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4期-「三藏取經」命格的行船人─陳榮

陳財發  /  李阿梅  /  黃麗惠

陳榮與夫人(左)和二千金(右)合影。
陳榮與夫人(左)和二千金(右)合影。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黑肉的

陳榮,一九三八年一月六日出生於南方澳,家中排行老六,出生時,全家已經從北方澳遷來南方澳了,也就是搬遷的第一年,當時父親和兄弟們分到一連排的七間樓房,印象中是非常漂亮的房子,在當時候算得上是不錯的。

 

陳榮有一個響亮的外號:「黑肉的」,那時算命的說陳榮這孩子如果皮膚愈黑的話會愈健康,而且的他的命格是「三藏取經」,要母親別管太多,因為雖然他的劫數不少,但不致於到有生命危險。

 

母親非常深信算命的話,對於陳榮的管教採用放任的態度,由他在外面四處遊玩,讓原本皮膚尚稱白晳的他,在外跑來跑去而被曬得黑黑的,也因此贏來「黑肉的」外號。

 

日治時期,南方澳沒有學校,想要讀書就得到較遠的蘇澳,入學時必須要走路往返位於士敏的公學校,即便辛苦,但對當時的孩子來說,因為腳程快,而且也時常邊走邊玩,所以也不以為忤。

 

在公學校讀了一年的時間,大約在陳榮八、九歲時,戰事爆發,港區每天都被投擲炸彈,生活的安全都有問題了,更遑論求學讀書,因此陳榮家為了躲避空襲而疏開到位於「7KM」(從白米橋算起,往山上的方向,共計七公里的地方)上面的水源地,削竹在水邊搭建「寮仔」(簡易的屋舍)暫居。

 

回憶當時陳榮都可以看到飛機從頭頂上空飛越而過,當炸彈被丟擲下來時,就趕緊將雙耳摀住,接著炸彈落地爆炸,整座山頭都嗡嗡作響,甚是嚇人!

煮食囡子到右鏢手

戰後,陳榮進入南安國民學校就讀,從一年級開始讀起,那時學校還沒有教室,都得要自己帶椅子到南方澳戲臺上課,國校四年級時,母親過世,當時南方澳討海的時機點不錯,剛好家中有買漁船,又因為生活艱苦,陳榮也就自然而然的從「煮食囡仔」開啟討海生涯,只是此時的他小學並沒有畢業,但是為了生計也只能這樣。

 

陳榮十四歲開始在漁船上要煮飯給三十個人吃,是艘自己家的鏢釣漁船,當時父親已經不再討海,由陳家六兄弟一起作業。陳榮家的漁船都以「勝吉」取名,不同漁船的號碼各異,至於父親為什麼要取名為「勝吉」,陳榮也不是太瞭解,在漁船休息時,陳榮都要利用好天氣到山上撿木柴,回來後還得要劈木柴,在漁船上使用柴火是相當辛苦的事,雙眼常被燻得眼淚直流。

 

「煮食囡子」一年後,因為陳榮的眼力好,看到的「丁鮸」(旗魚)比起其他人來說相對多,一人可以抵過八、九人的眼力,所以就被升起來當二手,幾經訓練,廿三歲升為右鏢手。

 

站鏢頭鏢魚可是要很有膽量的,因為海上作業,大浪有時豪無預警的來襲,首當其衝的就是船頭,站在鏢架上的鏢手可得有不畏風浪的膽量,才能站得穩鏢手位置,當時除了鏢「丁鮸」外,「勝吉」也有「放緄」(延繩釣)掠鯊,有時會用活餌,漁獲有鯊魚、旗魚……等,其中以鯊魚為大宗。

 

在陳榮廿幾歲的那個年代,南方澳討海的時機很好,「做田沒活水錢」(引申為沒有可靠的收入,不能像泉水一樣不斷地湧進來)──討海人賺的錢都比陸地上的工資或是耕田的收入還要來得更高,因此一有適齡的南方澳討海郎,媒人婆的腳步可是踏破了門檻,一天可以相親二回以上,這家相親不成,再換一家,直到滿意為止,而有女兒的人家也希望孩子婚後過得好,不要嫁到農家忙活農事,若嫁給南方澳的討海郎,經濟狀況較好,同時也可免除體力活。

左圖:陳榮曾在「88號勝吉」當海腳。 / 右圖:船靠正濱漁港留影。
左圖:陳榮曾在「88號勝吉」當海腳。 / 右圖:船靠正濱漁港留影。

牽網

起初南方澳並沒有「牽網」漁法,後來有人到日本看到他們用束網的方式捕魚,因此將漁法引進(巾著網的漁法為美國人所發明的,一九五O年由陳火土、陳東海堂兄弟,自日本引進南方澳),在陳榮廿多歲尚未婚時「牽網」就已經開始盛行,大家也就紛紛跟著變換漁法作業。

 

「牽網」是二艘漁船合起來為一組共同作業,後來再加上一艘燈船,變成一組三艘的「牽網」作業。陳榮家的「勝吉」鏢釣船作業餘十年,就開始換「牽網」漁法,由大哥、四哥擔任兩船船長,陳榮在四哥掌船的漁船工作,漁獲收入在一百多組的漁船中還曾獲得冠軍。

 

三十多歲時,陳榮擔任「牽網」(巾著網)漁船的船長,船名「勝吉206號」,合作的另一艘船由三哥掌舵,不過總船長還是陳榮負責,此時期已經開始加入燈船於晚上作業。

 

「牽網」漁船到陳榮五十多歲逐漸被淘汰,此時大型圍網漁法興盛,漁獲量大約可到五十萬斤左右,而「牽網」漁船頂多也才不過二、三萬斤,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後來因為「牽網」漁法的式微,改成了延繩釣,漁獲大多為「烟仔虎」(條鰹),作業了一年,覺得年紀大了,同時又有人請他幫「大組」(大型圍網)的漁網補網,因此陳榮就把整組的三艘「牽網」漁船便宜賣出,決定從討海界退休。

左圖:陳榮於船艙板上留影。 / 右圖:新婚照片。
左圖:陳榮於船艙板上留影。 / 右圖:新婚照片。

退休生活與海上印象

陳榮退休後的補網工作做了廿年左右,雖然生意也不錯,但比不上討海的收入,他謙稱自己是「老歲仔工」,期間每天早上六點會到南方澳早覺會跳土風舞,在所有的舞者當中,當屬他一位男性,後來南方澳早覺會不存在後,休息六、七年,社區開始有新的跳舞團體,陳榮就再度舞動起來,一直持續到現在,舞齡都有廿幾年了。

 

陳榮的討海生涯裡經歷數次劫難,但總能平安渡過,和他的三藏取經命格頗有淵源,在他還未討海前曾經和弟弟在豆腐岬釣魚,當時海裡的魚很多,他會游水去找「蟳仔」當魚餌,有一次看到高處的岩石上長有許多的海芙蓉,流傳海芙蓉可以治眼疾,也不知哪來的膽識,陳榮一心想要去採摘,即使弟弟一再阻擋,他依舊不予理會,當攀爬到某個點時,使盡全力想把身體盪到高處的岩石上,但不管如何施力就是盪不上去,後來只得功敗垂成的攀爬下來,幸好在過程中沒有發生狀況,不然後果也真難以想像。

 

另一次難忘經驗是他在「勝吉」擔任煮飯工作時,漁船不知為何「俥心」(引擎軸心)斷裂,當時海面風浪大,有一艘好心的友船協助「勝吉」拖入港,那時候漁船上的設備差,只能靠一個指南針判斷方向,友船駛往「奇利簡」(利澤簡)方向一燈火閃爍處時,陳榮聽到船上人聲喧嘩,原來是擔心因為浪大,會引致漁船擱淺,因此要將拖繩剁斷,避免兩船蒙受風浪傷害,只是當友船的煮飯人員準備剁斷拖繩時,一個大浪襲來,將人打落海中,這位落海的大哥是「舵公」(船長),他喊著要弟弟別怕,順著鏢繩下海去營救,而這兩兄弟的父親是這艘漁船上的「大俥」(輪機長),不知為何卻沒有煞車,於是漁船又往前行駛,船的動力加上海浪的拉扯,鏢繩竟被拉斷,兄弟兩人最終都葬身大海。

 

這天,本來應該是陳榮要煮飯給船上人員吃的,但是他覺得身體不舒服,於是跑到「舵公厝仔」休息,目睹這對兄弟落難後,心有餘悸,因為當時若他在煮飯,剁斷拖繩或許就是他要去做的了。

 

陳榮直到現在想起這般海上印象仍舊深信這是自己「三藏取經」命格所賜,甚至覺得當時的海芙蓉只是所謂的幻象,因而引發探險行動未果,對照算命說得可真的一點都不錯!

採訪團隊和陳榮一家合影留念。
採訪團隊和陳榮一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