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2期-鳥語花香現蘭博─濕地之美「白頭翁」

徐景彥 / 蘭陽博物館環境監測鳥類組講師

白頭翁(Pycnonotus sinensis)的閩南語俗名叫「白頭殼仔」,因其頭後有塊很明顯的白斑。牠可不是鶲科鳥,而是鵯科喔,所以中國大陸稱其為白頭鵯。牠們很能適應都市環境,所以與另外兩種同樣很能適應都市環境的鳥—綠繡眼、麻雀合稱「都市三俠」。


白頭翁體長17~22公分,嘴黑色,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臉頰有一白斑。背部灰褐色,翼和尾羽黃綠色,腹部灰白色;幼鳥頭灰褐色,約要兩個月後才會有白頭。白頭翁棲息於平地農耕地帶、鄉村及城市公園中,是極為普遍的留鳥。以果樹的漿果和種子為主食,並時常飛入果園偷吃果實,還會吃嫩葉嫩芽,偶也啄食昆蟲。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到了秋冬非繁殖期時,則常群聚百隻以上,喜在樹冠處活動,喧鬧、好動,聲音清亮有轉折,常發出「巧克力、巧克力...」叫聲。

 

繁殖期為4 ~ 8月,常築巢於雜木林、果樹林、公園或校園內高2 ~ 3公尺之樹上,以枯草、細枝及芒草穗為材料。雌、雄鳥共同育雛,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窩產3到4枚蛋,幼鳥需要約兩週的時間才能孵化,再經約兩週的餵食才能離巢。

 

白頭翁與烏頭翁在台灣涇渭分明的分佈情形很特別,不知為何,白頭翁只分布在花蓮以北到西部地區,往南直到恆春,而烏頭翁只分布在花蓮、臺東和恆春。兩者外型接近、叫聲也相似,所以共域處偶有雜交的現象;但嚴重的是,有人大量放生白頭翁在烏頭翁的分布區域時,大量雜交將造成烏頭翁這種台灣特有種鳥類基因純度的污染,所以應該嚴格管制這種大量、隨處放生的活動。另外,根據近幾年台灣繁殖鳥類調查的結果,目前繁殖期數量最多的鳥種可是白頭翁喔,可見在現在多變的環境中,牠們適應地真的還不錯。

 

白頭翁在蘭博亦屬常見,常成小群專注吃著稜果榕、雀榕、苦楝或茄冬的果實,也常飛至南側樹林間的小水溝洗澡。以後,可到這些結滿成熟果實的樹下等牠們,或是循著清亮的「巧克力...」聲音去訪,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左圖:白頭翁吃蒲桃的果實 / 右圖:頭未白的白頭翁幼鳥。徐景彥提供
左圖:白頭翁吃蒲桃的果實 / 右圖:頭未白的白頭翁幼鳥。徐景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