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6期-沉穩的海上戰士─王錦炎

陳財發  /  李阿梅  /  黃麗惠

退休後專注於木藝的王錦炎。
退休後專注於木藝的王錦炎。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童稚時光

王錦炎,一九五O年一月廿七日出生於南方澳,父母共生有十個孩子,錦炎排倒數第三,和父親相差四十多歲。小時候都是在南方澳遊玩:「草橄仔籽」、「枝仔冰棍仔」、「尪仔標」(圓型紙牌,臺灣早期的童玩),也曾去釣魚、抓「蟳仔」。

 

錦炎九歲開始學游泳,隔壁鄰居有位大哥會帶他們幾個小蘿蔔頭們去內埤的「海沙埔」游泳,當時太陽熾烈,「海沙埔」非常的熱燙,大哥要大家趴臥在「海沙埔」上學習游泳的姿勢,覺得姿勢可以了,大哥就把錦炎挾在腋下竄入海裡。大哥長得較高大,在海裡站直後放開他,但因為錦炎還小,搆不到底,心中煞時感覺這可是攸關生命的關鍵,此時大哥用手扶起他的下巴,要他照著剛才在「海沙埔」學習的姿勢在水裡游動,為了生存,錦炎拚命用雙手划動游水,就這樣一天的時間裡,便學會了游泳。

 

進入國民學校讀書後,錦炎剛開始成績還不錯,皆有在十名內,後來名次愈唸愈多,全班有五十幾名學生,以三十九名畢業。當時導師是來自福建仙遊的吳繼鎖,吳老師一直鼓勵錦炎考羅東初中,還要幫他出報名費,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去應試,小學畢業第三天,錦炎就到一位外省人楊先生開的米店工作,用「孔明車」幫米店送米。

 

在米店工作不是領紙鈔薪水的,是以一個月換一百斤米,當時的米價一斤約是二塊四毛。工作約一年後,錦炎十五歲,取得身份證後開啟了他的討海生涯。

漁船記憶

十五歲那年的冬天錦炎開始討海。第一次出海是跟隔壁鄰居澎湖人的漁船在釣「烟仔」(鰹魚),記得是艘三十匹馬力的「下港型」漁船,雖然是「現流仔」作業,但還是暈船的嚴重,漁船已經要出港,穿上「雨衫」了,在岸上吐的七暈八素,雖然不舒服,心裡覺得孩子要孝順父母,必須幫忙賺錢維持家計,也就忍耐過來。

 

錦炎沒能免俗的從「煮食囡仔」做起,用的燃料是煤炭,在鄰居漁船工作了六個月,隔年夏天換到姑表兄的漁船工作,比先前噸位來得更小,六匹馬力,四季海作業,漁場大多在南方澳沿海的「烏石仔」、「南澳鼻」,漁獲有「青飛」(鯖魚)、「馬加魚」、旗魚,工作相當的忙碌,冬天漁汛期時,一個月「討五十八流」(出入港五十八回),早上「討一流」,晚上還要「討暝流」,因此能夠休息的時間少之又少,直到夏天漁汛減弱才「討小海仔」,此時才沒有再一天出入港兩次。

 

錦炎第三艘在堂兄弟新訂製的「南進」漁船,野馬牌引擎三十匹馬力,有鏢頭,延繩釣作業(手釣「倒緄」),此時開始「落棑仔」(釣艚仔)釣「青飛」,為販售用,另「放緄」的餌也是用釣到的「青飛」來做,漁船上約有七、八艘的竹筏,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主要學習「放緄」。後來到了一艘澎湖人的漁船,船型介於「下港船仔」與「鏢頭船仔」的中間,是「釣分的」,這時開始「拚無人島」(釣魚臺),錦炎「落棑仔」同時兼煮飯給二十幾個人吃,約工作了一個「拚無人島」期的時間後到另一位姑表兄的漁船,漁法起初是「釣艚仔」(一支釣),接著開始「摃珊瑚」(捕撈珊瑚),錦炎的工作態度很好,相當勤奮,姑表兄也願意教,因而放手讓他開船。

 

後來姐夫買了艘小漁船「新寶福」,三十匹馬力,錦炎便回來和姐夫一起討海,任船長一職,他自認討海精神非常好,掌船沒多久就去澎湖「掠小卷仔」,是錦炎第一次到澎湖的北淺漁場作業,漁獲約一千四、五百斤左右,澎湖回來沒幾天,他就去當兵了,工作僅幾個月倒是經驗滿滿。

左圖:漁船船員內頁。 / 右圖:漁船船員手冊。
左圖:漁船船員內頁。 / 右圖:漁船船員手冊。

富裕6號

退伍後,錦炎依舊在他人船上工作,廿七歲時,買了「摃珊瑚」漁船,那時相當節儉,利用「招會仔」、招股東(陸上的,沒有同船作業)的方式籌措資金,當時若向漁會借錢很麻煩,要有很多保,所以沒辦法在漁會借錢。

 

漁船名「滿漁倉」,五十匹馬力,原是澎湖人在「摃珊瑚」的船,來到南方澳想要汰舊換新,變賣給錦炎。「滿漁倉」作業一年多,錦炎覺得與船隻的個性不合:漁船太小,馬力不足,與自己的方式格格不入,於是把漁船賣掉,在增幅造船廠訂製一艘新的木造漁船,十九點七五噸,命名為「金隆福」,還是請教「看日仔先生」後,再請教神明後做的決定,自己有一半的股份,另一半是找股東一起,總共花費為二佰零七萬元。

 

「金隆福」歷經的作業漁法多種,有「摃珊瑚」、「掠緄」、「放籠仔」(誘導性陷阱籠具類)、「卡越仔」(拖網),「摃珊瑚」的成績還不錯,大約二年回本,一段時間後出現斷市現象,於是改為「掠緄」,漁場在奄美島南、宮古島北等,出港作業約三、四天。

 

「掠緄」一陣子,看到「放籠仔」的漁獲成績還不錯,便轉換漁法,在彭佳嶼、「無人島跤」掠赤鯮,作業有十年之久,錦炎跟著表姨兄的漁船到新竹「卡越仔」,此時拖網時機大好,錦炎將漁船整備好為「卡越仔」設備,施作後發現「卡越仔」漁法和自己的個性不合,因為拖網作業是慢慢來的,錦炎的個性比較積極,所以不習慣慢動作的方式,後來就把「金隆福」漁船賣掉,算一算這艘漁船陪了他已有十二年的討海日子。

 

賣掉「金隆福」後錦炎並沒有馬上再買漁船,約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擔任新竹南寮做海上貿易(走私)漁船上的輪機長,老闆待人相當好,在這裡他也如魚得水,只是政府戒嚴後,海上貿易難以持續,錦炎才又回到南方澳,此時珊瑚的價格再起,錦炎便買了一艘拖網的中古漁船,買後再改為「摃珊瑚」作業,花了一佰多萬,作業二年多,覺得賺的錢都花在維修保養上,把船賣掉在增幅造船廠訂製一艘新的「塑膠船仔」(玻璃纖維船體的漁船)「富裕6號」,七十三噸,股東三人,總花費近一仟一佰萬,此時錦炎四十八歲。

 

「富裕6號」是母親娘家冬山附近的「大伯爺公」廟公命名的,漁船上有八位大陸漁工,一位臺灣人,一位澎湖人擔任「大俥」(輪機長)。漁場在彭佳嶼、釣魚臺、日本與那國島、西表島、石垣島、宮古島、那霸、奄美大島……等,那時日本對於作業經濟領域沒有那麼嚴格,颱風來襲時還會躲到東京灣。

左圖:錦炎只用一臺電動磨木機及砂紙,創作許多的木工藝作品。 / 右圖:錦炎的木藝作品。
左圖:錦炎只用一臺電動磨木機及砂紙,創作許多的木工藝作品。 / 右圖:錦炎的木藝作品。

指揮若定

錦炎六十歲退休,回顧海上印記,曾經遭遇兩次颱風,而且都是在「金隆福」漁船作業時。

 

一次在「摃珊瑚」,從南方澳漁港起算,大約航程要六、七天時間才會到達日本的父、母島,那時有和表兄學習收聽日本氣象,得知颱風剛要過呂宋島,算一算時間上相當充足。孰知原本離開的颱風又轉頭往東,一下子漁船進退兩難,最後錦炎決定往原本的方向開去,同時將船上所有的器具都收到船艙裡面,把艙口密封,因為應對得當,雖然難免遭遇颱風襲擊,還是有驚無險的度過。

 

「金隆福」在「掠籠仔」時第二次遭遇颱風,雖然錦炎知道颱風要從菲律賓過來,但當時想要多賺點錢,傍晚時分「籠仔」裡的漁獲滿滿,幾艘比較老經驗的漁船,當天作業完後就都趕快駛離,錦炎打算隔天早上把「籠仔」收好再走。當漁船回航時豈知漁船的齒輪突然故障,幸好當時錦炎夠沉穩,慢慢的「開小俥」,打算往八斗子漁港泊靠,但開了三十六個小時後,在彭佳嶼山腳下遭遇颱風,風大到漁船都要承受不住,有翻覆危機,同船的五、六位船員驚慌失措,錦炎指揮若定,約過了一天多的時間,漁船才脫離暴風圈,第二天終於回到南方澳,錦炎太太為此擔憂了好幾天,因為當時漁船的通訊設備不足,一出海就沒消沒息,可見當時討海作業的艱辛。

採訪團隊與錦炎合影。
採訪團隊與錦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