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3期-無害照明的追尋─全台首座友善照明博物館

林正芳  /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

蘭博點燈夜景空拍圖
蘭博點燈夜景空拍圖

 

友善照明不僅止於對人類,我們周遭環境生態的動植物也需要受到關注,夜間照明對於昆蟲的影響更是明顯,影響昆蟲也從生態鏈和食物鏈影響到植物與動物的生態。

 

蘭陽博物館所在位置,烏石港舊址濕地屬於宜蘭的文化景觀區域,單面山建築造型是宜蘭知名地標,但對於太陽西下後的一片漆黑,讓宜蘭另一種夜景之美,少了些營造,與建築原燈光規劃設計單位進行討論,在2016年研擬入夜燈光補強建築北側的可能性,以遊客環繞到停車場的主要路徑平台,一則提供平台燈光補強,一則形塑入夜的博物館夜景。

 

同期間,蘭陽博物館推動環境教育,除了近幾年進行鳥類與植物的長期追蹤調查之外,夜間燈光對於昆蟲的影響,是臨水建築必須要關照的課題,因此,有了初步的照明設計方向,2017年與學術單位合作進行光害監測,到2018年一整年的監測週期,歸納出了一個友善照明的核新關鍵,即是580 nm 以上的單一長波長燈光。然而在政府採購以及市面上燈光照明普遍都僅有流明度、電壓,並無單一長波長的檢驗。經過研究學者的引導,表示國內有少數LED製造公司有能力改造這類燈泡。

 

2019年輾轉透過縣府引薦熱心公益的簡文秀老師,再輾轉邀請燈光製造專業主管討論,確認有機會無償實驗與改造燈具,前後又經過半年的時間,在文化部與縣政府的支持下,蘭陽博物館展開友善照明的實踐,終於在2020年元月讓博物館建築的戶外照明,可以兼具友善與藝術的氛圍,冬天在太陽西下後的五點打開燈光。

 

太陽西下的時間四季不同,也為了讓友善照明可以持續的追蹤,打燈時間會有所變動,初期一到三月期間,每晚點燈到晚上九點,期間觀察昆蟲受影響的狀態,畢竟學者的實驗燈光與正式的點燈數量不同,而博物館可以就近、持續的觀察,一方面也印證友善燈光照明的成效。至於三月之後,將進行縮減點燈時段,一則可減少能源,另一則可觀察對昆蟲生態的影響變化。

 

蘭陽博物館即日起到三月份,每天傍晚5點到晚上9點亮燈,建議大家白天逛完博物館後可到周遭欣賞烏石港生態之美及品嘗海鮮,夜間的蘭博逛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可在看見不同深度及曲線的牆面,做出光影投射時的絢麗層次感,變身一座浪漫的戶外光影博物館。

從烏石港驛站捕捉蘭博湖光倒影的燦爛
從烏石港驛站捕捉蘭博湖光倒影的燦爛

 

蘭陽博物館光害監測計畫的最後總結建議,歸結以下兩點:

 

(一) 使用發散非昆蟲偏好波長色光燈具,可避開容易誘引較多昆蟲鄰近博 物館大門的區域。昆蟲的可見光譜多分布在300 ~ 600 nm 之間,目前 所知較少昆蟲具有感測600 nm 以上的光感受器,有者大多為日行性昆 蟲。昆蟲服眼光感受器的光譜感度峰值主要分布於300 ~ 400 nm、400 ~ 500 nm、500 ~ 600 nm 這三個區段 (Briscoe and Chittka, 2001)。就正趨 光性而言,對於紫外光及短波長的可見光(如人類視覺的藍色光)較 易吸引昆蟲。因此,要避免因為燈具裝置引起吸引昆蟲效應避免選擇 發散短波長但則發散較長波長的燈具,例如580 nm 以上的波長。

 

(二) 選擇夜行性昆蟲較不活躍的時段開燈,例如日落後18:00 ~ 19:00 之時 段。並且避免長時間打光對周圍植物生理時鐘造成影響 (Cashmore et al., 1999; Smith, 2000),如此應可減少光害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重大之 衝擊。

 

依據監測調查報告建議,影響昆蟲的主要關鍵在於波長,目前蘭陽博物館使用的是「單色波長590nm LED 50W 25度」的燈泡,此一友善照明燈泡,優點是對昆蟲友善,缺點是照明效能比一般燈泡弱,色溫偏紅,且燈泡取得不易。至於點燈時間,後續也將逐步進行不同時段的嘗試,並追蹤點燈之後對昆蟲影響程度差異,長期的點燈,仍將以學術研究的建議,在太陽西下入夜後的一小時作為最終參考。

左圖:臺灣大學昆蟲系楊恩誠教授進行蘭陽博物館光害監測計畫  / 右圖:光害監測吸引趨光性昆蟲拜訪
左圖:臺灣大學昆蟲系楊恩誠教授進行蘭陽博物館光害監測計畫 / 右圖:光害監測吸引趨光性昆蟲拜訪

 

2020年1月全台第一座戶外友善照明的博物館,點燈時間四季雖然有所差異,但入夜後的烏石港舊址畔,蘭陽博物館光影璀燦,單面山建築造型在湖面的映照下,用手機就能輕易捕捉蘭博寂靜的美感,心動的朋友不妨走一遭,來場浪漫的蘭博微光之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