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6期-「蕨」滅危機—在地珍稀宜蘭禾葉蕨

李俊緯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宜蘭禾葉蕨是第一個用宜蘭命名的蕨類植物,辨識的重點在葉緣的細小短毛排列方式。許天銓提供
宜蘭禾葉蕨是第一個用宜蘭命名的蕨類植物,辨識的重點在葉緣的細小短毛排列方式。許天銓提供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蕨類王國的榮耀

蕨類植物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維管束植物之一,早在4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的蕨類植物,族群數量到侏羅紀年代達到巔峰,樹蕨森林也是大家觀賞恐龍電影畫面時最為常見的植被景觀。

 

位於東亞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台灣,面積3.6萬平方公里,雖僅佔地球陸域面積的百分之0.02,然而分布台灣的蕨類植物種類達700種之譜,是全球蕨類種類12,000種的百分之5.8,這樣的高密度分布大約是全世界平均的240倍,足以看出台灣蕨類植物種類的豐富度及多樣性,在世界上算是名列前茅。

 

不論你認不認識蕨類植物,其實它早就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根據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蕨類專家黃曜謀博士多年考據文獻及田野調查的研究,發現台灣現有的700種蕨類植物之中,具有可食用的潛力種類共有57種,其中最為大眾熟知的當然是餐廳或市場相當常見山蘇花與別名過貓的過溝菜蕨,這早已是原住民重要的野菜清單。此外,不少蕨類植物因具有一定的藥效,如卷柏類或是瓶爾小草更是青藥草鋪裡的重要成員。

 

除了食用與藥用外,坊間還可以看到用蕨類植物體做成的藝術品或工具,更多的蕨類植物因具多變葉型與高度耐蔭的優良園藝特性,被大量運用在園藝造景與垂直綠牆上,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不少「蕨」妙風華。

以宜蘭命名的珍稀蕨類

農業委員會轄下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曾在2006年完成宜蘭縣植物資源普查,結果發現宜蘭地區共有283種蕨類植物的分布,換句話說全台灣有近4成的蕨類植物種類在蘭陽地區都有機會一親芳澤。

 

然而,生長在宜蘭中海拔山區的附生(著生)蕨類宜蘭禾葉蕨(Oreogrammitis ilanensis ( T. C. Hsu) T. C. Hsu),是第一個以宜蘭(ilanensis)作為種小名命名的在地特有珍稀蕨類,卻不在這283種蕨類的名單裡面。

 

這故事的場景要拉回到2013年初講起,當年紐西蘭蕨類研究基金會(Fern Research Foundation)的禾葉蕨分類專家Barbara Parris正著手編撰英文版中國植物誌時,曾提及台灣地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帶,加上有不少高山霧林帶的微生育地環境,理論上會有高歧異度的小型單葉型蕨類,禾葉蕨屬正是這一類的物種…。

 

這樣的講法成功地激勵到林業試驗所標本館的植物分類專家許天銓,他首先針對所內標本館藏小型單葉蕨類的腊葉標本逐一審視比對,同時期也跑遍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臺灣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植物標本館,遠在屏東的屏科大標本館也都有天銓的足跡。皇天總算不負苦心人,天銓發現林業試驗所一筆小型單葉蕨的腊葉標本不太尋常,那是民間植物喜好者呂碧鳳小姐遠在2005年4月間在宜蘭員山鄉山區採集到的,標本可看出短小的葉緣旁的細毛分布,大多為單生毛而非其他禾葉蕨屬植物較常有的簇生毛排列,這個發現讓天銓更加振奮,並多次前往新北市與宜蘭縣之間的山區稜線,進行地毯式搜尋調查。

身著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制服的許天銓是宜蘭禾葉蕨發現的靈魂人物。
身著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制服的許天銓是宜蘭禾葉蕨發現的靈魂人物。

跨國研究團隊深入宜蘭探查稀蕨

雪山山脈北稜延伸宜蘭員山、礁溪與頭城山區後稜線的高度都保有1,000公尺左右,算是東北部風衝矮林霧林帶的海拔最下限,這也是禾葉蕨最喜愛的物候條件。2013年5月天銓夥同來自德國的蕨類研究愛好者Ralf Knapp來到宜蘭烘爐地山區調查植群;Ralf Knapp出生德國,卻在台灣當了18年的電機工程師,為追尋個人對蕨類植物研究、採集的高度興趣,Ralf Knapp足跡遍及全台,曾採集植物標本數目達4500份,更與天銓等人在2019年共同出版「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八卷:蕨類與石松類」之鉅作,名留台灣植物研究史。

 

走入霧林帶下限的原始林內,陡峭且泥濘的登山小徑就此展開,天銓與Ralf Knapp只能手腳併用、攀繩而上,目光同時不放過地面上或樹幹上的一株小草或小花,甚至是落在地上的一片枯黃落葉與果實,也被一再檢視鑑定,深怕錯過了任何一個物種。

 

又是一連串的陡升坡,接近稜線前的半人工、半原始造林交界帶時,眼光如鷹的天銓掃過山徑左側一株約2層樓高、攀滿苔蘚及蔓藤植物的中型樹幹上,著生了5-6株、株高不到10公分的小型單葉蕨類,當下初判分類群正是水龍骨科禾葉蕨屬,用肉眼仔細檢視葉緣細毛的排列方式,與呂碧鳳女士2005年採集到的標本極為相似,很有可能是一個全新的分類群。

 

回到標本館的天銓,又花了將近3個年頭,爬梳各國植物標本館的資料及文獻,比對該筆來自烘爐地山的禾葉蕨屬腊葉標本,直到2016年總算確認這是一個全新的蕨類物種,而且全世界只分布在宜蘭縣與新北市交界、海拔700-1,000公尺的霧林帶山區,因為是宜蘭發現的特有種蕨類,因而以宜蘭(ilanensis)為種小名命名之。

 

「宜蘭禾葉蕨」絕對是全世界第一種用宜蘭命名的蕨類,更是一個值得宜蘭民眾關注的在地特有種植物。

烘爐地山為宜蘭五大名山之一,登山口可見五顏六色登山布條,後方原始林內為陡峭山徑。
烘爐地山為宜蘭五大名山之一,登山口可見五顏六色登山布條,後方原始林內為陡峭山徑。

「蕨」滅危機

隨著後續的調查研究,證實宜蘭禾葉蕨的族群數量仍然極為稀少,已知的幾個生育地發現的個體數量皆只有個位數,名列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極危等級(Critically Endangered),亟待各界人士高度關注、並強化保育作為,以維護這個蕨類物種族群的永續。

 

新種發佈至今已將近4年,筆者與天銓今年3月再次來到烘爐地山區,看到的畫面令我驚心動魄,心想生態滅絕的危機警報是否已經響起。

 

當天從宜蘭網美最火紅的打卡點-渭水之丘起登,來到烘爐地山附近稜線的宜蘭禾葉蕨生育地,迎面而來的竟是一棵棵胸高徑超過30公分的肖楠造林樹樹倒伏在陡峭的山徑之上,而原本應該茂盛的樹冠層竟不再鬱閉如昔,森林中下層廣泛分布的著生植物所賴以為生的氤氳霧氣也消散不見……,這慘不忍睹的景像看在眼裡,痛在我們心中,更對宜蘭禾葉蕨的現況深感不妙。

 

如此偏遠的生育地環境,發生驟然改變的原因一定不出天災或人禍,回想2015年8月上旬的蘇迪勒強颱與2017年7月底的尼莎中颱接連直撲宜蘭,帶來16、17級的超強陣風,不只吹斷了市區整排的水泥電線桿,雪山山脈北稜延伸到宜蘭礁溪頭城的山頭也都被吹成枯黃一片,這樣強度的天災對任何生物的棲地或生育地,都將造成短時間不可恢復的巨大影響。

 

不妙的事真的發生了,我們站在那株曾經長滿苔蘚與著生植物的喬木樹幹旁、上上下下反覆搜尋,卻只找到唯一的一株悻存宜蘭禾葉蕨,同一個樹幹上的苔蘚更因為霧雨帶的消散而顯衰弱,沒想到如此驚悚的「蕨」滅危機正在我們眼前發生!

左圖:事隔數年,烘爐地山區悻存一株宜蘭禾葉蕨,狀況仍然不是很理想。 / 右圖:員山鄉山區的另一個宜蘭禾葉蕨生育處,尚有少數個體,相片可見其葉背孢子囊排列。許天銓提供
左圖:事隔數年,烘爐地山區悻存一株宜蘭禾葉蕨,狀況仍然不是很理想。 / 右圖:員山鄉山區的另一個宜蘭禾葉蕨生育處,尚有少數個體,相片可見其葉背孢子囊排列。許天銓提供

刻不容緩的生育地保護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生育地族群調查並評估移地或遷地繁殖復育的工作;調查結果顯示,原生台灣4000餘種維管束植物中,共有989種名列易危害等級(Vulnerable)以上,雖然大多物種的生育地已被劃入國家公園、自然保留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或國有林班地的範圍內而受到一定保護,但仍有110種特稀有的原生植物生育地分布在保護留區外,它們恐面臨生育地被破壞的不可預測風險,加上部分物種如禾葉蕨屬植物對生育環境的嚴苛挑剔、移地繁殖技術尚待克服,亟待各界投注更多心力加強保育作為。

 

下山返程的路徑,改走近期因搶災需求而緊急闢建的林道,沿途盡是陡下難行的泥濘黃土路,而空氣中瀰漫著樹林被伐除不久的哀傷味;就在快抵達舊登山口小平台前不遠的一個迴彎處,遠方視野突然開闊起來,俯瞰山腳下的蘭陽平原,田野渠道阡陌縱橫,美麗依舊。這一近一遠的畫面反差與對比實在過於強烈,留在我們心中盡是百感交集。

 

不論來自大自然天災的無情磨練,抑或不可避免的工程開發,對宜蘭禾葉蕨等稀特有植物生育地的威脅從不曾減少過。天災過後,在傾倒林木、土壤裸露的森林孔隙裡,沈伏底層的林木種子庫已被喚醒,蓄勢待發為下一座樹林作好換裝準備;相較之下,這條人為闢墾的黃土林道,造林復育的迫切工作實刻不容緩!

黃泥滾滾的陡峭林道亟需緊急造林與植栽復育。
黃泥滾滾的陡峭林道亟需緊急造林與植栽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