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2期-博物館視野「發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之初步研究」—基礎篇

吳國淳  /  國立歷史博物館

摘要

國立歷史博物館自九十年一月起參與「國家典藏數位化先導計畫」,經各界倍感本計畫之重要性,於九一年起上述先導計畫通過行政院院會成為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究時程初步訂為五年。本計畫同時強調文化遺產保存及典藏文物知識資源的普及與共享,於是規範與標準之創制、研發及應用成為計畫發展的核心,以利典藏數位化之產出能符合國際化,並提供國內不同典藏機構資源交換使用。為達前述目標,在數位化內容產出部份就必須研發典藏文物數位化之後設資料,以作為機構內外交換資料及連結相關資料庫之標準,並作為資訊儲存與檢索系統之基礎。基於上述計畫背景及主旨,史博館於本計畫執行初期即積極投入歷史文物藏品數位化之後設資料研發,以做為整體數位化資源管理及檢索之基礎架構;此外,研發博物館藏品後設資料有其最基本而重要的價值分析及建構文物研究之全面性知識結構,對於博物館藏品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此藏品知識結構同時可應用於藏品分類、管理、維護及使用之參考,實為博物館發展最基礎的核心工作。

 

本研究首先概述歷史博物館「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化計畫」內涵,其次說明研發博物館藏品數位化之後設資料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值此初步研發過程,必須同時處理許多相關議題及面臨無數全新的挑戰,而此初步研究的成果及紀錄,將提供未來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發展之基礎。因篇幅所限,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發展工作過程之實務內容浩繁,將另文詳述,本文僅先就理論基礎及原則進行闡述。

研究緣起

國立歷史博物館自九十年一月起參與行政院所規畫之「國家典藏數位化先導計畫」,經過各界倍感本計畫之重要性,於九一年起上述先導計畫通過成為國家型科技計畫,並規畫為五年期之計畫。本計畫主旨有二:

 

1)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

 

2)以國家數位典藏促進我國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本計畫同時強調文化遺產的保存及典藏文物之知識資源的普及與共享,於是規範與標準之創制、研發及應用成為計畫發展的核心,以利典藏數位化之產出能符合國際化,並提供國內不同典藏機構資源交換使用。在數位化內容產出部份為達前述目標,就必須研發典藏文物數位化之後設資料,以作為機構內外交換資料及連結相關資料庫之標準,並作為資訊儲存與檢索系統之基礎。

 

後設資料在典藏數位化計畫中扮演重要及核心的角色,數位藏品之知識元件及相關聯結(例如參考文獻、權威檔、控制詞彙、時空資料轉換工具、文物影像檔等等)都埋置於後設資料結構中,她是將隱藏的資訊轉換成為顯著資訊的關鍵機制,透過這個機制有序地控制、管理及使用數位資源,並支援不同典藏機構數位化資源達到互通與共享的可能性。

 

基於上述計畫背景及主旨,史博館於本計畫執行初期即積極投入歷史文物藏品數位化之後設資料研發,以做為整體數位化資源管理及檢索之基礎架構;此外,研發博物館藏品後設資料有其最基本而重要的價值分析及建構文物研究之全面性知識結構,對於博物館藏品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此藏品研究架構同時可應用於藏品分類、管理、維護及使用之參考,實為博物館最基礎的核心工作。

 

本研究首先概述歷史博物館「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化計畫」之內涵,其次說明研發博物館藏品數位化之後設資料所需考慮因素,最後討論史博館藏品數位化工作重點及相關問題。值此初步研發過程,必須同時處理許多相關議題及面臨無數全新的挑戰,而此初步研究的成果及紀錄,將提供未來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發展之基礎。本文研究範圍以研發藏品數位化之後設資料基礎分析為主,不涉及後設資料系統製作與開發的領域。

壹、史博館「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化」計畫概述

一、計畫主旨與目標

史博館國家數位典藏計畫主旨與目標有三:一、發展館藏文物數位化後設資料系統;二、規畫文物數位化影像拍攝、圖檔儲存及管理系統,並制定各項工作流程規範;三、各數位化機構資源合作分享。

 

首先,在後設資料發展部份,本計畫在九十年、九一年、九二年主要完成工作為建置研發青銅、瓷器、版畫、國畫、竹木、漆器、法書等七類文物之後設資料系統,本館研究人員經過長期討論及分析,研發本館文物數位化後設資料初稿,會同資訊人員分析系統需求後,透過中研院後設資料小組支援,進行國際標準比對及機構間溝通交換層次協調;同時與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合作,發展著錄系統介面,研究人員已開始於線上著錄後設資料內容。

 

其次,有關文物數位影像拍攝、規畫圖檔儲存管理系統,並制定各項工作流程規範部份,本計畫主要工作目標包括以下四項:一、規畫制訂各項工作流程規範,包括:文物影像檔基本資料調查流程、文物數位攝影工作流程及規格、圖檔儲存管理流程、文物掃描規格、人員配置及專案管理等項目。二、進行文物影像檔基本資料調查,針對預計數位化四類3500件文物之正片,經由研究人員進行全面審查,以決定文物數位影像產生之方式及數量。三、根據第二項工作結果進行文物數位影像拍攝及正片掃描工作。四、規畫圖檔儲存管理系統,包括使用權限及檔案浮水印加密作業。

 

透過以上兩部份工作,可逐步達成建置本館數位化工作環境之目標,再配合第三部份與各數位化機構資源合作分享的工作,則可擴大數位化可用資源的範圍,並可互相合作發展相關數位化資源。此部份工作主要依據計畫辦公室之規畫,透過內容發展及技術支援組的協調推動,各主題計畫經由各項會議、內容主題小組(本館參與「器物」「書畫」「考古」「人類學」等四項)、後設資料小組技術支援、各項典藏數位化內容清冊調查等工作,使各數位化機構經常必須互動及共同討論數位化內容及技術相關議題,經由此機制逐步發展機構間之合作方向及主題,以達成觀摩及互惠的目標。

 

二、計畫主要執行內容

(一)逐年研發各類文物數位化後設資料

(二)建置各類文物數位化後設資料著錄系統

(三)制訂各項數位化工作制度、流程與規範

(四)建立文物數位化影像檔基本資料清冊

(五)進行文物數位化影像拍攝

(六)進行文物數位化後設資料內容著錄及蒐集

(七)發展各類文物數位化資料儲存管理系統

(八)發展各類文物數位化資料檢索及展示系統

貳、發展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需考量因素與條件

在正式發展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之前,有許多重要的因素及條件必須事先考量清楚並進行前置規畫。首先,博物館本身的組織目標及發展方向會影響博物館藏品數位化資源所需具備的功能,間接影響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之深度、廣度、功能及範圍。數位化工作對博物館原有的工作模式及制度帶來很不同的衝擊及影響,博物館工作人員能否充份體認及因應這項改變,是進行各項數位化工作前先需考量的基本因素。

 

其次,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的設計會觸及的是藏品屬性的問題,研發後設資料必須先針對博物館藏品特性進行分析,不同收藏品具有不同屬性及特質,所發展之後設資料就有不同考量重點;藏品所歸屬的不同知識領域通常會有特定的知識體系,依此體系而發展出不同面貌的知識結構,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對文物知識內容及特質的描述方式經常有很大的差異。從藏品分類系統來看,博物館藏品分類系統會直接影響後設資料及檢索系統發展的基本原則。

 

再者,後設資料與藏品數位化計畫之發展如何密切配合,是藏品數位化計畫中之後設資料發展設計必須要考量的重要因素。為落實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精神,典藏單位在考量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發展時,除需重視原組織發展目標外,亦應同時尊重總計畫之「共享」及「普及化」原則,在此原則影響所及,後設資料之可行做法在計畫初期的發展重心應先完整地、周延地分析典藏品各層次內涵項目及描述資料,以建立文物研究及典藏管理系統;其次再由這些完整而複雜的項目中粹取出各典藏單位通用的核心元素,後期再開放提供給一般使用者查詢。以下將影響研發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之相關因素及條件分述如下:

 

一、藏品數位化對博物館工作模式的衝擊及影響

此次五年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透過計畫辦公室整體規畫的工作進度、制定的數位化規範與標準、各機構之間資源的合作與分享等機制,形成一個新的工作模式,對博物館員原有的工作方式及內涵產生很大的衝擊;以發展後設資料為例,為因應本計畫之發展目標,本館成立一後設資料小組推動,小組成員包括文物研究專家、資訊人員、中研院後設資料小組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所,這個小組的成員來自各機構及不同專業領域,不可諱言地,發展初期時確實存在很多溝通上的問題。

 

為考慮如何能有效整合現有及未來的數位化資源,博物館研究人員跨越原服務部門(史博館部門畫分原為功能性導向的分類方式,非根據研究學門),根據其所學專長分組,在此數位化計畫中重新思考文物研究、管理、維護等層面之基本元素內涵,在各研究領域內互相討論許多文物研究的關鍵問題,重新審視並深入瞭解藏品屬性,針對藏品屬性分析呈現出其知識內涵,這個過程所代表的重要意義在於,擁有知識的專家將原有許多潛藏於個人的知識,透過發展後設資料的過程轉換為明顯可見的知識;不僅是文物本身個別性的知識,同時蒐集與文物研究相關文獻、資料庫、展覽資料等等;經由此數位化計畫的執行,直接有系統地改變博物藏品研究的深渡及廣度。

 

在正式執行此計畫前,必須先行全面性建立「館藏文物基本影像檔清冊」,可確實瞭解及掌握館藏文物已建立之影像檔基本資料,以善用現有資源;進行,同時依據在計畫中所議定的文物數位化先後順序及流程,逐件提出進行數位攝影工作及文物研究料資著錄,可對典藏進行詳細的觀察,紀錄其現狀並進行基本清潔維護;在研究實物的過程中可清楚提出更豐富與詳細的文物研究資料,例如分析版畫製作的版種及其使用顏料的性質,清楚分析銅器之紋釋及金文,進一步進行青銅紋釋資料庫之建置及製作金文拓本;國畫部份在觀察原作時則可詳細說明題款識文及印記內容,瓷器的研究則可清楚觀察研究釉色、胎質、釉質及製作方式。

 

藏品數位化的過程固然繁複,對博物館本身各方面的發展確有積極而重要的助益,經過長期有序地進行此工作,其豐富而深入的文物知識元件產出能進一步提供給學界、相關典藏機構、業界、教育界等進行研究、學習、分享及加值應用,藝術文化人人共享將是可以實現的理想;雖然在數位化工作推動之初,必須花費許多心力於協調及組成工作團隊,與各工作單位人員溝通數位化觀念、培育工作人員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建置數位化攝影環境及規範工作流程等;一種全新的工作機制和流程在歷史優久的博物館推行,的確要面臨許多挑戰與衝擊,數位化計畫雖以歷史文物為核心,然而在博物館當中實質上是進行整體博物館工作流程及內涵的重整,其影響的範圍是全面性的,包括各項展覽流程、典藏管理制度、出版工作流程、教育活動推廣、研究資料產出與共享等等博物館運作的核心工作模式,都可能必須因應全世界博物館藏品數位化的趨勢,進行重大的改變與調整。

 

博物館資源與全民共享將是博物館未來發展最首要的責任與目標,真正要將此目標實現,須漸進革新博物館的體質,經由國家型數位化計畫所帶動形成的較有系統、重規範與標準工作模式,是一種可行而有效的途徑。從博物館內部典藏研究環境的改變來看,相較於以往必須從server端著錄研究及管理性資料的方式,本館自91年即開始可以在個人PC線上著錄典藏文物知識內容,有助於加強本館文物研究資料建置之及時性及便利性。然而研究的工作是非常耗時與嚴謹的,博物館在此數位畫計畫中,並非僅處理數位化的工作,更多的時間是在處理文物研究及藏品管理的問題,對於博物館本身的研究生態及環境改變可能是更大的衝擊與挑戰。

 

二、考量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分類與檢索系統的基本原則

除上述整體工作環境的開始逐步調整外,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的設計同時會觸及的是藏品分類的問題,這是使用單位分析後設資料需求的前置過程。討論館藏文物分類架構,基本上是討論一個博物館有關收藏方向與文物分類有關的知識。雖然目前在數位化計畫中,工作小組並無法大幅更動館藏原有的分類系統,但在不斷進行文物研究的過程並考量文物數位化之後資源的開放檢索問題時,調整目前分類系統中不適用的設計,將是未來勢在必行的工作。於是,本文將發展藏品分類架構分析時要考慮的重要原則簡述如下:

 

保管藏品目的是為使用:

藏品分類是為建立藏品的體系及結構,這個體系及結構必須是方便使用的;便於研究者及一般使用者在博物館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證物,同時考慮研究及普及的需求;藏品分類是依據某些原則以確定各類文物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並說明它們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分類的目的及功能是從博物館的藏品作出發,為博物館藏品安排一個符合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先後順序。

 

保管(管理)和檢索不應是兩個系統:

館內典藏管理系統所能夠達到的科學水準決定了館外使用者檢索便利的程度。分類檢索索引是依據對藏品研究的深度及廣度的變化而發展及重新組合,其目的是為了更準確而迅速地將藏品的真正面貌揭示出來供使用者參考,並更準確地發揮藏品的使用價值,讓使用者經由文物及其相關研究得到啟發並獲得訊息。

 

館內典藏管理程序科學化的目的在充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管理和檢索系統原則上的分類結構應該是完全一致的,兩個不同的系統會造成標準不一、記憶不易、檢索不便等等問題。各博物館應有共同的(通用的)分類方法,以增進館藏之間的研究、交流展覽查詢及組織、整合資料的便利性及現代化。

 

發展藏品分類架構前必須先比較不同藏品分類的理論和結構:

分類的結構、層次、順序、單位應依照文物之間相互的關聯及固有次序而排列,描述藏品內容及特質的資料應盡可能地標準化,不會因不同的文物管理者或研究者來填寫而有懸殊的差異,亦即有標準化的著錄標準及規範。對於文物的描述及若干定義,有很多時候會因人而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每個人描述文物的方式、重點及項目很可能會因不同的人對文物定義上的差異,而產生無法理解及難以溝通的資料。

 

藏品分類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在文物研究的知識體系中為每類(件)實物安排一個適當的位置:

藏品分類原則基本有五,一、從藏品來源畫分,二、從藏品原料、材質區分,三、根據藏品性質分類,四、根據藏品用途,五、根據藏品所屬研究學門。

 

三、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分類系統(現行)

歷史博物館館藏概分為藝術類和文物類。藝術類概指較無實用意味的平面藝術,包括國畫、法書、西畫、版畫、攝影、篆刻等六項﹔文物類則指從實用出發,較富器物意味的立體藝術,包括文獻,玉石、陶器、瓷器、銅器、群金、琺瑯、竹木、漆器、牙骨、編織、通貨、雜項等十三項。不過,平面或立體是比較性的說法,因為篆刻不全屬平面﹔而文獻及編織、通貨也不全屬立體。各類名稱,首求明白易懂,其次要求能涵括、能古今通用。譬如,群金指的是銅器以外的銀或錫等金屬製品﹔編織指的是服飾、織帶等織物。通貨當然概括一切錢鈔貨幣﹔而雜項包含兩種,即墨和玻璃器。

 

除這兩類藏品之外,本館館藏尚包括河南同鄉會及外交部、總統府的代管文物。河南文物以唐三彩、銅器為主,大部分是構成本館館藏特色的重器。外交部、總統府代管文物類別較細,特色比較不明顯。       

 

本館館藏品特色有四:一、常民色彩濃厚。意即本館館藏有別於故宮,不是皇室貴族玩賞之物,大多是一般百姓擁有或使用之物。二、主題明確的單元性收藏。譬如本館所藏通貨,幾乎就是一部中國錢幣史﹔而唐三彩的收藏,可謂舉世無雙。另外如長沙窯、新石器彩陶、帶鉤、石灣陶,以及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等渡海三家的書畫,都是主題性的單元性大宗收藏。三、中原文物和在地文物兼顧。意即除漢民族傳統文化產物之外,也收藏台灣本土的文物,如戲偶、台灣民間服飾等。四、遷台以後近代書畫家、陶藝家作品的盛大集合。本館除致力於古物收藏,也不遺餘力發掘或提攜現代藝術,如舉辦陶藝雙年展等,故展覽中獲獎優勝作品的收藏,亦構成現代藝術收藏的特色。

 

本館數位化計畫之後設資料發展基本上係根據原本館文物分類系統進行元素分析,並同時根據館內不同使用者需求,建立文物分類、分層資料結構,其結構包括文物基本資料、管理段資料、文物研究資料、文物維護資料、一般使用者查詢資料等五部份,另依照文物知識邏輯結構將文物元素(element)畫分為不同層次(qualifier);未來在設計系統時也參照此原則,以使機構間資料交換更順暢。

 

四、後設資料與藏品數位化計畫之發展如何密切配合

博物館進行數位化工作的趨勢與重點影響後設資料在藏品數位化計畫中所扮演的角色,兩者之間必須密切配合,方能有效發揮博物館藏品數位化的功能。為落實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精神,典藏單位在考量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發展時,除需重視原組織發展目標外,亦應同時尊重總計畫之「共享」及「普及化」原則。

 

後設資料在典藏數位化計畫中扮演重要及核心的角色,從藏品的管理單位而言,後設資料提供以下功能:(1)建置數位化資源控制的機制,(2)管理數位化資源,(3)使用與檢索數位化資源。為善用本次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資源,史博館在數位典藏計畫中所發展的後設資料具備上述功能。數位典藏計畫之後設資料發展在面對這些重要需求時必須進一步討論的相關議題,包括:(1)如何找到龐大的數位典藏品,(2)如何確保數位典藏品的長久保存與取得,(3)如何讓數位典藏品達到互通與共享。簡言之,即是發展出能同時兼顧深度、周延性及普及性之後設資料。

 

(一)運用後設資料找到龐大的數位典藏品

根據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於20029月出版之「數位典藏技術彙編」之前言,metadata指用來定義、辨識電子資源,以及協助資源取用的描述方式在前述技術彙編中統一採用「後設資料」一詞。另根據Simon C. LinPNC2000年數位典藏及TEI 研討會講稿提及metadata具有以下特質及功能:(1)賦予內涵的結構與組織;(2)強調知識管理與分析的角度;(3)強調三大主軸:空間的(鄰近性)、時間的(序列性)與知識結構(內涵)三個主題:人、物、事;(4)運用後設資料關聯性分析,以利於智慧型檢索;(5)注重內容描述並使用不同的層級來表示知識的結構與系統。

 

經過多年來的研析與實作,中研院Metadata工作小組將Metadata的功能予以重新定位,並加以擴大涵蓋其他方面的需求;如系統管理、著作權管理、使用展現與資訊共享等。主要功能的定位有八項,如下:(1)資料架構與模式  2)資料輸入與描述整理(3)檢索與索引(4)展現與辨識(5) 串聯與互動關係  6)取用與認證(7)交換與儲存(8)整合XML、RDF與Z39‧50不同協定的應用。

 

史博館數位化計畫之發展,基本上充份考慮運用後設資料所具有的特質及功能,進行對歷史文物知識內涵的結構化,強調此知識結構中包含人、事、時、地、物等面向,並運用不同層級的互有邏輯關係的概念來描述與架構此知識結構。同時這些文物知識結構並與其他不同型態的資訊(知識來源)形成關聯,運用這些方式與分析知識結構的過程,後設資料協助使用者得以在龐大的數位典藏品中進行有組織的蒐尋與檢索需要的資料。

 

(二)透過後設資料確保數位典藏品的長久保存與取得

如上所述,本計畫透過後設資料將文物之數位影像檔案進行關聯,文物圖檔類型在進行數位攝影時依據計畫辦公室所制定之規格,即拍攝有典藏級之數位圖檔,確保數位典藏品的長久保存與取得;經過圖檔的備份、轉檔、設計圖檔與後設資料之命名關聯、規畫圖檔分級使用、圖檔之色彩管理、等程序,可以長久並良好的保存、取得數位典藏品豐富而完整的知識及影像內容。此外,整體數位化資料庫及系統的建置、發展、修正、維護、管理的工作亦必須同時能支援上述需求,包括資源的取用與認證(數位化資源智慧財產權之制訂)、資料交換與儲存機制、不同系統協定之間的整合應用等機制的建置,以有效確保數位典藏品的長久保存與取得。

 

(三)不同計畫間後設資料之互通與共享

從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的試辦階段開始,各計畫工作人員及計畫辦公室一直不斷討論及關切的議題是--如何發展出能同時兼顧深度、周延性及普及性之後設資料,這個議題可以說是藏品數位化計畫中最核心也最困難的問題;以筆者及相關單位的發展經驗及目前研發成果來看,要發展出同時能滿足考量研究者、藏品管理者、相關國際組織的標準或建議、社會大眾使用者需求等四個層面之後設資料,在現階段所考量的可行方式是,不同機構發展內部使用之後設資料應首先著重在內容分析,將內容結構化,以便將來放到適合的國際標準的欄位中。一旦內容分析結構化之後,日後在將資料轉出或與其他單位進行交換時,精確性也較高。

 

在本館所發展的後設資料所觀察與分析的國際標準後設資料以CDWAdeveloped by The Getty Information Institute)並考慮能夠和Dublin core的對應關係,以便利提供各國家數位典藏計畫間的整體檢索。以擴大文物研究資料庫之交換性與共享範圍,進一步促進發展文物研究、保存、管理資料建置規範與標準國際化的程度; 在這些基礎之上,未來可以再以主題學習的方向,發展學習及展示用數位化後設資料,以因應一般社會大眾的需求。同時與各內容主題小組密切合作,共同研發相關主題之後設資料,並配合計畫辦公室自92年度開始進行之「建置數位典藏聯合目錄」計畫,發展各數位化計畫之橫向聯繫,互相溝通的後設資料。各工作項目內容詳述如后:

 

1.本計畫所發展之後設資料與其他標準後設資料相容之研發方法及機制

  • 蒐集與本館藏品相關之國際及國內標準後設資料
  • 研究上述標準之適用性與相容性,適度地參考使用
  • 根據館藏文物分類及特性進行metadata元素分析並發展元素代碼表
  • 以元素代碼表所發展的基礎比對項目一所述之標準metadata,進行修正
  • 經由計畫辦公室之各相關內容主題小組(本館參與「器物」「書畫」「人類學」「考古」「檔案」)會議,共同討論各單位之metadata的相容性、資料交換之核心欄位等過程,初步建立與其他標準metadata相容之機制。
  • 91年度已根據故宮、中研院、台大等單位所規範制訂之先秦銅器紋飾欄位,匯出史博館藏青銅器紋飾資料共206筆,提供「先秦銅器紋飾資料庫」建置權威檔使用。

 

2.進行本館後設資料結構後續與其他機構合作研究及資料交換(目前進行中項目)

1)進行先秦青銅紋飾資料庫資料修正

合作單位: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台大藝研所

 

2)進行書畫類後設資料與「明清古籍印記資料庫合作事宜」

合作單位: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

 

3)進行青銅器類後設資料與「金文資料庫」合作研究事宜

合作單位:中研院史語所金文工作室

 

3.研發本館人類學類藏品後設資料結構

合作單位:中研院民族所、台大人類學系、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真理大學馬偕資料館

 

4.研發本館考古學類標本後設資料結構

合作單位:中研院史語所

 

5.進行90-95年各類後設資料結構修訂及內容著錄研究

合作單位:中國南京東南大學藝術研究所

諮詢單位:中研院史語所、中研院民族所、國立故宮博物院

 

6.研發學習及展示用數位化後設資料結構

合作及諮詢單位: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參、博物館進行數位化工作重點及其相關問題

博物館數位化工作發展重點,隨著博物館本身發展趨勢的轉變,已由以物件為中心到以知識為中心,同時必須滿足業務單位管理文物及其它使用單位共享知識的需求,博物館數位化工作必須考慮以下幾項重點及相關問題:

(一)博物館本身藏品屬性的異質性

(二)評估與適切採用國內外相關機構之數位化計畫所使用的技術標準

(三)建立博物館數位化工作流程及制度(數位化工作環境)

 

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本身藏品屬性多樣化特性的事實,數位化計畫發展後設資料時遭遇到很大的挑戰即是如何發展出適合自己博物館藏品特性又能與其他機構外數位計畫進行資料交換?這個多樣化特性的事實包括兩類問題:第一類問題是在館內同一類屬性藏品中存在異質性,例如在Fine Arts的領域中,本館藏品同時包括西方的美術品、東方的水墨畫、日本浮世繪等類型,亦即東西古今作品皆有;介於Fine Arts 及工藝美術(民俗藝術)之間的版畫類作品,我們亦有大量收藏;無論從資料屬性的時間或空間因素來處理,這些資料都無可避免地具有複雜的特質。

 

 第二類問題是在館內不同屬性之間的後設資料所存在的差異性,如何進行整合?有沒必要進行整合?中研院資訊所曾於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2年版)中提出對此問題的看法:「目前已知的後設資料國際化標準都還在發展階段,要將所有的典藏資料納入單一的後設資料標準架構中,雖然可以方便典藏資料的管理,但卻是一個極富挑戰性與爭議性的問題。各領域的知識表達架構不一,所需的著錄項目與後設資料交換標準亦有所不同。而且在相同領域之內單位,對典藏資料之交換,通常會有較高的需求。因此,無妨由各領域各自採行合適的後設資料交換標準,再利用資訊技術研擬一可行的跨領域之資料交換機制。如此可為各單位保留更大的著錄彈性與豐富的研究空間。」

 

面臨本館藏品屬性的多樣化的特色,必須觀察與分析的計畫相關標準就相當廣泛,很難祇就單一屬性的標準進行適用性評估。「器物」及「書畫」兩類是本館館藏的大宗,約佔館藏的五分之四;於是筆者先行參考中研院文獻處理實驗室1999年所出版之中文Metadata規範指引所推薦的國際標準,包括圖書館、文獻館、檔案館、博物館較適用之DC、EAD、CDWA等;在此手冊中初步描述了「人物」及 「物品」類中文Metadata的核心元素;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案「資訊組織與檢索之規範研究小組」在2000年所研究發展的MICI-DC著錄範例及著錄手冊,以MICI-DC為架構設計故宮「器物」類藏品的Metalogy;2001國科會年開始正式推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研院後設資料小組即以CDWA為國際比對標準發展故宮書畫及器物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同時亦以此標準協助國立歷史博物研製「青銅」「版畫」類文物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

 

除「器物」及「書畫」兩類藏品,本館另有「檔案」「碑帖」(古文書)「拓片」「人類學」「考古學」等屬性的藏品,這幾類屬性藏品之相關標準的觀察與分析,主要參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相關計畫所使用之標準,例如EAD、CIMI、CIDOC、AMICO、VRA、Inscription及MIDAS等。故宮博物院、中研院近史所、中研院史語所、中研院民族所、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單位所進行的數位化計畫,多有採用上述各國際標準。本館數位化計畫除參考上述之國際化標準外,並參考91、92年度已完成初稿之典藏機構的後設資料結構,包括:中研院史語所考古數位典藏計劃Metadata、近史所外交經濟檔案、內閣大庫、善本圖籍Metadata,史語所金石拓片子計劃Metadata(青銅器全形拓、碑文、墓誌銘、雜刻)、故宮書畫及器物數位化典藏Metadata等。

 

數位化工作對博物館原有的工作模式及制度帶來很不同的衝擊及影響,博物館工作人員能否充份體認及因應這項改變,是進行各項數位化工作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此次五年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對歷史博物館而言,很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即是建立博物管數位化工作制度及環境,我們參與此次數位化工作的館員皆深切體認,在博物館當中,惟有建立良好完備的制度之後,方能有效而全面的推動藏品數位化工作,其中包括整體規畫工作進度、制定的數位化工作流程規範與標準、建立各機構之間資源的合作與分享機制等。此一新的工作模式,對博物館員原有的工作方式及內涵產生很大的衝擊。

 

藏品數位化的過程固然繁複,對博物館本身各方面的發展確有積極而重要的助益,經過長期有序地進行此工作,其豐富而深入的文物知識元件產出能進一步提供給學界、相關典藏機構、業界、教育界等進行研究、學習、分享及加值應用。博物館資源與全民共享將是博物館未來發展最首要的責任與目標,真正要將此目標實現,須漸進革新博物館的體質,經由國家型數位化計畫所帶動形成的較有系統、重規範與標準工作模式,是一種可行而有效的途徑。各項博物館運作的核心工作模式,都可能必須因應全世界博物館藏品數位化的趨勢,進行重大的改變與調整,這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經由這個挑戰,我們讓「藝術文化人人共享」的理想能夠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 Lorcan Dempsey (1996). ROADS to Desire. Retrieved date from Dec. 25, 1999 。
  • Rachel Herry. (October 1996) “Review of Metadata Formats.” Program 30:4:345。
  • Simon C. Lin(2000.11.15):數位典藏之結構與遠景,PNC2000年數位典藏及TEI 研討會講稿。
  • 中央研究院文獻處理實驗室(後設資料小組)(1999.11.08):中文Metadata規範指引第一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案)。
  • 中央研究院後設資料工作組(2001.9.6):90年典藏數位化Metadata工作報告
  •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1。
  • 宋伯胤(1993.7):博物館藏品分類—兼述「四部四項分類法」之一,博物季刊,3:1,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07.05):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91年期中工作手冊。
  •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1.24):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91年期末工作手冊。
  • 國立歷史博物館後設資料工作組(2001.11.20):青銅、版畫數位化後設資料結構發展工作報告書。
  • 國家圖書館(2001.10.23):詮釋資料格式標準草案(陳昭珍主撰)
  • 國家圖書館ROSS計畫專案網頁(1999.9.16):資源組織與檢索之規範
  • 陳亞寧、陳淑君,「Metadata初探」(1999.03.01):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55期,頁36-43
  • 陳昭珍(1999):電子博物館的資訊組織與檢索,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63期,頁95-104
  • 陳昭珍、陳雪華、陳光華(2001.6):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metadata管理系統 -- Metalogy之設計
  • 陳淑君(2002.4.24):後設資料規劃與應用實務,載於數位典藏專業培訓課程講義大綱。
  • 博物館專業訓練課程—詮釋資料著錄實務課程講義,2001年4月20日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9):數位典藏技術彙編,第一部份,3-5:從典藏資料交換角度探討後設資料之設計與標準化問題。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畫書,2001年9月14日。
  • 顏嘉惠(1988):特殊主題資訊之Metadata比較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頁111-126。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