麗而富裕的漁村,1970年軍方實施龍淵計畫,而將居民全部遷出,興建軍港,所以現在的北方澳是海軍基地。

 

4. 南方澳大橋

南方澳大橋是一座跨越蘇澳港與陸連島的大橋,西起蘇澳港第12、13號碼頭東側,向東沿著圍牆北側築高架引橋,拱橋跨越漁港航道至對岸跛仔腳檢查站上方,直接通過陸連島的鞍部,抵達蘇澳港南堤起點,銜接現有環港道路。南方澳大橋造型特殊、結構別具風格,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單鋼拱橋。

 

這裡原有一座五跨預力混凝土橋樑,惟橋樑老舊,橋墩間跨距、樑底至海面高度均很狹小,大型漁船無法通行。宜蘭縣政府針對南方澳漁港長遠的發展,在第三漁港外側進出航道上方,興建一座跨漁港航道的拱型鋼橋,取代當地人俗稱的「駝背橋」,以解決大型漁船通行的問題,提昇南方澳漁港發展競爭力外,更為南方澳漁港增添一特殊景觀。南方澳大橋目前已成為蘇澳地區的新地標,也成為是觀光遊憩的新據點;當地人不再以駝背橋稱之,已改口為「菜籃仔橋」(因單拱狀似菜籃的提把)。(圖十二)

 

主橋高於海平面18公尺,可由橋上眺望蘇澳商港、北方澳軍港及南方澳漁港,除了發揮交通聯絡的功能外,並帶來觀光及漁業的新發展。南方澳大橋整體造型宏偉優美,景觀設計以「海之旅」為主題,取材自與海關連的波浪、魚蝦等元素,巧妙的結合地景與產業,並透過抽象及藝術化,運用在橋的相關設施上,使這座跨海大橋多采多姿,充滿著趣味與幻想,有如一首海之頌交響曲。南方澳大橋除供車輛通行,還有人行步道,設有四處觀景台,提供行人遊客駐足小憩與攬勝的空間,可眺望船隻進出及灣澳全區美景,此外並將蘇澳、南方澳的古、今地圖銅鑄成模型來述說這個古老港區的歷史,透過這幾幅不同時間的地圖之判讀,或許可以了解這個區域的時空變遷(圖十三)。

左圖圖十二:南方澳大橋跨越蘇澳港與陸連島,造型優美的單拱橋 / 右圖圖十三:橋上景觀台有銅鑄南方澳港區地圖模型。
左圖圖十二:南方澳大橋跨越蘇澳港與陸連島,造型優美的單拱橋 / 右圖圖十三:橋上景觀台有銅鑄南方澳港區地圖模型。

5. 內埤漁港
「內埤」是指現在的南方澳第二漁港,昔日為溼地,相對於南方澳第一漁港,其位置較內側,因此稱為內埤仔,1955年將內埤開挖為第二漁港(圖十四),俗稱內埤漁港(黃雯娟,2000:377)。沿著內埤路環繞漁港走到盡頭,看似無路,拐個彎沿著窄巷爬上斜坡,景色豁然開朗,真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漁港外側以沙丘堤岸與太平洋相隔,面對太平洋的沙丘,就是景觀開闊寧靜的「內埤海灘」,整片海灘係所謂的「連島沙洲」的地形,是內埤漁港的堅固屏障。

圖十四:內埤漁港、海灘與陸連島
圖十四:內埤漁港、海灘與陸連島

6. 內埤海灘
內埤海灘呈弧形狀,整體地形(沙頸岬)分為海蝕與海積兩種:海蝕地形包括海岬、岩礁、海蝕崖等;海積地形則以細砂、礫石堆積而成的海灘為主,其堆積物之粒徑多大於2mm,應屬於礫灘海岸(圖十五)。內埤海灘背山面海,為欣賞旭日東昇,弄潮聽濤的優美景點,也是夏日戲水浮潛的絕佳去處,假日經常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漫步徜徉於這段寧靜的海灘,所以也有人把這片沙灘海灣稱為「情人灣」。

 

海灘邊緣設有沿岸步道、觀光涼亭、平台活動廣場與停車場等設備,以及特別移植的台灣海桐、水黃皮、台灣樹蘭、白水木與台東漆樹等。南安國中與海灘僅有防波堤相隔,紅瓦斜頂的校舍沿山腳興建,從台9號公路往下俯瞰,若不是有一圈紅色橢圓操場跑道,這棟夾在青山碧海沙灘間綺麗的建築物,像極了濱海觀光度假飯店。光從山坳上欣賞這片蔚藍海岸,就叫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圖十五:內埤海灘是以礫石堆積而成
圖十五:內埤海灘是以礫石堆積而成

7. 賊仔澳
從豆腐岬沿著造船巷往南走,到佳福冷凍食品工廠再往東行,巷道越走越彎曲狹窄,過了擁擠的福安新村盡頭,爬上斜坡通過林木茂密小丘(陸連島)的鞍部,即可發現此地別有洞天。懸崖下有個小灣澳,因地形陡峭,位置隱蔽,可能是方便藏匿或走私才被稱為「賊仔澳」(圖十六)。又相傳嘉慶2年(1797)春,有蔡牽攏靠沙崙,上岸打掠;12年春,又有朱賁謀佔為巢,來此竄泊,因此稱之為賊仔澳(黃雯娟,2000:377)。

 

順著近乎垂直的崖面攀岩而下,眼前就有片岩的露頭,可清楚的觀賞、觸摸其節理裂面。下了陡崖更讓人驚艷這裡五彩繽紛的礫石舖滿海灘,海水浸潤礫灘中,晶瑩剔透的寶石俯拾皆是,驚喜之餘定神細瞧,原來這琳瑯滿目的寶石,都是五顏六色的玻璃碎片,經海水的淘洗漩磨,顆粒溫潤渾圓,儘管不是真的寶石,仍叫人愛不釋手。

 

灣澳中散列大大小小的黑色礁石,海水激起白色的碎浪環繞四周,黑白對比煞是好看(圖十六)。經過長期劇烈侵蝕作用,垂直的崖面上出現許多海蝕洞(圖十七),大者洞口寬2公尺,高約3公尺餘,深數公尺,可容數十人。片岩組成的海崖或礁石,質地粗糙尖銳,但潮間帶經海水衝擊漩磨,早已變得黑亮光滑。徜徉在此秘密的小天地,觀海聽濤或作白日夢……皆怡然自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少數沒有公德心的人,在斷崖邊傾倒垃圾,或有漂流物卡在岩縫中,嚴重破壞美景,影響瞻觀。

左圖圖十六:賊仔澳黑色礁石,潮間帶經海水衝擊漩磨,早已變得黑亮光滑 / 右圖圖十七:垃圾及漂流物堆在海蝕洞口。
左圖圖十六:賊仔澳黑色礁石,潮間帶經海水衝擊漩磨,早已變得黑亮光滑 / 右圖圖十七:垃圾及漂流物堆在海蝕洞口。

8. 豆腐岬
豆腐岬位於南方澳漁港東側的防波堤,當地人稱之為「跛仔腳縫」,是天然的豆腐岩海蝕地形(黃雯娟,2000:377);海灣內有一處孤立的岩峰,因為地質構造與長久以來受風化侵蝕的結果,岩層節理非常明顯的展露出來。其地形構造是由陸連島和沙洲連貫而成,又稱沙頸岬,因早期的岬灣內曾有兩塊巨大礁岩,其造型貌似豆腐,故稱豆腐岬。現今的豆腐岬已不見那兩塊巨大的礁岩,據說在數十年前為整治岬灣而被炸燬,目前僅剩一塊巨石孤立灣澳邊,景觀奇特。而鄰近的菜刀嶺,常有釣客徜徉其間,亦可攀登俯瞰附近海岸風光。

 

豆腐岬目前已規劃為風景區,並有海岸步道、長亭觀景休憩區、入口廣場區、海灘活動區和防波堤防等設施。灣口裝有攔截網,水域潔淨,夏日風平浪靜,適合戲水、浮潛、晨泳、郊遊等活動。這個景點面向浩瀚的的太平洋,水天一色,朝暉夕陰構成綺麗海景(蘭陽百景圖冊編輯小組編,1998:136)。惟為防冬季或強風帶來波濤巨浪,在海灣內堆置了許多消波塊,嚴重破壞了天然美景(圖 十八)。

圖十八:豆腐岬海灣內堆置了許多消波塊,影響景觀
圖十八:豆腐岬海灣內堆置了許多消波塊,影響景觀

9. 東澳灣
東澳灣位於南方澳南方約6公里的海岸,從南方澳的陸連島往南望去,海岸十分平直,唯一的凸出物就是南方5公里處的烏岩角。這個小島東西向長約300公尺、高度約為60公尺,應是大南澳片岩的海石柱地形,烏岩角往南500公尺,海岸幾乎以直角向西(向內)凹入3公里,南向寬3.5公里的海灣,就是東澳灣。東澳北溪、南溪於海灣北側分流入海,東澳流域大部份位於山區,未受人為因素之污染,因此東澳溪的溪水清澈潔淨。

 

東澳附近斷層崖的高度在300-700公尺之間,幾乎未受切割。圳頭溪(蘇澳溪上游)東方支流之谷頭部被斷層切斷,於蘇花公路236公尺(高度)地點,形成風隙。東澳灣亦是沉水海岸,因東澳溪短促,流域面積不大、灣頭無大谷,泥沙充填遲遲不進,三角洲發育亦不佳(林朝棨,1957:379)。

 

東澳灣的範圍,北起烏岩角,南至烏石鼻,全長約10公里,弧線優美,是沙灘與礁岩互相組合而成的海岸。觀賞東澳灣的最佳地點是在烏岩角上方的蘇花公路轉彎處,鳥瞰蔚藍海水、清翠山脈,構成一幅山連水、水連天的美景。東澳溪沖積而成的三角洲,白浪輕拍金黃色沙灘,柔美恬靜的海岸線,叫人流連忘返。(蘭陽百景圖冊編輯小組編,1998:140)。東澳灣南端的粉鳥林漁港,是定置漁場的中心,同時也是巨大的豆腐鯊(鯨鯊)經常出沒之海域,每年的捕獲數量,為全國之冠。

 

10. 烏石鼻、粉鳥林海岸
蘇花斷層海岸北段從北方澳、蘇澳灣、南方澳陸連島、烏岩角、東澳灣、烏石鼻到南澳溪口,其間海岬、海灣交替出現,其中最美麗而特具幾何外形的海岬就是烏石鼻了。根據經建版二萬五千分之一的地形圖(內政部,2000)判讀,它的位置在東澳溪口和南澳溪口之間,是一座向東突出於太平洋的狹長海岬,將這段海岸分隔成南澳灣與東澳灣,海岬最高點海拔177公尺,狀似一隻烏龜頭,並且具有非常對稱的鼻狀外形(圖十九)。

 

烏石鼻地質岩層屬古生代的大南澳片岩,是台灣最古老的地質,由於組成岩體為東西向延伸的片麻岩脈,較周圍的片岩堅硬,在差異侵蝕作用下,抗蝕力強者凸出成為海岬,弱者凹入成為海灣。這塊凸出的海岬經年累月受到風吹雨打,尤其是劇烈海浪的沖擊琢磨,逐漸形成今日這般模樣。海岬邊坡陡峭,崖腳及淺石灘上堆積有許多崩落的大石塊,反映著不斷進行中的劇烈波蝕作用及邊坡崩坍作用。此地所產的白雲母,是台灣少數具有經濟價值的雲母類礦物,常有愛石者前來尋找奇石。由於其地形的陡峭險峻,此處仍保留相當完整的林相,屬亞熱帶矮闊葉樹林,是台灣櫟樹原生地,同時也是鳥類棲息的樂園,更是最佳磯釣場所(蘭陽百景圖冊編輯小組編,1998:128)。

 

1994年農委會公告劃定烏石鼻為海岸自然保留區,主要保育對象為海岸林及特殊地景,遊客只能在遠處觀賞,避免深入林區造成干擾或破壞。烏石鼻因受東北季風直接吹拂,全年潮濕多雨,林相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天然林,完整而茂密,以樟、楠、櫧、赤楊、相思樹、楓香、鴨腳木、山黃麻、榕樹、黃杞為主,林下潮濕,地被植物及蕨類非常豐富。本區鳥類種類多樣數目繁多,除五色鳥、紅嘴黑鵯外,尚有老鷹、魚鷹等,還有大量綠鳩,故有「粉鳥(鴿子)林」之稱。

 

粉鳥林地名的由來,另有一說。傳說早期的「粉鳥」(鴿子)為清朝噶瑪蘭末代知縣汪應泰所放(棄)養。光緒20年(1894)汪知縣為林大北逼走,從下渡頭乘紅頭帆船,欲潛返大陸,船一出海便遇風浪,漂流到東澳海邊,汪知縣捨棄隨從,獨於東澳上岸,並將隨身攜帶的「粉鳥」放棄海邊。這些鴿子原是縣衙所飼養,歷任的通判知縣都以「粉鳥」的興替繁衍來預卜官運亨通與否,這些被棄養的「粉鳥」就在海岸林內成群繁殖,而成為今日所稱的「粉鳥林」(徐惠隆,1998:272)。

圖十九:東澳灣與粉鳥林
圖十九:東澳灣與粉鳥林

參考文獻

  • 王鑫 1980 台灣的地形景觀 台北 度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 王鑫 1985 爭奇鬥艷大浪前─台灣海浪地形大追蹤 大自然2(2)。
  • 王鑫 1985 高山凝望-地理與地形景觀概述 大自然季刊49:37。
  • 王鑫 1990 宜蘭縣的地質與地形 宜蘭 宜蘭縣政府。
  • 內政部 2000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蘇澳
    (9722-II SW)、南澳(9722-I NW) 經建 第三版。
  • 石再添 1976 東部蘇花及礁溪斷層海岸的地形計量研究 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55-88。
  • 石再添 1978 台灣地形詩景 第一輯海岸地景 科學教育月刊17(9):16-20。
  • 石再添 1980 地形學 中山科學大辭典 第六冊地球科學 台灣商務印書館頁206-238。
  • 石再添 1990 海水作用與海岸地形 地學通論 國立空中大學 頁129-138。
  • 李春生 1987 蘇花公路蘇澳至南澳段沿線附近地質簡介 台北 台灣師大地球科學系。
  • 李素芳 2001 台灣的海岸 台北 遠足文化。
  • 何春蓀 1986 台灣地質概論 台北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 吳麗玲 1994 南方澳漁業聚落的形成與社區整合 台北 台灣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 宜蘭縣政府 1992 海洋與島嶼 蘭陽地理鄉土地理 宜蘭縣政府 頁17-25。
  •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 台中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 施添福 2001 地形(三)海岸地形 地理(1) 龍騰文化事業公司 頁91-100。
  • 徐惠隆 1998 走過蘭陽歲月 台北 常民文化出版。
  •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網頁 
  • 張政亮 1992 蘭陽平原海岸沙丘之地形研究 台北 台灣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 張秋寶 1974 蘭陽平原之開發過程與中地體系 台北 台灣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 張瑞津 1991 地形 石再添主編 台灣地理概論 台北 台灣中華。
  • 張智欽 1997 宜蘭地區地下水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系學位論文獎助專刊(3):79-81。
  • 黃雯娟 2000 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 南投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蘭陽百景圖冊編輯小組編 蘭陽百景 宜蘭 宜蘭縣政府。
  • 蘇澳港港務局網站
  • 2003 宜蘭自然環境特徵與人地關係 宜蘭社區大學三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宜蘭 宜蘭社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