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6期-團隊精神的體現─蘭陽洋構築創意展介紹

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

汗得高一學生不論晴雨,協力在開幕日前趕工完成。
汗得高一學生不論晴雨,協力在開幕日前趕工完成。

 

「蘭陽洋構築創意展」是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與蘭陽博物館共同舉辦的活動。2020年3月11至14日,是我們到蘭陽博物館施作的日子。在這裡,高二的同學將完成自己設計、備料、施作與成就的作品,高一的同學也參與協助,大家為了這個活動,一起高興地忙碌著。

 

活動總共區分四個工地場域,由四組工務隊協力完成,在開幕日來臨前夕學生們皆卯足全力,要將最好的作品呈現出來。

第一工務隊─「浪。洋」

第一工務隊由四位女孩及三位男孩組成,由於選擇了面向蘭陽博物館、鄰近湖面的草坪作為基地,萌發「入港」的意象,於是將作品設計成「船」的形狀,並取名為「浪。洋」。

 

「浪。洋」採用傳統樑柱系統,以穩固的榫接工法完成,為了更貼切作品的理念,學生們突發奇想,將水藍布條釘在草地上,隨風搖曳,傳達出海浪的意象。

 

進場第一天,上午的時間都忙著卸料和分類,好不容易才能開始最重要的第一步──打地基,由於大夥都是第一次從地基開始做起,耗費了一天半,總算將地基完成。

 

第三天發生了點小狀況:由於計算上的誤差,用來支撐「船身」的立柱有了長短的差異,斜撐與樑之間的縫隙太大,使得斜撐毫無作用,也不夠美觀,於是工頭建議學生調整設計──降低所有柱子的高度,這段小插曲,讓組員們都緊張起來,憂心無法如期完成。幸好,倚靠團隊間的良好默契,即使只剩半天的施作時間,仍舊成功將船搭建在草地上,風風光光地「入港」。

 
開幕當天吸引許多人「登船」,踩踏在堅實的「船身」上,迎風遠眺,再與蘭陽博物館來張大合照,難怪學生們戲稱他們的作品是「網美聖地」!

左圖:第一工務隊作品:浪。洋 / 右圖:第一工務隊的學生們與作品「浪。洋」合影
左圖:第一工務隊作品:浪。洋 / 右圖:第一工務隊的學生們與作品「浪。洋」合影

第二工務隊─「我為你撐傘」

第二工務隊的作品──「我為你撐傘」,如此詩意的名字,靈感就來自於氣候多雨的宜蘭。

 

在這次的構築設計中,第二工務隊擷取蘭陽博物館的「單面山地形」設計作為參考──蘭陽博物館以東北角常見一面傾斜、一面陡峻的地形,來展現不對稱的美感。

 

他們運用類2*4的工法,製作相同尺寸的木料,讓加工與組裝更方便,提升組件的相容性。這樣的工程理念來自於IKEA,在加工和設計階段雖然較不容易,組裝時則會比一般大木工法簡單。

 

由於基地位置是在驛站旁的一片小石礫中,進場第一天,第二工務隊分為兩組,一組在地樑搭接處剷小石頭,放上磚塊,準備放樣地基,另一組則進行樑柱的組裝。

 

第二天,看了圖面的工頭告訴學生,2*4工法最重要的便是用夾的方式,達到省料且組裝方便的目的,然而他們還是有許多缺失必須修補……,發現問題的學生們,頓時感到心情低落,又因組長腸胃炎發燒提早退出,更是挫敗了所有人的士氣。

 

出乎意料地,在開幕前一天,所有組員似乎已調整好情緒,瞬間變得鬥志高昂,作品的四面牆都分別有了天樑、地樑及橫桿,整體牆面進度居然在這天達成了3/4!不同於前一日臉上的陰霾,組員們總算露出笑容。

 

雖然最後呈現出來的並非完整的作品,在歷經評圖後的進度落後、不熟悉工法所造成的缺失、組長發燒……種種困難後,大家仍盡力將牆面完成,這便是過程中最難能可貴的團結凝聚之力吧!

左圖:第二工務隊作品:「我為你撐傘」。 / 右圖:第二工務隊的學生們協力將作品完成。
左圖:第二工務隊作品:「我為你撐傘」。 / 右圖:第二工務隊的學生們協力將作品完成。

第三工務隊─「長亭。短停」

還記得2015年在宜蘭展開的台灣設計展,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設計的茶屋「美檜亭」嗎?第三工務隊的學生們以此為靈感,在「美檜亭」旁設計了一座賞鳥小亭,取名為「長亭。短停」,結合傳統樑柱系統與部分2*4工法,營造人與自然的對話,創造愜意的賞鳥空間。


進場頭兩天,由於學生們是第一次嘗試打地基,初起步就困難重重,加上第三工務隊的基地位置有些傾斜,導致在抓水平上耗費不少時間,第三天才開始進行構件的試組,同時發現了許多問題:橫桿高度不一致、接合處有縫隙、屋椽沒有裝上,甚至因為沒有支撐橫向的斜撐,導致整個結構並不穩固。

 

開幕當日,在組長的分配下,組員們迅速填補並修復所有的問題,趕在導覽的前一刻成功組裝涼亭、將屋頂的波浪板釘上,矗立在「美檜亭」旁邊,學生們也感到與有榮焉!

左圖:第三工務隊作品:「長亭。短停」。 / 右圖:第三工務隊的學生們協力將作品完成。
左圖:第三工務隊作品:「長亭。短停」。 / 右圖:第三工務隊的學生們協力將作品完成。

第四工務隊─「傳藝小屋」

2019年11月7日至17日,汗得學社與宜蘭傳藝中心共同舉辦「木構造Maker」秋季營隊,結合德國傳統家屋榫接工法,完成一棟大木結構──「傳藝小屋」。

 

2020年蘭陽洋構築創意展,我們決定讓傳藝小屋在蘭陽博物館重生,以縮小1/2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希望藉此推動能源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公民教育。

 

不同於其他三個工地場域,傳藝小屋的工作者都是大人。施做第一天,由於圖面出現問題,在放樣時並不順利,經過傳藝小屋隊的「工頭」思齊徹夜修改,以及汗得的「工頭」不時從旁指導與協助,短短一天,就搶先同學們的進度,立起第一面牆,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開幕式當天,高一的學生一同參與了協力的過程,眾人合力組建,雖然沒來得及蓋起屋頂,然而十四位素昧平生的大人在過程中逐漸磨合出團隊的力量,每個人心中或許有感:這就是協力造屋最有趣的部分吧!

左圖:第四工務隊作品:「傳藝小屋」。 / 右圖:第四工務隊的大人們協同高一學生一起組建作品。
左圖:第四工務隊作品:「傳藝小屋」。 / 右圖:第四工務隊的大人們協同高一學生一起組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