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6期-蘭博脈動「河港深深春帆來」─烏石港的過去與未來

張文義  /  蘭陽技術學院講師

青代頭圍街圖<br>來源:〈台灣甫輿團篡要〉〈噶瑪蘭廳輿圖篡要〉此圖寫意式表達出頭圍街瀕臨烏石港聯內水道,以及砲台、塘汛和頭圍縣丞署所在位置。
青代頭圍街圖
來源:〈台灣甫輿團篡要〉〈噶瑪蘭廳輿圖篡要〉此圖寫意式表達出頭圍街瀕臨烏石港聯內水道,以及砲台、塘汛和頭圍縣丞署所在位置。

位在頭城山海交界的烏石港,是清朝時期宜蘭對外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東台灣唯一的官定港口,承擔著宜蘭貨物的集散、運輸、以及人員的出入,甚至文化、歷史的移植等功能和地位。然而,由於烏石港為河海交匯而成的河港,由於東北季風以及海水飄沙的關係,形成其港口「港門淺窄,僅容小舟,三、四月間,最為暢流,秋後則沙流填塞」,所以其航運和港道頗受自然氣候和本身地理的限制,故而一年當中只有半年時間可以行船,尤其秋冬之後,東北季風吹來,烏石港正好迎面承納,當時的帆船,身小輕窄,不堪強風的吹襲,船家均避而遠之,待來年春天南風來時,隨風搖曳在海上,沿著台灣東北角崢嶸崎嶇的島嶼海岸地形,緩緩地駛入烏石港內,為宜蘭帶來新的生活資源和朝氣,而為烏石港腹地的頭城,其街道的繁榮和熱鬧便因此而活躍起來,商家、店舖、船頭行、文市、小賣,乃至後街(男人追尋性歡樂的場所)也因應而生,而頭城有名的舊街和十三行便是在烏石港的航運功能的影嚮而成的人文景觀。

 

此外,造就烏石港的所謂西勢大溪,在現在員山鄉的蓁巷村一帶與濁水溪(蘭陽溪)分流後,沿著宜蘭城北流經下渡頭後,經現在壯圍鄉的七張、古亭時受阻於沿岸的沙丘,於是原本東流的河道,於此蜿蜒而往北流,經大福、東路頭、大塭、頭城,然後朝著東北方向宜蘭平原的北端出海,其港口對面,正是飄浮海上的龜山島,狀似把守著烏石港的門道,地理上而言,可謂奇特。由於龜山島的守衛,船家也視為「救命之島」,因為帆船行走在海上,除潮汐、海流外,最怕風,強風突來時,若來不及下帆的話,船隻容易翻覆,造成財產和生命的損失。所以,有風時,高高的龜山島便如屏風一般可以為船隻擋風。例如:南風大時,船隻可以停泊島的北邊,反之,北風大時,船隻便停泊在南邊,待風稍小時再行出航。以此而言,龜山島對船家而言,除航行海上的有形指標外,更是為其擋風避難的屏障,實為宜蘭地理上天然獨特的景觀。

 

另一方面,由於形成烏石港的西勢大溪,自員山鄉流經宜蘭城、壯圍鄉、礁溪鄉後於頭城鎮出海,所以這些鄉鎮市在當年均為其流域,若以蘭陽溪為界,溪北為西勢地區,也就是說整個西勢地區均為西勢大溪的流域,沿著此河道,貨物以駁船或小型的鴨母船便能直通流域,而透過烏石港而進來的民生物資,便也沿著此河道而販售到溪北各地。以此來看烏石港,便能清楚地了解到其歷史地位和價值。舉凡溪北出產的稻米、苧麻等物資,經烏石港而行銷到台灣海峽對岸的中國福建、廣東、江蘇各地。同時這些地區的貨物為宜蘭所缺乏且為民生必需品便也透過烏石港而輸入宜蘭,資養著宜蘭人民與社會,需屬於移民社會的宜蘭便在烏石港的庇蔭下而得以成長、壯大。

 

此外,做為一個宜蘭平原北端的河港,烏石港在當年習慣被稱為西港,住於蘭陽溪出海口的加禮遠港則為東港,至於目前繁榮船隻擁塞的蘇澳港,由於當年尚屬未開發地區,且地位在宜蘭平原外的另一區域,地理上屬偏僻地區,又與宜蘭平原隔著山脈,所以其踏上歷史舞台要待1895年日本統治宜蘭後,引進大型郵輪後方才改變其歷史面貌。而屬於沙岸地形的烏石港和東港受制於先天環境的因素,大型郵輪當然無法出入,其航運的價值自然不如蘇澳港,然而,有清一代,船隻以帆船為主,且烏石港位在宜蘭北端,沿著海岸而行的船隻一繞過山頭,烏石港便顯現在眼前,直接便能入港卸貨、裝貨,所以其地位和價值比目前還有簡便船隻停靠的東港更好更大。

 

前面講過,整個溪北地區均為西勢大溪的流域,所以這個區域自然變成烏石港的經濟區域,也就是說除沿岸的區域外,連遠在山邊的員山鄉,透過河船沿著河道便與烏石港連繫一起,人民平時日常用品,以及自身生產的農產品,均以河船貨暢其流,直通有無,而這條河道便是當年溪北主要的交通、運輸動脈,支撐著宜蘭人民的經濟生活。以宜蘭平原而言,由於河道分歧呈網狀,不止溪北,溪南如羅東溪、冬山河、馬賽河(新城溪)等均可行走河船,並於出海口形成小型的河港,由於自然景觀的變遷,我們己無法想像當年的河船自五結鄉的利澤簡,沿著河道可以直通到羅東南門河邊的羅東國小一帶。同樣的道理,當年的西勢大溪其河道的景緻,已無法恢復,但是比較起來,整個西勢大溪航運規模絕對比溪南各溪更大更壯觀。由於有河船行走,為了方便休息或裝卸貨物,便由官方或民間設置渡口,這些渡口有的已不見其名稱或地點,但仍然流下幾個令人懷念的地方。例如:位在員山鄉的渡船頭、宜蘭市的下渡頭、礁溪鄉的車路頭、壯圍鄉永鎮廟前的粿寮等。所謂粿寮乃船隻行走至此,人員可以休憩、貨物裝卸,而人民為了謀生,乃於此搭建草寮,並販賣粿糕之類的點心,以補充體力,為下一站的航程作準備。

 

以航路和航程來看,烏石港不僅和對岸的中國有所連繫外,於島內則和蘇澳、基隆、台北等地也有所交流,目前習慣把宜蘭到基隆的航路稱為藍色公路,事實這條航路,據文獻記載,約在一百八十年前便已存在,只是後來因政治和社會因素而停駛而已。宜蘭和基隆的海上交通,在民間流傳的「相褒歌」裡便有如下的描述:

 

 一隻船仔頭紅紅

 

 載米載粟落(到)基隆

 

 阿娘仔吩咐十數頭

 

 大船著破找無人

 

據文獻和田野口述資料,以前的船隻習慣在船頭上漆上紅色,並於船頭兩邊製成黑白相間的船眼睛,狀似一條木魚行走於海上。

 

烏石港最早的名稱又叫做蛤仔難港,因為船隻自海中沿著河道進港時,矗立港中的礁石林立,且呈現烏黑色,人民便以此稱它為「烏石港」。位在烏石港南邊的大坑罟,原為沿海的小漁村,村民平時以「結罟牽魚」為生外,當船員或出資「整船」為人運輸貨物,或自營生意,往往能改變原本困苦的經濟生活,然而,行船仍然為冒險的職業,個人或家庭命運往往寄託在搖擺不定的海上,難免有不幸的事故發生,而這也是浪漫、懷念的烏石港當中,比較令人感傷或悲傷的歷史經驗。

 

烏石港因漢人的移墾而躍上歷史舞台,但是早漢人前來宜蘭定居的噶瑪蘭人在漢人出現之前即已利用烏石港的航運功能而與外界建立某種程度的經濟、貿易關係。然而1883年美國大型角板船因觸礁而沉沒於烏石港出海港道,使得原本逐漸淤積的烏石港自此形成阻塞進而失去航運功能與價值,這個歷史事實,影嚮著頭城的經濟發展。原本可以停泊海船的烏石港,其當年令人懷念的「烏石春來提萬福,龜山日上照三竿,迢迢高排最檣端,掩映逄窗又畫欄」的景緻,如今只剩下一池濁水,早已不見春帆了,著實讓人感嘆歷史變遷的急速。雖然如此,民間仍然流傳著:「想吃的話,就去烏石港把牙齒磨一磨吧!」。小孩貪吃,無法體會經濟匱乏的苦味,父母親為了打發小孩的糾纏,以此作答,可見烏石港在一般人民心目中的印象。

 

當年的烏石港已不見了,只能在書中或耆老口中閱讀及回憶而已,然而,現在的烏石港在現代機械的挖掘和鋼筋混泥的圍堵下已成形,各式船隻也已進出其港內,延續著當年烏石港的港口功能,只是,現代的烏石港為海港,當年的烏石港則為河港,至於其航運的路程和功能性質則大異其趣,而這也是歷史社會變遷當中,烏石港在天然及人為的力量影嚮下所作出的一種角色調整,現代的烏石港是否能重現當年藍色公路的浪漫與繁榮,則有待歷史的決定。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