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1期-「未來海鮮」─深海食堂微展

羅育如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約聘規劃師

深海食堂海報
深海食堂海報

 

「咦?有賣吃的喔?蝦米?!展垃圾,垃圾唔蝦米厚款(好看)?!」

 

2019年暑假期間,許多民眾來蘭陽博物館參觀時,都大吃一驚?!怎麼會有一座日式食堂就開在寬敞明亮的大廳內呢?近看一瞧,竟然都是吃不得的垃圾,看起來既不可口也不美味。

 

原來這是國立故宮博物院與蘭陽博物館共同策畫,邀請RE-THINK 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打造的《深海食堂》居酒屋,暑假快閃營業,食堂中的每一項食材都來自於台灣的大海,淨灘時細心採集,呈現台灣海岸的真實樣貌。這些塑膠垃圾,透過雨水、河流與強風,以各種媒介或管道流入大海,不只汙染了海洋,甚至成為海洋生物的口中物,造成誤食、誤入歧途的陷阱,即使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可能也無法倖免,因為塑膠永不滅,經過風吹日曬海水鹽分的侵蝕,只會破裂,變成肉眼眼不易察覺發現的微塑膠,這些小於1公分的塑膠微粒於是更容易進入到生物體內。

左圖:遊客到深海食堂一探究竟   / 右圖:由海底廢棄物組成的壽司模型
左圖:遊客到深海食堂一探究竟 / 右圖:由海底廢棄物組成的壽司模型

 

長年投身淨灘及海洋垃圾汙染議題的團體RE-THINK 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提到,台灣海岸的垃圾大多都是跟我們飲食有關,一次性的免洗餐具或食物包裝、瓶罐、塑膠袋等等。根據2018台灣ICC淨灘的海洋廢棄物統計,淨灘數量排行前三名就是寶特瓶、瓶蓋、吸管,這正好反映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因為外食族群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便利,隨用即丟的習慣造成垃圾量只增不減,雖然我們有完整的資源回收系統,但是超量的垃圾,在無法百分之百妥善被處理或安置時,落入自然環境中的垃圾最終下場就是進到海裡。以寶特瓶為例,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臺灣每年會回收10萬公噸廢寶特瓶容器、將近45億支寶特瓶,回收率高達95%,但是那些沒有回收到的5%,換算約2.3億支的寶特瓶去哪裡了呢?!答案不辯自明。而寶特瓶只是眾多海廢垃圾種類中的其中一項,台灣也只是全世界199個國家中的其中一個,如果我們持續製造垃圾,而不從源頭減量,減少垃圾的產生。那麼依照現況繼續下去,每年800萬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推估至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將會比魚還要多。

2018年台灣ICC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排行榜。
2018年台灣ICC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排行榜。

 

生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2050年並不算遠,我們的孩子或許也有了下一代,那麼,現在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不需要成為環保人士,只要從現在開始一點一滴小小的改變,外食時以內用取代外帶、自備餐具代替免洗餐具、選購食材以裸裝取代包裝,你的小小行動或許就能影響更多身邊的人,為了在未來能夠享用美味海鮮,讓我們一同愛地球、做環保吧!

影片

愛地球,一起「饗」應環保,來趟未來海鮮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