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9期-蘭博脈動「蘭陽博物館展示規劃設計」

七觀國際有限公司

本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簡述蘭陽博物館展示規劃設計工作的經過,第二部分詳述七觀公司在基本設計階段修正後提出的常設展主題內容、展示策略及手法。

緣起與過程

2002年炎夏提早來臨的五月,大元建築與設計事務所邀請Lab-7七觀國際有限公司加入蘭陽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工作。並延請2000年英國倫敦千禧巨蛋展覽中獲得設計首獎殊榮的Land Design Studio作為設計顧問。由於七觀才剛完成一座私人企業的博物館-遠雄行動中心(如圖),其間充分運用本土的材料﹑技術去完成「互動式的展示設計」的努力留給姚建築師深刻的印象。Land Design是一家結合多重應用設計之知名博物館展示規劃顧問公司。最著名的代表作為2000年於倫敦千禧巨蛋獲得最佳設計之”PLAY主題館”(如圖…)。PLAY裡先進的多媒體應用與詮釋,成功地引導觀眾親身參與﹑體驗,因此也獲選為千禧巨蛋中最受歡迎的展示館。Land Design於概念設計階段協助七觀設計做展示技術的支援及製作可行性評估,兩家設計團隊合作發展概念設計。

 

本案開始時,博物館常設展的主題內容有一個明確的中心主旨:表現宜蘭1.自然資源的豐富性和特殊性;2.人類進入自然環境後之互動和影響;3.人與自然環境永續共存的平衡關係,這個故事邏輯成為設計團隊思考展示內容與設計藍圖的出發點。七月初展示內容尚待蒐集資料,最初的內容主軸略具雛形,七觀公司邀請國外顧問首次來台site visits及工作會議,實地踏勘採訪。設計工作於是如火如荼地展開。

 

從2002年9月中以後,國外顧問的概念設計工作告一段落,設計的重擔交棒給七觀團隊。這個階段的工作是承先啟後的:我們秉持在概念設計具備的共識,繼續蒐集資料,調整內容與展示方式的發展。上個階段的工作在主題及配置上稍具雛形,這個階段加深展示內容資料的涉獵:透過各領域的專家的集思,進行圖像、文物、視聽軟體的蒐集。設計工作,從物件的量體調查開始,空間上具體落實對內容的構想。有鑑於蘭陽博物館在文物上的蒐藏僅有2千件農漁具及泰雅文物,文物的品質上並非上乘。文物的蒐藏工作,成為本階段十分重要的任務。設計公司深知典藏文物在展示中的重要性,在基本設計期中報告後於2002年12月初向蘭博籌備處提出一份文物蒐藏建議,包括對部分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的題目,及自然類動植物標本的研究蒐藏建議。

 

展示內容是透過30位本地的專業人士數次的集會討論才產生。他們也許是博物館的館長、在地文史工作者、大學教授、中小學老師、資深記者、甚至待業的研究人員,不管他在那個崗位,他們共同的特色是:因為對宜蘭有感情,一份對地方文化的責任感,使他們願意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外,無私地提供專業上的資料,貢獻他的智慧與時間。幾個月來,我們充分感受到宜蘭在地知識份子對蘭陽博物館的憂心與重視。大部分的人從來沒參與過博物館的設計,但是他們卻對這個過程產生了濃厚興趣:看著概念性的學科知識或地方的記憶愈來愈具體化、組織成一連串的故事,透過腦力激盪獲得的巧思,讓他們一路護送進入了博物館--這裡不是仰之彌高的殿堂,而是親近人群的地方。能讓更多民眾瞭解宜蘭的豐富,是參與設計團隊的人最大的心願。而現在,他們正在進行著細部解說的撰稿與圖像蒐集。

 

設計師在這個展示設計的過程中,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中容納深度的資訊,讓內容深入淺出,老少咸宜,主題的配置上必須輕重有致。深知設計形式緊扣主題所要透露的核心訊息,適切地表達精神面的重要。從造型、色彩到展示家具,設計過程不斷地質問是否符合主題的宗旨。

蘭陽博物館「常設展」設計說明

因為地形與氣候,因為幾萬年來的化育,形成宜蘭多樣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生命表現--地形與自然生態號稱台灣的縮影。母親般的蘭陽溪沖積出一個肥沃的平原,成為孕育人類文化的舞台。

 

長久以來,大地無條件供給人類賴以生存所需的營養。當蘭陽遊子從外地的紛擾中回家,他回到了親山親水的環境,投入自然的懷抱重獲滋養。宜蘭無處不在的水,滋潤生命,綠化了地景也柔化了人們的神經--他們深知再生的力量必須仰賴大自然。

 

水能載舟也能負舟,二百年來,頻仍的水患風災,一如年復一年週而復始的廟會,標識著時間的流轉。環境淬煉了人們的生存鬥志,激發適應環境的生命力。他們深知渺小的人無法與大自然抗衡。

 

曾經,人們以為人的聰明足以凌駕萬物—森林砍伐、河川整治、竭澤而漁;今日,人們面對大自然反撲的後果─他們深知人的力量無法全盤操控自然,必須保持生態平衡,永續發展。

 

風災河道的潰堤沖毀村莊,昔日繁榮的河港而今殘留荒廢的沼澤,不禁令人生起滄海桑田的喟嘆。以「物是人非」形容宜蘭似乎也不正確:因為從一個巨大長遠的自然史角度,地殼在動、山在上昇、海岸在變、溪水減少,人為介入的影響只是較為顯而易見的一環。大地強烈告訴我們:大自然也在書寫歷史。

 

他們感激自然帶來的豐厚食物,也敬畏大自然難以抵禦的破壞力。世世代代宜蘭人與環境互動的經驗使他們更瞭解大地和人為變遷之間的因果牽引。這是為什麼宜蘭人親近自然,肯定環保的價值,也勇於為他們所服膺的信念堅持到底。他們承傳了祖先(不管是泰雅、噶瑪蘭還是漢人)尊重自然的智慧,期望將這份對土地的愛傳遞給子孫,也希望將這個生活智慧與其他地方的人分享。

展示說明

主要故事線

山:

經過幾百萬年的光陰在地球上出現了台灣島,在這個地質舞台上孕育的物種適應環境演變出多采多姿的樣貌,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宜蘭山區物種豐富性與特殊性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濕潤的思源啞口出現異常多的特有物種。

 

靠海的宜蘭由於特殊的高山、河谷與東北季風雨量豐沛終年濕潤,中海拔山區霧氣瀰漫,形成了特殊的「霧林帶」。比人類提早百萬年來到台灣的檜木種子,為適應台灣特殊的地形,逐漸發展出台灣物種演化史上最悠久的特有種類。擅長在山林生存的泰雅人,秉持平衡的生態觀,相對於後來漢人與日本人對檜木林的砍伐。伐木生產事業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成為宜蘭早期最重要的產業之一,人們生活與勞動的經驗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份。

 

人類過去對自然予取予求的態度,幾乎使古老珍貴的綠色寶藏消失殆盡;土石流、蘭陽溪水量的減少顯示失去平衡的大自然的反撲;今天,保育與休閒成為人面對山林資源的原則。

 

平原:

由於長期人類的耕耘,文化累積,相較於山的自然力量,平原呈現的是人文薈萃的風貌。平原上人與環境互動的經驗主要表現在漢人的水稻耕作技術、傳統農村生活的智慧以及面對自然災害的解決之道。「整部漢人的蘭陽開發史可以說就是蘭陽人世世代代和河流、湧泉共生,和洪水纏鬥的歷史」(林志恆)。大地與水是生命的泉源,豐饒的物產是孕育人類文明的基礎;但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蘭陽平原的氣候及天然災害威脅人的生命財產,環繞著與水互動的常民生活,從物質及心靈的層面探索這個地方人們生活的特殊經驗。加上特殊的歷史背景,發展出宜蘭人的對搶孤、繞境等節慶的熱中,成為深刻的集體記憶。

 

海:

宜蘭的沿海似乎訴說著兩個故事:一個是滄海桑田,另一個是對於深不可測的海洋的敬畏以及對討海人的敬佩。

 

因為特殊的沙丘地形及氣候,河川年年的洪氾致使河道更易。曾經繁榮的河港而今安在?數千年前的史前人、數百年來到宜蘭的噶瑪蘭人,以及二百年來的漢人,在同一條河邊生活,適應年年的洪水氾濫,見證河道的變遷。沿海落後的漁村因為濱海公路的開發帶動漁村的發展,魚塭改變了沿海地區的面貌。

 

平原的地下埋藏著遠古的海槽,下沈的陸塊由蘭陽溪沖積推開了潮汐的濕地,經年累月的沖刷與沈積使海岸變遷,曾經是海邊的地方離海好幾公里。大地埋藏著人類與自然遞嬗的秘密。

 

另一方面,海洋的浩瀚、海洋資源的豐富,與海搏鬥的漁民凝塑宜蘭人的另一個面貌。南方澳曾經擁有的風華埋藏著討海人的心情。迎向世界的蘇澳港帶動宜蘭人展望海洋的未來。

 

部落—泰雅人:

展示宗旨在於展現宜蘭的族群多樣性。介紹宜蘭的三大族群之一,習慣生活在山地,比漢人早扺達宜蘭地區的族群-泰雅人。讓觀眾從他們的生活習性,文化風貌以及今日的生活內涵,了解族群的特色及差異,進而尊重族群文化差異,促進社會因多元文化的蓬勃發展。

 

說明泰雅人在宜蘭與環境互動而發展的在地特色,包括因應氣候地理是否發展出特別的生活面貌以及今日泰雅人的關懷。同時,我們試著讓觀眾了解到牽繫著泰雅人心靈與生活的信仰觀念-gaga(gaga可以說是泰雅人抽象的思想觀,其具體展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從引導觀眾進入的彩虹橋即開始進入泰雅人的生活觀之中)。

 

宜蘭泰雅人生活的環境與山地濕潤多雨息息相關,生活上他們利用當地的材料,例如檜木房舍、集雨的器物;在語言上,常使用和雨水有關的語言。

 

gaga原是「祖先遺訓」之意,也指同祖群或同祖居地的共祭、共守禁忌的團體。gaga觀念加上傳說(規範)深植人心,如同對於人的道德要求像某種道德思想,指導著社會生活。在此觀念下,傳統男性狩獵,女性織布的社會責任分配,人們在此生克盡其職為的是達到gaga立下的理想--到人生盡頭能步上「彩虹橋」抵達祖所居之地,繼續與祖先共同生活。

 

由於gaga信仰觀念的推動,泰雅人盡職地在狩獵農耕及織布等文化表現上發揮所長,在養育子女時也以實踐gaga精神為最高原則。

展示設計策略

山:

本展示定位在引導與觸發觀眾對宜蘭山區的豐富性與特殊性產生興趣,進而去親身實地探索。博物館作為資訊的提供站,透過展示激起觀眾興趣,誘導觀眾親自造訪真實的蘭陽大地。室內的展示將大自然的訊息經過人工或藝術化手法轉化,設計人員所提出的方式不是實景模擬(Diorama)那種想要在博物館室內複製自然環境的野心,而是結合多種媒材(複製植物、動物 + 動植物的影像 + 生態環境影像輸出的大背景 + 小液晶螢幕播放動物、昆蟲 + 燈光 + 背景音效),讓觀眾體會所要傳達的核心訊息「這裡有極多的特有物種」,進一步傳遞知識。展示區整體以森林意象的垂直結構貫穿。一組一組的垂直玻璃櫃中有樹木及生態系物種複製物,細節呈現方式尚待討論。

 

森林氣氛的烘托,以數個垂直玻璃櫃旁的長條纖維幕承載森林影像,重複的節奏造成樹林的感覺。在纖維幕上輸出霧林影像,投影樹影,燈光變化製造陽光充裕和陰濕多霧的氣氛。在其中3個纖維幕上投影泰雅獵人的影像,稍縱即逝暗示獵人的矯健身手,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

 

思源啞口的多樣物種在一片方形的玻璃櫃內以抽象造景的方式呈現,背景為思源啞口樣區的一比一實景照片,前方植物及部分小型動物的複製品布置出森林的面貌。部分植物輔以照片、液晶螢幕,以現場實景錄影補充室內展示不足。森林的底端為山地湖泊影像。水生植物的翠綠與嬌嫩由照片表現。以螢幕表現湖泊實景。

 

在物種的解說中,均強調泰雅人對該物種的命名、使用方法。

 

看過「為什麼台灣人喜愛檜木?」的一個圖文版,觀眾便進入山地湖泊底景的背面展示區--「自然資源與人」。

 

1.觀眾對早期漢人樟木利用的認識,透過當時的重要樟木產品實物或模型呈現,說明漢人初步的樟木工業。進入日據時期的殖民式開發,觀眾看見通電的隘勇線象徵性場景,是當年日本非人道對待山林中的居民的歷史見證,暴露日本殖民剝削的心態。

 

2.太平山的伐木作業以實物(五孔鋸、大剖鋸、裝潢鋸、滑輪、獅頭斧、小斧頭、鑽子、磺燈、移木器、翻鉤、草鞋、踏皮阿鞋、鞋馬、便當、水壺,伐木工具)【附使用時的照片】以及老照片、林區地圖與文字說明。

 

3.伴隨錄音:

  •  Audio : 鉅木聲斧頭揮斧巨木倒下前在半空中搖晃,伐木工人大喊「樹要倒了!」之聲,轟然巨響與此起彼落的呼喊
  • 老伐木工人的口述歷史。腳本大綱2-3分鐘。

 

4.三種太平山運輸的作業,以縮尺模型呈:「管流法」,蒸汽集材機與鐵道運輸,纜車運木。配上老照片及圖文解說。

 

5.羅東興起、太平山社區、及棲蘭山開發均以照片呈現。

 

平原:

再現平原的風景風俗與地景。相較於山區的垂直結構,本區予人的空間感受是水平的,意象來自於一片坦蕩遼闊的平疇。以數排低矮的平面版重複呈現熟悉典型的平原景象:田地、竹圍、壘石梯田、田野中的土地公廟、鴨母船上割稻類似方塊的空間切割象徵田地,從中橫跨一列繞境的隊伍(五穀廟繞境繞經農村),取景自宜蘭常見的風光既歡欣又神聖的一列繞境隊伍,繽紛熱鬧地經過宜蘭綠油油的水田,印證了宜蘭特有的鄉土氣息。

 

博物館室內的場景塑造勢必無法一模一樣還原街道上的繞境場面。但是它以精緻的神偶實物,以模型表現隊伍全程;牆上大螢幕播放市街及田間繞境的精彩畫面,以及圖文版提供脈絡的訊息。加上定時展演,以當代聲光科技試著訴諸感官,讓觀眾體驗這個擬真的片刻,目的在讓觀眾參與、體驗、激發感情、留下印象。這個展示手法的完成其實需要觀眾的共謀,也就是發揮想像力並投入情感。對於一個熟悉繞境儀式的觀眾,這個展示因為勾起他的經驗與記憶而使他產生共鳴,結果強化了他對鄉土節慶的認同。他可能進一步進入「解惑」的層次,了解儀式中物件、動作、事件的象徵與意義。對於一個不熟悉廟會或繞境的觀眾而言,展演給予他的體驗將使他踏出博物館後,對現實中的節慶投以異於往常的眼光。

 

不論是大神偶或土地公廟,一旦從真實的生活領域被放置在博物館中,不免有去脈絡化的缺憾。為了幫助觀眾理解物件在原文化或空間脈絡的意義,我們以生活、活動中的照片、錄影、聲音來補充訊息,幫助串連觀眾的想像。觀眾對博物館中去脈絡的文物的理解,勢必依存既有的認知基礎。本展示運用的手法,傳達的訊息與其說直接提供知識資訊,倒不如說重在勾起觀眾腦海中與眼前事物相關的記憶;觀眾在一套預設的詮釋架構下發現事物的意義,或重整他對事情的看法。觀眾當然可能不同意博物館的論述。

 

展場大區主要為平原環境背景與水互動的生活主題,側面的牆上是竹圍農田的影像,以及一間簡樸的小土地公廟實物。隔著繞境隊伍的一區為漢人拓墾歷史的主題,背景牆面呈現漢人在宜蘭建立最早的精神信仰中心--頭城慶元宮。廟影像前方為一個取自孤棧造型的圓柱空間,觀眾進入內部體會搶孤儀式人聲鼎沸的精彩片段。觀眾從一開始的「宜蘭的自然災害」主題到「漢人拓墾」歷史的展示,幫助他體會本區宗教在人類心靈及社會生活所佔的重要性。

 

為了強調水在平原上的重要性,其中四個方塊間歇地投影水紋、雨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觀眾自己發現可以和水影互動,引起驚喜感。

 

數排低矮的平面版以呈現地景為主,相關的圖文以小尺度編排在一角,讓大影像充分「說話」,傳達平原生活的印象;解說的資訊以小圖文、觸控式電腦、實物玻璃櫃安置在低平之處,以不影響整體感受為原則。展示家具檯座仿平原常見的自然材料土塊、紅磚、壘石,甚至在「早期漢人與泰雅人的衝突」主題處,仿製一道有槍孔的牆。

 

海:

以河海匯流的意象為主,依照山平原海的地理方位,展示空間上象徵從沿海濕地到海洋,中間以蘭陽溪出海口銜接。沿海地區的意象以結合沿海沙丘、溪口沙洲、岩石肌理的造型語彙,重複表現,地層堆積剖面暗示時間的推移。海的意象,以大面積的海面纖維作為海影像投影。

 

部落─泰雅人

平原展示區通往部落區的入口,一個圖文以點題的方式引起觀眾對本區的好奇。從平原的展區望過去即可看到部落展區吊橋上彩虹的光芒。走在彩虹橋上耳聞口簧琴清幽的樂音。展區的中央是今日舉辦的結婚喜宴分享野豬的象徵造景,在環繞造景的欄杆上有紀錄片—今日仍在舉行的婚禮野豬分食喜宴。圖文說明GaGa 的意義;爭對所呈現的道具說明,例如濕寒氣候與烤火的習慣。

 

四周牆壁皆以竹子為視覺元素,在上方的牆上投影充滿迷濛綠意山地雨景,讓竹子意象空間與投影延伸的自然環境空間形成不同層次。

 

展場的角落,以人形結構夾著泰雅傳統服飾,一男一女,觀眾可將臉部靠在有紋面的圖案的玻璃上,彷彿身著泰雅服飾。圖文說明服飾的意義。「你所認識的泰雅人」對比於泰雅人的傳統織布、狩獵文化的傳統形象,探討今日泰雅人的處境。圖文牆面展出泰雅進入宜蘭的歷史及泰雅居住的環境。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