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3期-「歡樂宜蘭年」─漢俗地方化的文化經驗

楊金源  /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歡樂宜蘭年緣起

1989年台灣本土民間文化因政治力的干預,被貶抑到邊緣卑微的位置,形成了本土文化認同上的危機,在這特定時空下的宜蘭,時任縣長游錫堃選擇復振鄉土民俗文化,藉以導入重建自主的地方史觀及地方意識。其中最蘊含漢族團圓、喜悅、節氣、吉祥象徵及家族價值的春節年俗,作為地方的宜蘭及早以政治介入宣稱「歡樂宜蘭年」,優先取得了台灣漢俗社會的「新」新年詮釋權,藉由家庭年俗的公共化及漢族群節俗的再語境化、城市化,有機的選取了傳統節日庶俗元素,揉合了原鄉與新故鄉的認同情感與身分調理,作用為文化再生產過程。

 

該計畫緣起於游錫堃1993年遊歷訪問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一帶時,體察到華人城市年節濃烈的年俗氣氛,感嘆台灣年俗稀釋之餘,責成時任宜蘭縣文化中心主任林德福,偕同創意小組在「既要重現舊時的歡樂,也得注意當代的新需求,在無範例可尋的當時」,實現「把年味找回來」的民俗重建目標,為宜蘭地方創建春節新傳統,奠基了後續宜蘭「文化立縣」的發展策略基調。

送神筅黗

「歡樂宜蘭年」再現年俗的期間,通常起於農曆1223日或24日「送神筅黗」,主責寺廟儀式的民政部門每年尋求年代久遠且具地方代表性的大型廟宇,洽商廟宇管理委員會共同辦理送神儀式,例如2005年的礁溪協天廟,始建於1804年,以關公神威之形象應合墾民尋求鎮煞靖安之殷切,信眾口稱關帝爺廟,為宜蘭地區關聖系譜最早、影響力最大之帝君廟;2007年的利澤簡永安宮,是少見背海面山的媽祖廟,知名的「走尪」民俗廟會,為每年元宵八大庄信仰圈,抬神轎過金火競走的年俗盛事;2016年的宜蘭市五穀廟,前身是「先農壇」系屬神農大帝廟,1812年(嘉慶17年),大清設廳收治後,通判翟淦依清代體制奉建噶瑪蘭城南門外,坐北向南,以利農事。

 

「送神-筅黗」儀式,慣例由縣長任正獻官,議長、所在鄉鎮長、廟宇主任委員任分獻官,鳴鐘、擂鼓迎神後行上香禮、行敬獻禮、恭讀疏文、再行三鞠躬禮,完成送神等古禮科儀,繼而請出神尊,由正、分獻官行整冠、整聖容禮,再行提爐、行清香腳禮、篩香灰禮後神尊復位,最終行神殿筅黗禮、安神後,完成儀式,象徵送舊迎新,祈願神明賜福。

 

與時俱進的俗法

 

「送神筅黗」祭儀敬天禮神的民俗質素,在逐年展衍的新傳統變遷中,慢慢導入了當代友善環境的綠美化環境及環保意識,例如1997年,延伸清理舊物的概念,辦理「跳蚤市場」,鼓勵資源流轉為交換與分享。2000年,鋪陳散播與「宜蘭綠色博蘭會」主題相關的花草迎春,倡導以綠色植物與悅目花草裝扮家園,2011年,結合「國家清潔週」,發動志工掃街、學校回收寶特瓶,發展為各年度、各鄉鎮或民間團體的漂流木年樹藝術創作、太平洋淨攤、節能減碳、食品安全等進步環境意識。

 

「歡樂宜蘭年」年俗復振之餘,以「送神-筅黗」祭儀廟宇之選定,達到形勢上的區位平衡、輻射性的社區動員、民俗政治與草根政治場域互動連結,從個別的地方意義梳理、集體記憶下的鄉愁撫慰,「歡樂宜蘭年」的策展及其「送神-筅黗」祭儀等民俗激素的共伴效應,是可供深觀的。

漢俗元素的展演

除了先期的送神筅黗、年飾裝置及點燈啟用,等醞釀氛圍以召喚歲節鄉愁外,動態鮮活的年俗表演元素豐富飽滿於藝陣遶境,嘉年華式的民俗陣頭踩街,由政治頭人領率民俗、社區、社團陣頭,遊徜於「歡樂宜蘭年」主會場所在的鄉鎮鬧街,以精短敏捷的套路、高潮的表演橋段、討喜逗趣的戲碼,競相展藝比拼人氣,達到渲染喜慶因子,提供媒體張力畫面攻佔宣傳有力位置的效果。

 

踩街陣頭長龍如蜈蚣鼓、武術、跳鼓陣、布馬陣、說唱藝術、雜技雜耍、生肖吉祥人偶、踩高蹺、扯鈴、本地歌仔、腰鼓、年獸、跳加官等現代樂團、舞團、劇團等團隊,伴以大鑼大鼓、舞龍舞獅,以動態民俗劇場走動表演方式是「歡樂宜蘭年」煥發地方期待年節熱情的加速器。

 
「歡樂宜蘭年」歡喜能量,一路鋪陳累積到除夕守歲晚會大廣場,歷年守歲晚會主場多裝置於開闊公共空間,如宜蘭運動公園、羅東運動公園、宜蘭中山公園、羅東中山公園、傳統藝術中心、員山公園、火車站廣場街廓等地,將原本疏離的公共性空間置入豐富的喜氣年俗元素,在「歡樂宜蘭年」嘉年華式一系列社會氣氛的加溫鼓舞,同時複合個體對「年」愉悅意象的想望。


守歲晚會在主廣場揭開序幕,在忽而燈暗的屏息中,急擂戰鼓昂揚,召喚著遊子、鄉民相攜潛湧的鄉愁,圍攏著直徑數公尺的銅亮仿古大爐,起爐典儀燃起熊熊火舞伴著歡騰呼聲,從四面八方竄出警示著「年」到了,追年獸、抓年獸、炸年獸刻不容緩,,繁花錦簇般朵朵煙火不及掩耳的偶近忽遠、高低層疊,終於引爆了集體真情指數。

節慶效應

為富宜蘭特質意象的「歡樂宜蘭年」品牌化了宜蘭「新」新年傳統,經由彙總春節年俗中送神、圍爐、祈福、點燈、競戲、舞龍、舞獅、春聯、煙火鞭炮、炸年獸……等等吉祥風俗,結構化為「宜蘭年」的歡樂體驗,鼓勵店招街廓布置街景「滿溢年味」,表現了歡樂宜蘭年之企劃核心動機,在以年俗公共化之場景倡導振興漢族年俗,以融合民俗﹑家﹑社區﹑宜蘭等元素,造就傳統圍爐從「家俗」轉換為公共場域化的「城市民俗」,賦予溫暖撫慰人心的節慶人文愉悅元素,蛻變為當代城市新民俗美學的形式與動力。

 

「歡樂宜蘭年」成為新型態春節例俗,另一個有趣的文化擴散現象,在縣政府引用民俗資本作為凸顯地方面孔的影響下,衍展激發了年俗新節慶,交融為縣級「歡樂宜蘭年」系列活動的分支。例如:號稱吳沙首墾「開蘭第一城」的頭城,以漢人蘭陽開發史之歷史機遇,於1996年創辦了「古城迎春」節慶活動,以除夕夜遶街鬧熱、民俗表演的型式,匯演祥龍獻瑞、舞獅、布馬陣、 大神尪、童玩大陀螺、磨粿與品嚐、農漁產品展示、發放紀念紅包 、施放天燈等,重現傳統民俗文化。

 

舊名「湯仔城」以溫泉聞名的礁溪,1996年也創辦了「湯圍風情」,分街頭裝置及踩街兩階段,結合彩旗陣、北管、獅丑、土風舞等散播年節氣氛,其後中斷。至2003年,再由宜蘭縣政府舉辦第一屆「礁溪溫泉節」迄今,活動於春節前冬來之間以民俗表演、時尚歌舞、充親子體驗等,行銷溫泉觀光重塑泡湯文化。

 

較晚進的,有五結元宵的「走尪」,以供奉媽祖的利澤簡永安宮為中心的「走尪」祭俗,為信仰圈內的利澤簡八大庄每逢春節即開始以抬神轎繞境,並於元宵節在廟前過金火除瘟疫、災厄,象徵祈福。2003年,五結鄉公所擇定為地方代表性民俗節慶,冠名為「五結走尪」,在傳統抬神轎遶境過金火祭俗外,增設扛神轎競速的「現代走尪」民俗競技、平安遶境、文創展、鑽神轎、民俗陣頭表演、彩繪、「尪」揹「某」趣味競賽、提燈夜巡、燈謎晚會、傳統戲曲、民族舞蹈及老街文物館、地方產業館展示。2017年,信眾異議「現代走尪」頹傷傳統「走尪」無形文化資源,廟方遂決定回歸「走尪」傳統民俗。

 

「歡樂宜蘭年」對地方新生節慶效應不僅止於春節年俗,更全面互動為宜蘭縣政府及各鄉鎮施政典範轉移,擴大民間廟會、民俗節慶或產業文化為地方象徵符碼,例如:推介海產文化的頭城鱻節、無龍頭龍舟且無裁判的礁溪端午二龍競渡、瓜果文化的壯圍哈蜜瓜節、攤商為主的普度靖安宜蘭市水燈會、慶元宵的員山燈節、大同鄉泰雅文化情、社區嘉年華的羅東藝穗節、冬山風箏節、蘇澳冷泉嘉年華會、泰雅飲食文化體驗的南澳鄉山之饗宴、育兒掛貫民俗的冬山八寶兒童守護節、七夕水上浮橋會的宜蘭情人節、蘇澳的南方澳黑鮪季、蘇澳的南方澳鯖魚節、養鴨文化的五結鄉鴨母節等……。

 

宜蘭地方社會,揉合了廣義漢俗和台灣新故鄉的文化情感與身分,在有機文化再生產過程中,創新庶俗元素,滋長為集體社會心理場域中新身分觀、新幸福觀、新故鄉觀的宜蘭「幸福新故鄉」正向社會激素,據此發凡為宜地方重建過程及「文化立縣」的治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