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6期-克勤克儉的討海人─曾照雄

陳財發  /  李阿梅  /  黃麗惠

採訪團隊與曾照雄(中)合影。
採訪團隊與曾照雄(中)合影。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落第王

曾照雄生於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三日,祖先是北方澳人,出生時全家即已在南方澳,五歲從南榮路搬到華山路,房子剛蓋好時,還曾借給南安國民學校當教室,有六年級的小學生在家裡上課。

 

童年的照雄都是在南方澳遊玩,遊戲的種類很多:捉迷藏、跳繩等,還喜歡跟比較大的「查某囡仔」玩,直到現在跳繩時會唱的日本歌謠都還記得。記憶中,小時候沒有在讀書,時間好像都該拿來玩樂的,凡是有海水的地方都留下遊玩的蹤跡,有句話說:沒有游到「中心礁仔」,就不能算是「南方澳囡仔」,想當然爾海裡的遊樂場照雄可也挑戰過囉。

 

二哥朝金相當會潛水,對沿海相當熟悉,常帶著照雄捕撈九孔,從「毛杮滬」過來「朴仔跤」(現在的豆腐岬),再來個大礁石是「烏礁仔」(陸連島),然後是「猴仔鼻」,接連「賊仔澳」、「猴猴仔埔」(現在的情人灣),而後是「盡尾坑」、「錢空仔口」,接著到另一個礁石「烏石仔」(烏石岩):「土地公礁」,再過去則是「東澳空」。

 

七歲時就讀南安國民學校,當時校舍還沒建好,有在借用的民房裡讀書,也有在南方澳戲院讀書,一九五二年南安國校興建教室落成,當時照雄三年級,才開始回到學校教室上課。

 

照雄自詡為「落第王」,專門在「落第」(留級)。初中一年級時留級,二年級時也留級,三年級下學期跟訓導主任吵架,不過現在倒已經忘記最初的原因了,那時訓導主任要打他,但他豈肯乖乖站在那裡挨打,就跑給訓導主任追,萌生休學的念頭,那時剛好父親買了漁船,照雄就想和父親一起討海,於是結束初中的學業,開始討海。

北方澳老家的舊照。
北方澳老家的舊照。

牽網意外

初中肄業後,照雄開始討海,那時父親買了「牽網」(巾著網)漁船「金勝31號」、「金勝26號」,自己一人經營,是船長亦是漁撈長。

 

「金勝」最早是伯父命名,因為漁獲成績不錯,父親的漁船也就跟著起名。剛開始討海的照雄在「金勝31號」漁船上作業,是「現流仔」,不免俗的從「煮食囡仔」做起,要煮給十三個人吃,雖然在這之前從來沒有煮過飯,但因為自認聰明,學習力強,因此很快就學會了。

 

還記得「牽網」到彭佳嶼作業時,還是「煮食囡仔」的照雄站在漁船上,四周望去都是「花飛」(鯖魚),可見當時資源之豐富,那天漁獲有八千多斤,到基隆販售,一斤大約五塊多至六塊,對於討海人來說,這樣的收入就相當值得欣喜。

 

「牽網」作業的分紅是三七分,因為漁船的成本較高,所以漁船老闆分到十分之七,剩下的十分之三再由船員按照職務等級不同而進行分配,煮飯時的照雄分到的是「3給」(0.3份)。

 

作業漁場曾經到南部捕撈烏魚,但漁獲皆不盡理想,最好也不過三千多尾,後來因為意外導致整組漁網壞掉,沒有漁具,加上父親的經營方式大多賠錢,最後只好賣掉漁船。照雄退伍後,父親訂製一艘廿二匹馬力的小漁船,名「金勝112號」,四點七九噸,是為鏢釣、延繩釣作業,照雄父子四人共同作業六年,全家克勤克儉存了一些錢後,將「金勝112號」賣掉,再訂製一艘廿四匹馬力的漁船「金勝212號」,同樣是五噸以下。

照雄於船具行前留影。
照雄於船具行前留影。

苦盡甘來的討海事業

「金勝212號」作業時父親已退休,由大哥曾朝陽負責掌船事務,兄弟三人加上一位台灣籍船員共同作業,是「掠四季海」,除了鏢魚、「放緄」(延繩釣)外,每年都會到澎湖「掠小卷仔」,漁船泊靠馬公港,人員就住在漁船上,四、五十天的漁獲收入大約十五、六萬左右,以當時的幣值來說,算是相當不錯的收入。

 

雖然「金勝212號」的作業收入已有好轉,但照雄跟大哥建議:夏天時,日本石垣、鹿兒島的漁船都到「雞仔瀨」釣「雞仔魚」(三線雞魚),我們豈能錯過!因此那一年就改到「雞仔瀨。第一年,同樣是四、五十天的作業時間,漁獲收入就將近五十萬,等於是之前的倍數成長,這時南方澳漁船只有照雄家在那裡作業,一直到「金勝212號」難以承受北風而無法再去「雞仔瀨」為止,約有十幾年,照雄家每年夏天都會到「雞仔瀨」,「金勝212號」的漁獲漸入佳境,更曾榮獲62年度鏢釣延繩5噸以下漁業生產比賽優勝,也讓家裡的經濟擺脫貧困,討海事業開始發展起來。

 

「金勝212號」作業八年後,照雄家將之賣掉再訂製一艘七點九噸,三十九匹馬力的漁船「金勝312號」,此時「雞仔瀨」漁場已有太多漁船在作業,於是將魚種改為紅石斑,漁場在龜山島的龜頭前,當時是比較少人知道的地點。紅石斑的水深約在四百米,屬於「貼底緄」(著底延繩釣),漁具跟釣「雞仔魚」完全不一樣,一次收竿可收獲二、三十尾魚左右,釣紅石斑的成績不錯,每天都有二萬元左右的漁獲收入,因為照雄用一顆三十四公斤的石頭,加上一門十六公斤的碇一起垂入海中,使得漁具比較不會被潮流拖走。

 

「金勝312號」一直作業到民國九十三年,照雄三兄弟一起退休,這時大哥六十五歲,二哥六十三歲,照雄六十一歲;回顧討海生涯,多是近海作業,最遠曾到石垣,但照雄都選擇和別人不一樣的路走,漁場的選擇是如此,魚種的選擇亦是,也因此才能異軍突起,有不同的收穫。

金勝212號榮獲民國62年漁獲金牌獎排。
金勝212號榮獲民國62年漁獲金牌獎排。

天無絕人之路

照雄回顧「金勝31號」「牽網」漁具斷裂情事,因為「牽網」漁船的設備成本相當高,父親無力負荷,才因此決定賣掉漁船。「金勝112號」初時經營得狼狽,有一回快過年了,家裡經濟實是困窘,母親向伯母借錢,那天是農曆的十二月廿七日,伯母說:「廿八、廿九、三十還有三、四天,自己回去賺就有了,免煩惱啦!」

 

母親沒有借到錢,愁眉苦臉的回來,遇到隔壁鄰人說在「雞仔瀨」捕獲兩、三百斤的的「烟仔」(鰹魚),第二天父子四人出海,發現許多漁船都在追「鐵皮」(黑皮旗魚),但卻怎樣都看不到「鐵皮」的蹤跡,到了早上九點左右,父親看到一尾「鐵皮」魚蹤,於是下鏢,結果這尾「鐵皮」重達一百三十二公斤,這時父親的眉稍有點開展了,到了將近十一點,又標到一尾重達二百多公斤的「丁鮸」(旗魚),返港途中再標到一尾一百六十三公斤的旗魚,父親不禁咧起嘴笑,因為這回的漁獲七仟多元,不只可以過個好年,甚至還可以有剩餘。

 

隔天廿九日,父子四人沒休憩,出海作業,又鏢到了一尾旗魚。儘管是在最窮困的時候,老天爺還是給了一條路走,照雄分享討海歷程,始終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這也是他常常跟孩子耳提面命的:只要肯勤勞,天無絕人之路,就不會餓死。

照雄於港墘留影。
照雄於港墘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