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26期-話說從頭,地名由來

張智欽  /  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蔡文婷改寫,卜華志提供圖片)

員山鄉「大湖底」,是指現今員山鄉湖東、湖西、湖北及逸仙四村,由於村落間互動和關係密切,因此以「員山鄉大湖底聚落群」統稱之。大湖,是指金大安埤,在地人俗稱為「大埤」,又稱為「西勢大湖」,在此所指稱的「大湖底」係採廣義的涵蓋範圍,狹義的說法指的是現今大湖風景遊樂區一帶。由湖底聚落的地名由來,可以看出每一個庄頭在聚落形成初期的特色。

左圖圖 一:大湖底聚落(圖片來源:宜蘭部落繪) / 右圖圖二: 宜蘭河上游的「大湖底聚落群」,至今尚有19個「姓仔底」存在,每一個「姓仔底」住著血緣相親的同姓宗親,依著家族的特長,與宜蘭河交織出獨特的家族歷史。
左圖圖 一:大湖底聚落(圖片來源:宜蘭部落繪) / 右圖圖二: 宜蘭河上游的「大湖底聚落群」,至今尚有19個「姓仔底」存在,每一個「姓仔底」住著血緣相親的同姓宗親,依著家族的特長,與宜蘭河交織出獨特的家族歷史。

(一)湖東村

湖東村轄下共分12鄰,現有居民313戶,其聚落地名依次介紹如下──

 

1. 茄苳林仔底:名稱由來為當地在開發之初,遍地所見皆為茄苳樹林,許多耆老回憶當初種植時,不管是他們的祖先或是他們本身都常在整地翻土時,受礙於茄苳木深藏於地面下的根,面對這種抓土既深又緊的老根,通常得費上眾人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挖除,這樣的記憶至今仍非常深刻。

 

2. 豬母寮仔:民國40年代有楊火生、楊火土兄弟在當地眷養豬隻,極具規模而得名。

 

3. 姓邱仔底:當地以邱姓人家為大宗,約佔當地的二分之一。

 

4. 姓鄭仔底:當地有24個不同姓氏的家族居住,其中鄭姓家族佔77戶中的22戶為最,且湖東村長歷來有多位出自「姓鄭仔」。

 

5. 瓦厝底:早期有潘姓人家在當地蓋「大瓦厝」,故名。

 

6. 溪底仔:距溪床較近,地勢較低故稱。

 

7. 大坵園:此處為旱地,日治時期以種苧麻聞名。

 

8. 過港仔:當地又稱為「姓田仔彼」,所居住者全為田姓人家;由於剛好位於五十溪邊,出入經由一座小橋,因此稱為「過港仔」。

 

9. 蜊仔埤:當地以黃氏為最大家族,佔21戶中之12戶;蜊仔埤名稱的由來有的稱其埤狀似「蜊仔」而得名,有的稱說埤中盛產「蜊仔」而有名。不過據當地耆老口述,其實早期蜊仔埤最有名者和「蜊仔」無關,而是利用天然埤水所種出的「茭白筍」─又白又甜,後來當地改為「福園」,成為著名的火葬場後,便少人種植。

 

10. 柑宅仔:柑宅仔的住民除了2戶為他姓外,其餘24戶皆為湖北村「菁仔腳陳氏」三房的後代子孫。由於陳氏在當地以桶柑種植起家,因而有此名流傳。

 

11. 乾溪仔:地處五十溪的地下伏流段,河床常年乾旱無水故名。

(二)逸仙村

逸仙村轄下共分15鄰,現有居民281戶,其聚落地名依次介紹如下──

 

1.溪底仔:當地人指溪底仔是因「地勢較低,容易淹水」而得名。

 

2.崁腳:也稱「姓游仔底」;與溪底仔相同,崁腳也是位於地勢較低處。

 

3.鼻仔頭:「鼻仔頭」之稱的由來為當地有一突出之山頭,猶似鼻頭而得名,現在當地已開發成一個「鼻仔頭水圳公園」,供大眾親水遊玩。

 

4.新厝仔:此稱乃相對於較早有人居住的「公厝仔」,新厝仔的開發較晚,故名。

 

5.田寮仔:當地的農田分布密集,早期蓋有許多放置農具雜物的「寮仔」,故名。

 

6.下竹圍仔:名稱由來不詳。

 

7.公厝仔:又稱八十佃;其名稱之由來與大湖地區的開發有密切相關。在清嘉慶年間,漳州人江日高(當地人俗稱「江結首」或「江仔頭」)率眾佃開發大湖底,之後將所開發之地分成約八十份,因而俗稱「八十佃」(註1),其中一份土地原本歸給開發結首江日高,但江氏決定捐為公有的土地公廟地,所以有「公厝仔」之稱。

 

8.坔仔底:又稱為「姓呂仔底」;此為大湖底有名的「呂氏家族」的居住地,由於其地在開墾時最早為土質濕軟之地,因而有「坔仔底」之稱。

 

9.竹圍底:當地早年有林姓望族興建房舍和大竹圍,因此稱「竹圍底」。

左圖圖三:清嘉慶年間,漳州人江日高率眾佃開發大湖底,之後將所開發之地分成約八十份,因而俗稱「八十佃」。其中原本歸江日高的地份捐作土地公廟地,圖為看守水頭的八十佃福德廟。 / 右圖圖四:呂氏祖厝的座落地可說與「水」密切相關──其屋埕外有「三沿水」(水池、水溝和圳溝)的圍繞,使得早期呂氏家族在用水上特別的無虞。
左圖圖三:清嘉慶年間,漳州人江日高率眾佃開發大湖底,之後將所開發之地分成約八十份,因而俗稱「八十佃」。其中原本歸江日高的地份捐作土地公廟地,圖為看守水頭的八十佃福德廟。 / 右圖圖四:呂氏祖厝的座落地可說與「水」密切相關──其屋埕外有「三沿水」(水池、水溝和圳溝)的圍繞,使得早期呂氏家族在用水上特別的無虞。

(三)湖北村

圖五:大湖底陳氏,當地人稱為「菁仔腳姓陳的」,其世居地則稱為「姓陳仔底」,以員山鄉湖北村大湖路32號公厝為最早的立足地。
圖五:大湖底陳氏,當地人稱為「菁仔腳姓陳的」,其世居地則稱為「姓陳仔底」,以員山鄉湖北村大湖路32號公厝為最早的立足地。

湖北村轄下共分13鄰,現有居民333戶,其聚落地名依次介紹如下──

 

1.油車:也稱為「姓游仔底」(其中游姓人家佔21戶中的13戶);據當地耆老口述,雖然他們未曾目睹,但其居住地在開發後曾長期經營榨油事業,因此才會有「油車」之稱,現僅存一個曾用於榨油的石礅為憑證。

 

2.毛蟹吐泡:所謂「毛蟹吐泡」指的是位於湖北村活動中心斜對面的一處湧泉,由於湧泉水自地面下源源不斷的向上冒出,猶如毛蟹吐泡泡般而有如此傳神的稱呼。據當地耆老口述,「毛蟹吐泡」的水質既清又佳,早年周圍尚未被圍起種菜時,當地人喜好去取水來飲用,當時湧泉的出水面積約為現在的二倍大,現在水量小多了。

 

3.崁頭:「崁頭」稱呼的由來為此處地勢剛好開始微微升高,故稱。

 

4.菁仔腳(宅):也稱「姓陳仔底」;此處為陳氏家族的舊宅,早年因遍植檳榔樹,形成一獨立大宗族而有「菁仔腳姓陳仔底」或「菁仔宅」之稱。

 

5. 船仔頭:「船仔頭」位於現在大湖明光寺旁, 20世紀公路興起之前,此處為大湖底船隻貨運進出的樞紐。

 

6. 浮梘腳:「浮梘即架在空中的木製水路,設於圳路交叉點或溪壑」,浮梘腳即位於浮梘旁的聚落點,但現今浮梘早已不復存。

 

7. 瓦窯仔:與一鄰的「油車」相同,「瓦窯仔」的由來起因於當地在早期曾有瓦窯燒製瓦片,故留下此一地號。

 

8. 舊城:現在的大湖風景區一帶,為大湖地區開發之初人口居住密集處。

 

9. 塚仔埔:在員山大湖國小對面,從前為一大片墓地,現為農地和空曠地。

左圖圖六:大湖底陳氏,當地人稱為「菁仔腳姓陳的」,其世居地則稱為「姓陳仔底」,以員山鄉湖北村大湖路32號公厝為最早的立足地。 / 右圖圖七:若從「菁仔腳陳氏」近200年的開墾歷史來看,以「果樹傳家」一語來形容最為貼切。目前陳氏宗親會會長陳長庚所栽種製作的金棗食品,外銷日本,口碑優良。
左圖圖六:大湖底陳氏,當地人稱為「菁仔腳姓陳的」,其世居地則稱為「姓陳仔底」,以員山鄉湖北村大湖路32號公厝為最早的立足地。 / 右圖圖七:若從「菁仔腳陳氏」近200年的開墾歷史來看,以「果樹傳家」一語來形容最為貼切。目前陳氏宗親會會長陳長庚所栽種製作的金棗食品,外銷日本,口碑優良。

(四)湖西村

湖西村轄下共分29鄰,現有居民465戶,其聚落地名依次介紹如下──

 

1. 姓李仔底:當地李姓人家佔22戶之19戶強,故名。

 

2. 姓藍仔底:當地藍姓人家佔30戶之18戶,故名。

 

3. 隘丁城(隘界):其中第6鄰又別稱「姓簡仔底」;「隘丁城」名稱的由來為湖西村地理環境靠山,早期為防番害而設置隘寮(即所謂的銃櫃仔)有隘勇守衛,現在隘寮早已拆除,僅留「隘丁城」地名;在日治時期官方的土地清丈文件中已明顯有「隘界庄」字樣。

 

4. 土地公後仔:此聚落點以位於當地土地公廟後方而有此稱。

 

5. 福安城:當地最早期的住民為從湖東村蜊仔埤所遷居的黃姓家族,由於移居至一新地,為祈求安居樂業和防番害,故遍種竹圍,形成一個竹圍城,並將所住地方取名「福安城」,並於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十五尾牙時,舉行全聚落性的祈福殺豬祭典。這樣的習俗約至民國70年代,人口漸漸外移後才轉變為私人的祭拜。

 

6. 大樹公腳:又稱「姓張仔底」,當地因有一棵百年以上的朴樹,故有大樹公腳的聚落名,但老樹因颱風受損再加上道路拓寬而被移除,今已不復見。

 

7. 姓游仔底:當地游姓住戶佔13戶之7戶,故名。

 

8. 二湖:「二湖」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有的稱相對於金大安埤的「大湖」,當地很早以前可能有一個較小的湖,後來消失了;一者說「二湖」當地山勢綿延,在群山環抱下望去確實猶若「湖」狀,實則非有水的湖。

 

9. 崩山湖:崩山湖名稱的由來說法眾多,當地耆老推測早年應有過大規模的「崩山」後,形成一處低漥之處,而福佬人慣稱低漥之地為「凹隩仔」,俗音為「jiap(4)o(3)」,因此誤為發音相似的「湖」;也有一說可能崩山後曾有一湖存在,只是後來逐漸消失了。

 

10. 十三姓仔:據當地耆老口述,在當地開發之初,此處有非常多不同姓氏的家族前來定居,算一算共有「十三姓人」,故俗稱此地為「十三姓仔」。現在當地的住戶依居住比例多寡為陳、林、游、田、蕭、黃6姓,不復當年眾多姓氏的盛況。

 

11. 湖底:名稱起源與「崩山湖」相近,即此「湖」究竟是一隩地的誤音,或是真的曾有一湖存在過無法證實,不過有一說「湖底」的地理位置已近雙連埤山腳下也算是「大湖底」的盡頭,故稱「湖底」。

 

12. 圳頭:位處「隘界圳」的圳頭位置,故名。

 

13. 九芎林仔:又稱姓黃仔底,為黃姓人家的世居地,因早年遍生九芎樹而得名。

 

14. 雙連埤:「雙連埤」現為國內重要的溼地保育地,區域內以兩個相連之埤聞名故稱「雙連埤」。

圖八:在大湖底聚落裡,許多這樣的「土角厝」,是先民沿溪行,入山林,墾荒闢地的見證。
圖八:在大湖底聚落裡,許多這樣的「土角厝」,是先民沿溪行,入山林,墾荒闢地的見證。

備註

註1 若參照湖北村「菁仔腳陳氏家族」所保存的一份八十佃的「分佃田園形勢圖」和眾佃契約書中內容,當初簽字立約的佃戶有68位,田園約鬮分為76份。所以「八十」這個數字的來源有可能為取一整數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