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6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蘭陽瑰寶—丸山遺址

林正芳  /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

改寫自劉益昌 、江芝華、邱水金、李貞瑩,2017,《宜蘭縣丸山遺址1998年發掘整理報告》,蘭陽博物館

冬山鄉丸山遺址 位於丸山小山丘上,距今約3700-2400年,出土豐富的玉、石、陶器,並有石板棺、甕棺及建築結構遺跡,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圖片來源:博物館視野「打開宜蘭歷史多寶格,選出我的最愛宜蘭縣!」─歷史建築選拔活動,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冬山鄉丸山遺址 位於丸山小山丘上,距今約3700-2400年,出土豐富的玉、石、陶器,並有石板棺、甕棺及建築結構遺跡,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圖片來源:博物館視野「打開宜蘭歷史多寶格,選出我的最愛宜蘭縣!」─歷史建築選拔活動,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宜蘭縣丸山遺址1998年發掘整理報告》旨在詳述當時的發掘經過、地層概況、年代測定及出土的現象、遺物組成狀況。

 

此緣起於當時地主意欲在遺址範圍內興建「丸山寶塔」,其工程規劃範圍與遺址有高度重疊,雖然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對於考古遺址的保護及管理要到2005年才真正修改完成,但是當時的宜蘭縣政府及地主對於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已有所體認,故委託蘭陽文教基金會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劉益昌副研究員進行工程範圍內的搶救發掘工作。

 

1998年2月1日開始至8月26日為止,共進行為期三階段的搶救工作,並於發掘結束後進行後續的模型製作,與模型製作後殘留現象的發掘工作。

宜蘭縣縣定遺址

丸山遺址位於宜蘭縣冬山鄉丸山村與八寶村交界處(圖1-1),為宜蘭縣境內重要的史前遺址,也是台灣考古發掘規模較大的遺址之一。1990年代三次小規模試掘顯示其文化的豐富性,劉益昌曾因此提議為宜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遺址,取代原有盛清沂命名的「武荖坑系統」,惟當時整個文化內涵尚未理解完整,因此仍以「丸山系統」命名,並認為其與北部的圓山文化及東部的花岡山文化、卑南文化有著密切關係(劉益昌,1995)。

 

而後劉益昌進一步提出應將其所代表的文化視為一單獨的文化單位,以丸山遺址為代表稱為「丸山文化」,同時更將此遺址列為台灣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劉益昌,1996)。2006年,宜蘭縣政府將此遺址指定為宜蘭縣縣定遺址,確立丸山遺址在文化資產保存法上的法定地位。

丸山遺址位置圖。(紅圈為遺址位置,底圖修改自google map)
丸山遺址位置圖。(紅圈為遺址位置,底圖修改自google map)

考古研究的漫漫長路

丸山遺址經過三個階段的全面性發掘,除了文化、生態遺物資料外,並得到遺址中心地區一個塊狀區域的所有資料,囊括房屋建築、聚落佈局以及土地利用等。三階段的搶救發掘及模型製作後殘留現象的發掘面積約2225平方公尺,出土完整現象、遺物,標本共累積達906箱(20㎝×40㎝×55㎝),另有體積較大而無法置於籃中的的大型構件。此外,文字、圖繪、圖像資料亦是相當豐富,再再顯示出丸山遺址為台灣新石器晚期文化中一個重要地方文化相的代表,透過整理及詮釋,可以深度了解這個三千多年前聚落的文化內容與風貌。

 

而針對「丸山寶塔」興建工程所執行的搶救發掘,為丸山遺址本身所經歷的第四次考古發掘,前三次皆是為了理解遺址的範圍及內涵所進行的探坑試掘。雖然經過三次的試掘,對於遺址本身的基本性質應該有所了解,但是此次發掘期間,大量建築結構及墓葬現象的出土,仍對發掘團隊造成相當大的挑戰,再加上發掘時間的限制,只能儘量完整紀錄所有的現象及遺物出土狀態,然而未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有系統地篩洗(screening)及浮選(flotation)以獲得生態遺留及小型標本,未來勢必造成遺址詮釋上的限制。

 

歷經約半年的發掘後,展開長達三年兩階段的資料整理計畫,且完成兩本階段報告(劉益昌等2000、2002),分別針對整理方法、遺物數量及分類做簡單說明,並完成25件陶片切片分析、玉質標本分析及31件碳十四年代。2005年開始進行遺址報告寫作,將過去的整理分類檢討,尤其是石質標本的部份,藉由對使用痕、製造方法及形制的觀察,做重新命名和歸類,並再挑選木炭標本進行定年測定,獲得更多絕對年代的資料。

丸山遺址出土的陶鈕及陶把。
丸山遺址出土的陶鈕及陶把。

遺址就是文化與教育的集合

丸山遺址第四次發掘結束迄今已進入第十七個年頭,當初欲興建的「丸山寶塔」因故未進行,原發掘區塊已被天然植被所覆蓋。

 

近年宜蘭縣政府積極整理、活化丸山遺址周邊區域,除了將其指定為縣內唯一縣定考古遺址,並將丸山丘上原羅東聖母醫院之療養院及聖嘉民啟智中心兩棟歷史建築,納入蘭陽博物館分館的範圍,以典藏及維護宜蘭地區出土的各項考古文物,更針對遺址四周居民進行各項考古推廣活動,讓民眾有機會更加認識這群生活在三千多年前丸山地區先民的生活概況(邱秀蘭2010,江芝華 2010)。

 

隨著大竹圍遺址及淇武蘭遺址大面積發掘的完成,學界對於宜蘭地區新石器中期及金石器並用時代的概況有所認識(劉益昌等1995、2001,陳有貝等2008)。丸山遺址的發掘和此報告的出版進一步將此區塊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面貌呈現出來,然搶救發掘報告的完成並未代表研究的結束,而是更多問題的提出及各項研究計畫的開始。

 

當年發掘團隊得在有限的時間及經費限制下完成搶救計畫,不可避免的也清楚知道有許多未完成的工作及可能遺失的資料。遺址一發掘,就無法再完整重建,在此認知下,報告重新整理當時的發掘文字、影像紀錄和所收集到的各種人工及生態遺留,一方面將這些資料呈現出來,讓讀者可以認識1998年時搶救發掘的過程及成果;一方面則進一步嘗試透過這些有限及可能偏頗的資料,嘗試重新理解三千餘年前丸山人群生活的面貌。

 

本發掘報告的寫作共分為十一個章節。第二章主要為遺址所在地的自然人文歷史做簡單概述,第三章以新石器時代回顧宜蘭地區的考古研究,第四章將本次搶救發掘的發掘規劃及工作流程做一說明,第五章對遺址的地層及年代測定的成果做一討論,嘗試理解其可能的形成過程,第六至十章則分別對遺址出土的現象及遺物做討論,其中由於墓葬出土數量多且形式多樣,故將其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章,而遺物的部份則以陶製、石製、歷史時期及生態遺留分章敘述,最後一章綜合上述的各項資料,嘗試討論三千多年前丸山人群可能有的生活面貌及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每個搶救發掘計畫皆背負著極大的時間壓力,1998年的丸山搶救發掘亦不例外。發掘團隊積極把握各種可能進行公眾教育的機會,例如每星期的媒體時間及不定期開放在地學生及民眾參觀、認識考古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及丸山的早期歷史發展(圖1-2),並製作簡易展版放置於工作站外(圖1-3),這或許是此次搶救發掘對於宜蘭地區的另一項貢獻。

左圖:圖1- 2學校團體參觀發掘現場。 / 右圖:圖1- 3工作站前的展示看板。
左圖:圖1- 2學校團體參觀發掘現場。 / 右圖:圖1- 3工作站前的展示看板。

書目資訊

《宜蘭縣丸山遺址1998年發掘整理報告》可於蘭陽博物館購得。
《宜蘭縣丸山遺址1998年發掘整理報告》可於蘭陽博物館購得。

 

書名:宜蘭縣丸山遺址1998年發掘整理報告

作者:劉益昌、江芝華、邱水金、李貞瑩

價錢:350元

販售地點:石尚自然探索屋─蘭陽店(蘭陽博物館)

地址: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洽詢電話:(03)978-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