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2期-台灣和越南的送灶神習俗

黃氏碧紅

越南灶神神禡。
越南灶神神禡。

送灶神對臺灣與越南而言都是重要的過年習俗,在臺灣送灶王的日子是臘月廿三或廿四,越南的話則是臘月廿三。

 

越南春節是農曆臘月廿三送灶神,從那天開始來談過年,臺灣的話是尾牙臘月十六日,尾牙過後,接下來農曆臘月廿三、廿四日就稱為送灶神。

台灣送灶神的金紙主要是壽金、刈金和甲馬

台灣的灶君神禡。蘭陽博物館提供
台灣的灶君神禡。蘭陽博物館提供

送灶神臺灣閩南人要準備的供品包括:牲禮(三牲)、水果、甜湯圓、甜果、糖果、酒、蠟燭等。那天祭拜要用供奉的紙張印製神禡灶君,在廚房時,還需要將祭拜完的湯圓黏在灶君嘴邊,象徵灶君嘴角生甜,或者抹上牲禮的豬肉油,再用酒淋淋灑灶君臉上,希望灶君嘴角油膩,酒足飯飽之後不會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至中午過後,才可把灶君神像撕下來曬乾焚化,重新換上一幅新的。

 

金紙主要是壽金、刈金和甲馬,是供給迎接灶神們返回天庭的神兵所使用的盔甲和坐騎,最後燃放鞭炮,熱鬧恭送諸神。臺灣民間傳說「送神早、接神晚」,一般多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天子時起便先祭拜完再去睡,好早早送灶神們上天庭述職時可以佔個好位子 。

鯉魚是龍的化身

越南送灶神的好時間是中午11至13點,為馬化龍的時間。


越南送灶神的祭品準備比較複雜,平日祭拜灶神的習俗是看每個家庭的方便性,有的家庭會設在廚房的灶爐旁邊,或者在灶爐上設一個小供案,有神牌與三個香爐,或者簡單放一杯米用作插香而已,如果平日沒祭拜灶神習慣的家庭,當天會在廚房裡設供桌與神明廳前進行正式的儀式,祭拜時,灶爐必須開火才能進行儀式。


越南臘月廿三是祭祀灶王的日子。人們要準備的供品是兩頂男紙帽、一頂女紙帽,擺上糕點、糖果等供品。越南北中南使用的供品又有差別,北部人要買三條活鯉魚,待將灶王像燒掉之後,把鯉魚放回河裡,按照民間的說法,鯉魚就是龍的化身,把鯉魚放回河裡,意謂著灶王可以乘龍回到天宮,因此把魚放回河裡是一定要有也是大家最期待的習俗。越南中部則準備一隻甲馬,甲馬要有盔甲和坐騎,一副待飛的模樣;南部人較簡單,準備衣服、帽子與靴靿(Đôi hía)即可。

越南祭拜灶神的祭品。資料來源:網路收集
越南祭拜灶神的祭品。資料來源:網路收集

越南灶神是兩男一女

越南灶神為何是三位,乃因受中國道教的影響,土公、土地、土基三合一的觀念,在越南演變成兩男一女的故事。另有一說灶神需要三位是從爐灶的形狀演變而來,因爐灶的建構是需要三個腳才能形成。

 

越南灶神裡的女性形象,有的學者則認為是受沅水時代的母性社會所影響。

 

雖然兩地灶神故事傳說與來源有很大的差異,但灶神的任務皆是要上天庭和玉皇大帝報告這個家庭一年做過的好事與壞事,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神的報告而決定下一年度老百姓的禍福。

民間年畫單座灶、雙座灶、三座灶。
民間年畫單座灶、雙座灶、三座灶。

招魂幡

早期,越南在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的時候會豎立一根「招魂幡」,看到「招魂幡」豎立好,代表著過年放假的時間到了,同時人們的生產活動也要停止,做根、種田、買賣等都要暫停。

 

越南人認為魔鬼會趁著家裡沒有神的保護而來作亂,所以用招魂幡趕走魔鬼,魔鬼聽到招魂幡的風鈴聲就知道這塊土地有人住而不能進去。晚上招魂幡的燈會點亮,目的是給祖先指路回來過年,但1847年到1883年嗣德皇帝在位,規定在除夕當天才可以建立「招魂幡」,意謂著過年放假的時間縮短,此後越南變成臘月三十日開始建立「招魂幡」,北部是中午,中部是下午,南部是傍晚。

 

「招魂幡」最初是用來排除魔鬼的傷害,保護人們平安過年,後來被解讀是越南的宇宙根或者太陽根,會幫忙連接地和天,是越南的陰和陽,最後「招魂幡」衍生成為權力的象徵,村莊裡立著最高的「招魂幡」的家庭便代表著有最高的權力。

 

越南的招魂幡分別是京族與小數民族。京族的招魂幡使用竹子製成,高度五至六米,小根會被整枝,上面掛很多東西,例如:冥器、符紙,符有八卦的形狀、仙人掌,箢篼裡面有石灰、檳榔、紙做的鯉魚、旗子、泥土做的風鈴……,而小數民族的招魂幡是用木子,質地堅固、有花紋,留下大樹枝, 常常用圖騰來裝潢。

 

越南的「招魂幡」很像臺灣廟裡的「燈篙」,是廟宇建醮時,導引三界神靈和陰間鬼魂降臨的設施,可視為「請帖」或「路標」。對鬼神而言,它是照耀前來的神器;對人群而言,則為醮場祭典的標幟。「燈篙」有陽竿和陰竿之分,陽竿是邀請三界神靈,竿上有天旗、天燈、天布和天錢;陰竿則是招引陰間鬼魂,竿上的設施有招魂旗、招魂燈、地布和地錢。

抵禦魔鬼的招魂幡。
抵禦魔鬼的招魂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