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3期-龜山再朝日公民論壇─龜來篇(中)

龜山再朝日工作小組

活動準備發人生省的字卡。
活動準備發人生省的字卡。

 

經過三個禮拜的沉澱與發酵,偵探們(註1)明顯比預備論壇時更熟稔彼此,也更願意公開表達心中最在意的問題。逐漸了解龜山島人的困境後,許多偵探開始設身處地思考原島民的訴求,希望在審議論壇結合個人所見所學,一起為龜山島人爭取遲來40幾年的正義。

龜山島社區巡禮

這兩天的公民論壇主要大溪國小禮堂舉辦,偵探們先抵達龜山里活動中心,迎接開場的社區踏查與漁村文化館巡禮,活動就在講師黃建圖與頭城鎮民代表 簡英俊 帶領下開場。龜山島上土生土長的簡代表,民國六十三年遷村後跟著父親到大溪繼續抓魚,一個釣魚人自己也沒想到會「誤打誤撞」,就這樣服務了龜山島社區二十幾年。

 

「社區的長輩一再提醒我,龜山島人的子孫再三、四代,就會忘記祖先是從龜山島來的。」

 

遷村後島上的龜山里被合併到臺灣大溪里,新址社區則改名為仁澤新村,簡代表隨即投入龜山里的正名運動,值得欣慰的是,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龜山里於民國九十年正名成功。「那天在媽祖廟前舉辦的揭牌儀式,確實很多龜山島人流下眼淚」。簡代表回憶因為龜山里正名運動,讓眾人感受到龜山島的歷史、文化還有生活記憶的傳承非常重要,於是接續籌設漁村文化館,蒐集社區民眾所捐獻的釣魚工具、童玩、珊瑚等等器物作為展品,保存龜山島民回憶。

左圖:龜山社區通往拱蘭宮的時空廊 / 右圖:簡代表溫柔地訴說著老照片與島民故事,攝於漁村文化館。
左圖:龜山社區通往拱蘭宮的時空廊 / 右圖:簡代表溫柔地訴說著老照片與島民故事,攝於漁村文化館。

 

簡代表接著帶大家從活動中心旁的樓梯上樓,漁村文化館就在裡面。「山上有什麼,海裡就有什麼」,簡代表指著看似竹子和樹木的珊瑚這樣說。龜山島上最早有住人的紀錄可回溯至1825年,但簡代表推測,應該在1800年前已有人跡。「龜山島的耆老說以前島上廟的後方有個山洞,裡面住著幾個土人,日治時代的土人有可能是噶瑪蘭族或是平埔族,不過後來山崩導致山洞被掩埋了。」經過導覽,我們對龜山島的起源與故時島上生活有了更多想像。

 

作為論壇儀式的開場,簡代表帶領所有人沿邊境小路一路走到龜山島人的信仰中心─拱蘭宮的廟埕前,大家點燃一炷香火,為接下來的兩天論壇祈求順利的開始。談及對這座龜嶼的情感,簡代表回顧說道,老照片分享的不只是島嶼大小事,透過每一次的分享,也是在傳遞他們與這塊土地的思念。「今年登島返鄉祭祖(歸來吧龜山)的時候的時候,每個石頭都有人一粒一粒拿起來慢慢的看,這就是龜山島人對土地的感情。」

論壇開講

巡禮結束後,偵探們在接送下抵達審議論壇的會場:大溪國小。禮堂內空間寬敞,日照充足,是個適合討論的好地點。第一天的審議論壇與預備論壇的座位配置雷同,是馬蹄形與舞台前區的設計。每個人在報到處都會拿到幫助討論的工具。當然,場邊一樣準備了許多零食和飲料。

 

在論壇主持人薛呈懿簡介完兩天的討論主題後,論壇特別邀請到徐世榮老師,分享他於擔任執委期間針對龜山島遷村爭議的見解,作為開場的引言。另外也邀請到苑裡掀海風的共同創辦人劉育育,分享苗栗苑裡抗爭風力發電機不當興建的案例,希望透過生動的案例分享,引導偵探們對社區議題開放參與,以及對社區轉型的想像。

主題一:龜山島事件爭議,如何處理?

政大教授徐世榮老師延續預備論壇提及的土地爭議,認為應當回到法理層次討論關鍵證據;因此應該以土地遭不合理沒收的角度來看待此題。「民國43年龜山島多數原島民的土地早已被沒收為國有,島民反變成違法佔用國有土地。」

 

世榮接著分享了嘉義奮起湖么妹山莊、南投縣溪頭有源特產店與台大實驗林的土地糾紛,以及日月潭邵族原住民所遇到的原民土地界線爭議三起案例,幫助偵探們理解土地沒收實例的共同點。世榮最後提到自己對審議的期待。「過去社會中很多爭議都沒機會被好好討論,希望藉由這次龜山再朝日論壇的舉辦、審議產出白皮書的過程、乃至於有心人士持續參與社區議題,可以讓外界漸漸關注到臺灣其他類似的土地糾紛議題,進而投入其中」。

 

「我們仍然活在歷史當中,而這個歷史仍然是侵害人民權利的歷史,是一個壓迫的歷史,若要往前走的話,要思考的是該怎麼梳理前面的歷史,讓我們走的更安穩。」世榮最後仍不忘提醒偵探,民主不是憑空掉下來,對臺灣而言,還有很多很多要做的事。

 

而原本在臺北工作的育育老師,因為一次地方抗爭風力發電興建的事件(2013年「反瘋車」運動),讓她決定回鄉深耕。

 

「對我們苑裡人來說,海邊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不論是玩耍、拍攝自己的婚禮,都在這裡發生。」然而風力發電的設施對當地居民的作息與健康,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這讓她意識到再怎麼樣的好建設,若沒有與當地居民溝通協調,都是不好的。育育決定透過和平靜坐、寫公文和新聞稿,讓媒體、政府了解苑裡人民的需求。接下來,透過網路將來自各國的案例翻譯成中文,讓公部門了解他國如何處理公共建設問題,進一步舉辦公民論壇讓鄉親認識各地對土地的抗爭。期間他們也持續北上靜坐抗議,對苑裡人來說,「要文要武,分工合作」。

 

事件結束後,這群參與抗爭的年輕人們開始反思青年與家鄉土地的連結多寡。從返鄉抗爭,到決定留下來找尋苑裡的地方價值,成立「苑裡掀海風」,利用市集為當地小農找到通路,並透過刊物整理當地耆老們的故事。這些看似已與當初為居民爭取更多權益的事情並未有太多關聯,事實上正是因為有這些紀錄與平時活絡彼此關係的過程,才能讓那些被政府隱瞞的歷史、或者苑裡居民們的共同記憶得以保留下來。例如市場自燃事件,雖然燒掉了大家的市場,卻也因此促成鄉親們更加團結,大家召集志工舉辦市集、小旅行來讓容易遺忘的人們了解菜市場的歷史意義,這也讓政府選定市場為歷史古蹟,更在最近被選為全國經典小鎮第一名。

論壇場地—大溪國小禮堂一景,空間寬敞明亮。
論壇場地—大溪國小禮堂一景,空間寬敞明亮。

 

魯迅在《故鄉》曾說道,「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育育在演講尾聲鼓勵偵探們不要因為覺得自己的力量薄弱便放棄了爭取的機會,苑裡便透過由下往上的民間發聲,讓原本不可能的現狀鬆動,產生改變。

 

證人&公民交互對談


在專家分享後,論壇隨即展開關鍵證人(註2)與偵探間的交互討論,簡代表補充近年龜山里正名與土地爭議在公部門之間周旋與奔波的細節,而在陳忠茂前副縣長的說明下,我們也更加知曉當年土地徵收程序確實疑點重重。證人康保瑜則提供過往「貢寮停車場」經驗,來回應政府在土地規劃時,往往難以避免利益勾結的問題。「貢寮的停車場問題只不過是將舊地關掉再開新的,是工程官商勾結的利益問題,而非真正的公共措施。」

六位證人來到台前與公民們對談,由左至右為:宜蘭縣前副縣長陳忠茂、頭城鎮民代表簡英俊、和平街屋頭家康保瑜、政大教授徐世榮、龜山島上首富卓家二代卓信元、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
六位證人來到台前與公民們對談,由左至右為:宜蘭縣前副縣長陳忠茂、頭城鎮民代表簡英俊、和平街屋頭家康保瑜、政大教授徐世榮、龜山島上首富卓家二代卓信元、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

 

偵探家嫺順著文資機制審議的方向詢問育育,在老建築成為古蹟前,民間除了透過倡議爭取,還有什麼是需要注意的事情?

 

「要非常了解法律條例才可以去跟政府談條件!法律不是拿來保護好人的。」育育告訴在場的偵探們運用當地居民口述歷史的累積,向政府施壓地方文資登記的必要性。文資法不能沒有民意,必須透過不斷的推廣與凝聚民意基礎,來讓政府理解民間的意見。

 

「關鍵是都市計畫被掌握在政府手中。我們的都市計畫與土地徵收的條例都還停留在戒嚴以前的法規上,這是很保守而且需要被改變的事情。」世榮強調道,對他而言,土地是原島民們的基本權益,是憲法所保障的。

 

「一直在想我們的結論到底要達到什麼?我想龜山島人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尊重。」龜山島二代卓信元語重心長地說。他補充今天許多龜山島社區青年都在海上,正收看著直播關注議題討論。儘管公民論壇的參與人數有限制,但相信論壇能成為未來青年們與長輩們之間一起協商的橋樑。

 

交互對談結束後,城邦媒體的祝本堯經理來到現場,將一張裱框的黑白照片送給偵探清文大哥。那張照片是過去馬偕醫師到龜山島時,為居民所留下的影像記錄,碰巧小時候的清文就在裡頭。「城邦媒體在執行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計畫,但照片只是一張紙,背後的故事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探索的。」

主持人帶領大家討論龜山島事件爭議。
主持人帶領大家討論龜山島事件爭議。
綜合討論


午餐過後,偵探們整合至今接收到的資訊,在主持人引導下開啟了對「龜山島事件爭議,如何處理?」的綜合討論。多數偵探表示可以理解龜山島原民遭受迫遷的處境以及心情,感受到他們對這塊土地強烈的情感,還有遭受不平等對待的悲憤。偵探俊男大哥認為龜山島很小,不宜做過多的開發破壞,建議保留自然生態,讓後代能以此為榮。偵探添福和林好等人重述當時土徵的不合理與物件遭破壞的失落。「那些房子留下來的話,現在都是古蹟。」但這些心中的不滿,就像前面證人信元所有,「我們只是希望過去的歷史能被尊重而已。」

 

偵探們再提及島權的觀念,認為島權不只是土地、財產等有形物件,還包括能對龜山島上的經營發展提供想法,以及在教育或是觀光領域能有所付出,這些能夠集結大家力量讓龜山島變得更好的權益。像是偵探俊明就提到,龜山島是一個封閉的島嶼,島上物種的基因很重要,龜山島這幾年雖有在做百合花物種的復育,卻不是島上的原生物種。既然大家對島上生態有共識,是不是可以組織一個團體,負責島上原生物種的復育工作。

 

另外也有人提到由社區居民開船帶團到島上,過程就有機會導覽龜山島的自然與人文歷史;結合「工作假期」的概念,引發社區外人們的興趣,或透過籌組工作坊帶更多人一同參與龜山島的生態復育工作。家嫻亦認為還可以結合學校教育,讓校外教學被串連,引導小孩們到具有歷史意義與地方文化意涵的場域,認識龜山島或蘭陽博物館。

 

越來越多關於龜山島自然與人文方面的想法從偵探們口中說出,令人感到興奮之餘,論壇副主持人沅達引導大家回到「如何開始第一步」去思考轉型的未來。偵探菀熙集結先前偵探們所提出的意見指出,也許請求政府出面澄清過往爭議與地方自發性舉辦傳承文化活動這兩件事並非相斥,「持續搭建夥伴關係與累積共識的同時,也可以向政府展現我們的決心以及提醒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菀熙說道。

 

最後,大家一致認同以向政府要求解釋作為首要目標,不過偵探佳仁也在討論尾聲前提出非常重要的提醒。「雖然能夠理解龜山島人遷村時的憤怒與無奈,但感覺今天在論壇的討論還是偏向民間文化同溫層的看法。雖然這次風管處跟國防部都回函不出席論壇,但未來還是應該加入政府的論點來補充。」論壇進行到此,我們似乎已踏出最困難的一步:在承受所有苦痛的同時,依然用開放心態去理解對立面的人們如何理解議題,並走向共好的未來。

主題二:如何從政府的龜山島,到我們的龜山島?

宜蘭縣前副縣長陳忠茂首先從政府的角度說明現在很多龜山島的限制,其癥結點都在於龜山島島權屬於「政府」,因此連登島都需要付錢。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教授蔡明志進一步介紹文資保存法的相關概念和內容,明志一上來就很興奮地跟大家分享:「我是宜蘭囝仔,從我們家二樓一看出去就看的到龜山島,龜山島對於我來說是相當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公共性」,將建築變成古蹟之後並非代表收歸國有,而是希望將這個文資保存下來分享給大眾。

 

因此,要社會大眾認為有價值,才申請文化資產保存,所以在思考龜山島問題前,明志呼籲偵探們需要先思考什麼是龜山島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否能被他人理解、參與、甚至應用。最後,在與時代向前行的路上,龜山島可以扮演怎麼樣的角色,龜山島居民又能怎麼參與,都是應該思考的。

 

大家從「私」跳脫到「公」的視角後,為了幫助偵探們想像「共」的未來,因此邀請到臺大城鄉所的 康旻杰教授,為大家分享蟾蜍山促成文化保存資產的案例分享。「其實文化局在龜山島提報文化資產的會議上,很多委員都嚇一跳說:『啊?龜山島到現在沒有文化資產的身分,怎麼可能?』有趣的是,大家在想的不是它有沒有文資身分,而是它有沒有具備一個國家文化資產的身分,龜山島的重要性早已只是一個縣,而是一個國家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象徵。」

 

蟾蜍山跟龜山島的情形不同。蟾蜍山是位在公館一個邊陲的小山、臺北市已經登錄的文化景觀。山後的老眷村全部都是違建的房屋,一開始想要登錄進歷史建築,但由於後方有空軍指揮部,軍事背景讓這裡保存了完好的自然生態,也擁有一大片農田,再加上豐富的人文景觀,於是乎沒辦法用古蹟來認可它。但它的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最重要的是人活在裡面,是一個活的資產。旻杰補充「文化景觀大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像是金門,它是一個國家公園,但上面仍然有住民,也一樣可以擁有文化景觀,這些都不衝突,因為其文資身分,可以避開都市計畫法、建築法規以及國家公園法,所以它可以疊加。」

旻杰教授帶來蟾蜍山登錄為文化景觀的案例分享。
旻杰教授帶來蟾蜍山登錄為文化景觀的案例分享。

另外,如果龜山島獲得國家文化資產的身分,後續仍有很多需要被討論。例如很少被文資界討論的「文化路徑」概念,媽祖繞境是臺灣很重要的文化,但很少人討論這條路徑如何成為無形文化資產。

 

「龜山島民在遷村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很珍貴的經驗,這條路徑也從來沒有被文化界討論過。有的人來到頭城,有的人去到南方澳,這個過程應該被記錄。還有就是無形的文化資產,龜山島的六月十五請媽祖、漁村文化,它不一定是一個看得到的物體,但它有其意義和價值。」

 

文化景觀裡面最重要的角色,當然是龜山島的人們(共),必須透過參與來了解人們與龜山島的真實關係,如何讓「住在文化景觀裡面的人們」可以參與、當責,也是相當重要的。

 

「這座島對宜蘭人,甚至對全臺灣人來講,我認為它有一個很重要的象徵性,這個象徵性會變成更多人可以共享的資產。」公民論壇打破專家與公民過去的社會關係,從議題出發、在共好探尋中產生相互理解,讓地方寶貴的情感、經驗與知識外部化甚至被記錄下來開放化,這種審議也是一個動態對話的過程。

 

最後,論壇邀請到臺大城鄉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陳育貞,分享蟾蜍山的參與式規劃以及與公部門溝通協調的案例經驗。

 

「過去很多士兵在民國初期政府的默許下,在沒登記的土地上直接建屋生活。後來這些非典型眷村成為違建。但由於蟾蜍山眷村坡度大於百分之三十,不符合山坡地原則,加上房屋老化,安全存在疑慮的情況下,讓住民搬遷而後提供一些補償,但可想而知居民肯定是相當不捨。」

 

經過長時間的溝通協調,最後蟾蜍山擬出了四點地方共識,值得龜山島案例參考:

 

第一,所有的居民只要願意就可以回去住。第二,包含居民在內,建築、生態也都一並列入保存計畫。第三,針對蟾蜍山的經營都需要與居民合作。最後,地方認為最重要的是政府不管怎樣都要幫忙作好水土保持,以及汙水下水道的處理。而育貞在最後也提醒社區共識的重要性,蟾蜍山爭議在與政府開會的過程中,因為事情太過複雜,常常會因為很難取得共識而被政府單位刁難,所以過程勢必需要一個很緊密的社區連結與社區參與。

 

證人&公民交互對談

 

專家分享後,宜蘭縣文化局局長宋隆全也加入擔任議題證人,分享不同利害關係下的視角。

從與證人的對談當中,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偵探們也是在引述彼此之間的對話。
從與證人的對談當中,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偵探們也是在引述彼此之間的對話。

 

偵探朔艷身為社區年輕人,她認為可以先從文資保存開始著手,先不討論土地歸屬的問題,因為那可能是很長期的過程,最後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先爭取保存後再來過去討論搬遷的程序上的爭議,比較符合現實狀態。「如果不是透過這個論壇,我應該是無法知道這麼多過去的事情。社區裡的年輕人其實對這件事也不是很關心,因為關心了也跟自己無關。現在大家比較關心的是自己的問題,過去比較像是老人家的問題。」

 

這時俊男跳出來表示不贊同,「前面女生說文化資產可以做的先來做,我認為不大妥當,覺得市政府用不合理的方式奪走土地,那些都是我們辛辛苦苦留下來的資產,不論是土地還是地上物。不同意糾纏不清的歷史債務,那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政府應該要有責任,也要有擔當跟龜山島的民眾說明白,先釐清來龍去脈,再來談保存的問題比較妥當。」

 

「文化資產一天沒有保護,可能就是一天的破壞,破壞掉就收不回來了,所以文化資產的保護跟土地爭議問題應該是雙管齊下的。一方面進行文化資產的保護,不但要保護而且要發揚光大,一方面就像早上座談會的決議,依據法律向相關單位來抗議。」忠茂前副縣長認為實務上併行是不衝突的。旻杰則補充寶藏巖的案例,說明複雜土地產權問題的標準流程,「在申請文化資產身分的時候,一般需要先做研究案,它必須把每家每戶當時的違建狀態與產權狀態做通盤釐清。」

 

隆全局長提到,今天聽下來有兩個重點:一是龜山島在成為軍事管制區之前,島民所遭遇的土地不正義在什麼地方、對象有哪些?二是龜山島有文化資產的價值嗎?如果有的話,未來龜山島勢必在自然景觀的課題上,必須考量文資保存與活化的規劃。

 

「像之前康老師說的,這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盤點跟資料蒐集,只有資料充足,才能讓風管處或是國防部來與我們對談。」「如果沒有足夠清楚的資料支持,他也不會理你,它說要封島三個月就封島三個月,它一天要開放1800人就開放1800人,政府說了算。我們希望龜山島不只是頭城人的龜山島,也是宜蘭人的龜山島,希望這樣的精神地標可以永續的發展經營,所以希望未來它可以獲得一個法律身分,而它也的確有這個價值。 」一旦成為國家的文化資產,便可以開始資源盤點或釐清我們在意的事情,再跟相關單位來對談。龜山島民可以扮演的角色與未來,以及保存與活化的方式。

 

隆全也在最後回答主持人沅達的問題:「是不是龜山島成為文化資產之後,宜蘭縣文化局就有立場可以與其合作」,隆全說:「一旦有文資身分之後,未來再島上任何的建設都一定要經過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審議,並且與地方來共同討論,會尊重社區的意見或需要。」

沅達帶領大家進行綜合討論:「如何從政府的龜山島到我們的龜山島?」
沅達帶領大家進行綜合討論:「如何從政府的龜山島到我們的龜山島?」

 

綜合討論 


偵探晏均提及希望對上一個主題稍作回顧,因為她感受到原島民們想要的東西還沒有一個共識,比較常聽到的都是想要知道真相,想要得到賠償,是不是可以讓每個人都說明自己想要得是什麼,而不是那些有被提出來的就是我們想要爭取的東西。其次是公私協力,因為政府在龜山島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全然是不好的,因此可以試著與政府單位協調,而不足的地方再去爭取,不需要切割得那麼極端。也有人表示搭配文資保存後,應將漁村文化館擴大成龜山島博物館,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到這個地方。

 

偵探家嫻認為可以召集專家學者一起來執筆,將龜山島爭議中政府是如何侵犯到龜山島民的權利記錄下來,作為白皮書的的一項。當政府認清到以往的過錯後可以開始尋找責任歸屬,由哪些機關來負責後續或賠償。另外可設立防止這樣的土地爭議再發生的制度,可能是修法或是其他制度上的東西。主持人呈懿補充到,就像前面世榮提到的,我們的法律還維持在過去戒嚴時期的樣子,若沒有改變,同樣的事情還是會不斷發生。

社區協調人建圖分享與總結討論內容。
社區協調人建圖分享與總結討論內容。

 

建圖是本次論壇的社區協調人,身為龜山島二代,也扮演著社區與社會之間的橋樑。「很多事情不會突然出現,社區是逐漸累積出來的,包括漁村文化館的文物,都是一步一步才有現在的成果。」建圖補充這次論壇引發大眾關注,在執委的建議下,社區已向宜蘭縣文化局提報,希望先將龜山島登錄為宜蘭縣的文化景觀,全案在2019年10月16日(審議論壇的三天前)已列冊,將在六個月內完成審議。當時文化局局長帶領大批專家學者到龜山島進行地理勘查,今天也主動帶著官員們一起來旁聽。

 

過去,雖然龜山島人們都不曾懷疑龜山島具有文化資產的潛力,卻在今天才被討論。但相信透過不斷的溝通,並進一步研究、認識龜山原島民的遷徙路徑,都是讓我們走到今天的關鍵,並幫助我們走到更遠的地方。

 

最後,透過共識投票與觀點補充,偵探們達成了以下共識:

 

  • 認同積極申請成立文化資產的身分,再談論土地權利
  • 尋找有缺漏的資料,並同時繼續進行對公部門的控訴
  • 未來任何與龜山島有關的事物,都希望可以由社區優先得知與參與裁決
  • 龜山島博物館應擴大想像(搭配文資保存法)

附註

  • 註1:偵探是在審議的規範下,從各縣市報名論壇的公民們經過分層隨機抽選而來,16位公民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性別、年齡、背景與知識水平。
  • 註2:證人的角色,為在論壇中提供議題相關的人證與物證。透過分享資訊,讓偵探們更容易掌握爭議點的來龍去脈,也提供個人觀點對未來的想像。

檔案下載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