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4期-活動紀事「開啟教師與博物館的對話」─2001年宜蘭縣教師社區博物館教育巡禮活動記實

朱堯麟  /  宜蘭縣教師會理事

緣起

一個有些炎熱的午後,為了蒐集論文所需要的研究資料,到蘭陽博物館籌備處「取經」。在和蘭博工作同仁討論,去年(2000年)所辦的學童參觀博物館計畫時,心裡有些許的感觸。

 

回想起幾次觀察過學校辦理的參觀活動,有些老師帶著孩子到達博物館之後,就將孩子交給博物館的導覽解說人員,在整個活動中較少參與博物館教育的活動。但也有些老師在活動過程中,勤做筆記,積極地向導覽人員發問,看起來比孩子還要認真。

 

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實老師們並非不願意走進博物館,將博物館的資源融入於教學之中,而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沒有機會建立與博物館之間的互動關係,所以很多老師並不了解博物館,更不知道在宜蘭已經成立了許多的「社區博物館」。

 

這些就在學校附近甚至於校園裡的博物館,對於老師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且容易掌握到的教學資源。因此,在推動學童參觀計畫之前,應該是讓老師們先走進博物館,體會「新博物館」的內涵是什麼?學校應該如何與博物館建立對話的管道?對於博物館而言,也可以在溝通過程中,了解教學的需求是什麼?該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

 

這樣的想法在與宜蘭縣教師會理監事們討論之後,得到大家積極的迴響與肯定,在無異議全力支持的情況下,承辦一系列的教師博物館教育研習活動。

老師們在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認識濕地生物
老師們在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認識濕地生物

驚喜的第一場

博物館教育的研習活動,這幾年也辦了好幾場,不過主要的對象是校長或行政人員,教師參與的機會並不多。第一場的教師研習,在宜蘭縣教育資訊網上公告三天立即額滿,縣教師會辦公室的電話還不斷地響起,希望能爭取到參加的機會,這樣的盛況在縣內大概只有野鳥學會所辦的研習活動可以相比擬。

 

活動當天還有一些老師期盼能以現場報名的方式參加這項活動,感到抱歉的是,一輛四、五十個座位的遊覽車已經擠得滿滿的,有的工作人員還沒有位子坐,對於無法如願參加的老師只有滿心的歉意。

 

第一場研習參觀的博物館依序是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白米木屐村及珊瑚法界雕刻館。而第一站的活動就讓大家不虛此行。無尾港安排老師們下田到溼地上認識生物,只見老師們「勇往直前」地脫下鞋子、捲起褲管或拉起裙擺,就跟著導覽人員-黃淑瑩和林春吉一起走過田埂和泥濘。更有許多的老師為了看清楚解說人員所介紹的溼地植物,顧不得腳下的泥沼越陷越深,奮不顧身,只為了回學校可以為學生做更生動的介紹。

 

「上岸」後,大夥一直打井水沖掉腳上的泥巴,好幾位老師笑著說:「沒想到生平第一次下田,竟然是當了老師之後來參加研習才得到這樣的經驗。」。而有一位資深的老師則好懷念過去幫忙農事的生活,很珍惜在這裡能重溫舊夢。

 

第二站到了白米木屐村,迎接我們的是有趣的「木屐競走」比賽,看著平日課堂上有些嚴肅的老師們,每個人很開心地投入於比賽的趣味,跌倒了再站起來前進,爭取的不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而是盡情地享受這份屬於鄉土的樂趣。

 

之後的參觀行程,讓老師們最感動的是社區裡這群樂在其中的「蘭陽之子」,不分老少穿著木屐跟我們訴說著在地的故事。看著老師們也穿起木屐,跳著木屐舞,就如同一位老師所說的:「好想帶班上的孩子到這裡來。」這應該也是許多老師的心聲吧!

 

第三站到珊瑚法界雕刻館,一走進展覽館內,老師們的目光就被精雕細琢的珊瑚給吸引住,聽著一件件作品的故事,不禁讓人神往於更高的境界。這間並不是很大的博物館,讓老師們感受到「社區博物館」小而美的特點。

 

漫步南方澳的行程,從一港一媽祖廟,不可思議的神蹟,到漁村的故事,似乎從在地人的口中說出,總有說不完的軼事。而在這個空間中,有著太多可以運用到教學上的資訊,只是在以前老師們很少留意到這一些。

 

回程的路上,老師們一個接著一個心得分享,許多人都表達願意多帶孩子走進博物館,這份想要實現理想的衝勁,讓我們感受到博物館教育的種子應該已撒播在老師的心中。

熱烈的第二場

有了第一場的經驗,教師會的工作同仁更有信心辦下去。沒想到受到老師們歡迎的情況,更加熱烈,上網公告一個早上就額滿了,還有老師主動願意擔任工作人員,只希望能參加這項活動。

 

第二場是從設治紀念館開始的,沿著舊牆漫步,感受歷史空間的幽情,這樣的體驗是深刻的。在導覽人員精闢的解說之下,看著這棟和洋式建築,讓人不由得想起許多難忘的往事。雖然並不大的基地面積,但是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一片落葉是個故事、一聲鳥鳴是個故事、一扇防颱板也是個故事。可惜的是,來去匆匆,在此神遊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

 

再走進酒廠,很多老師才發現酒廠早已對外開放,而且規劃成很特殊的展示空間,整座酒廠就是一座博物館。在甲子蘭酒文物館裡,可以品酒、吃冰、嚐酒香特產,同時豐富多元的展示設計,以及李銘灶精彩生動的導覽解說,讓人能更深入地了解飲酒文化。幾位老師淺嚐金棗酒後,圍坐在竹桌旁,激昂地談起對於教育的理想,這時如果來些花生米,相信他們會談得更起勁。

 

午餐前在樹木教育農場聽簡老板的介紹,談起農場的過去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幾位自然領域專長的老師們,對於幾株少見的植物,交頭接耳熱烈地討論著。這一站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香草大餐」,縣內的教師研習大概很難會有如此的美食佳餚。農場人員親切地說明每一道菜的特色,讓老師們在用餐時也學到了很多。「下一次會帶家人、學生一起來」,相信是很多人的決定。

 

最後一站到了北關螃蟹博物館,無論是螃蟹標本或是活體生態,都讓老師們獲益良多,一隻小小的螃蟹卻有著大大的學問。在這裡老師們就像頑皮、好問的小學生一樣,不斷地提出問題,如果可以的話,一定很多老師都很想再回到童年,享受在沙灘上抓螃蟹的樂趣。螃蟹館工作夥伴的親切招待,讓人體會到「蘭博家族」的溫馨與熱情。

 

在綜合討論中,有老師提出來在推動博物館教育活動時,會受到學校行政單位的阻礙,此一個問題得到很多位老師的迴響。其實,面對新的教學型態,只有在教室裡的教學活動,是滿足不了學習的需要,雖然會有些責任和困難,但在面對問題時,應該多站在維護學生學習權益的立場上來看問題。

在樹林教育農場聽簡光禧老闆介紹植物。蘭陽博物館籌備處提供
在樹林教育農場聽簡光禧老闆介紹植物。蘭陽博物館籌備處提供

變換的第三場

原先教師研習活動只規劃辦理兩場,但是面對眾多的向隅者,在蘭陽博物館籌備處的支持之下,暑假時又辦理了兩梯次的活動,一次是走前兩場其中之一的路線,另一場則是規劃新的路線。希望能協助各個家族館在規劃參觀行程時,更多的可行路線。

 

第三場的研習可說是「自然、藝術與人文」跨領域的巡禮活動。首先參訪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這次學的是-「葉拓」。只見老師們竭盡心力地想要設計出一份精美的傑作,已經顧不著衣服上的油彩,全神貫注專心地操作著。相信下一次當他們看到玩得全身髒兮兮的孩子時,應該不會再有太多的苛責吧!

 

到了白米木屐村,老師們參加了木屐彩繪的活動,無論有沒有藝術天份,每個人都盡情地享受揮灑彩筆的樂趣,畫幅山水、畫個人物、題一首詩,其實畫得好不好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一雙木屐都將是獨一無二的。而這樣的經驗,相信是許多老師們所嚮往的。

 

這趟行程中,很特別的是安排參觀「碧涵軒帝雉生態館」,這個養育珍稀鳥類的農莊。聽著解說人員的說明,每一隻鳥都有好幾個驚嘆號,無論是鳥的外觀、啼聲,亦或是獲得的過程。仔細地觀察農莊,會發現要經營一座私人的生態園區真的不簡單,然而,在這裡看到了用心、毅力與決心。

感動的第四場

第四場的焦點放在「大二結社區」,我們安排以步行的方式,參訪在社區裡的慈林紀念館、學進國小校園采風館以及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希望從這個過程中,讓老師們可以體會並深刻地感受到,社區營造運動中那股緊緊相繫的力量。

 

在慈林紀念館中,目睹舊物,憶起先人,對於過往的歷史並沒有太多的傷痛,然而在心中卻有著太多的感動。從紀念館的外觀,很難想像裡面保留了這麼多的歷史記憶,漫步其間,許多老師的內心是激動的。有機會帶孩子來到這裡,或許著墨於歷史的傷痛並不多,但卻應該讓孩子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走進學進國小校園采風館,同樣是校園環境,但是這座校園「竟然」有博物館。許多老師都讚嘆學校對於經營博物館的用心,在各方面的條件都並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努力地營造出校園裡的學習空間。或許,這樣的體驗可以讓老師們更深層地思考,自己服務的學校裡,是否也能營造出一座博物館呢?

 

最後,來到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學習的重點除了傳統的手抄紙印刷之外,更希望藉由對於社區營造的介紹,也能激發老師們參與社區服務的熱情。二結社區的精神,不僅建立在於二結王公廟的營建,也和社區裡最真實的日常生活緊緊相依。看到一位老師坐在廟旁的大樹下,若有所思,好像在思索著該如何重新出發,讓自己的心能夠再飛揚起來。

尾聲

對於縣教師會的工作同仁而言,這是第一次辦理一系列的戶外活動,許多老師都是犧牲假期義務來協助。但是,看到參加研習老師們的認真神情,這種感覺是在其他研習看不到的,我想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

 

活動過程中,當然也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像是最後兩場在暑假進行,因為研習訊息傳播不易,以致於許多老師失去參與的寶貴機會。在研習資料的準備上也有所不足,許多老師反應,希望能多提供各博物館的學習單,這些寶貴的意見都會是我們以後辦理活動的修正意見。

 

教師研習活動雖然結束了,但相信曾經參與過活動的老師,都會成為學校推動博物館教育的種子。

老師們在白米木屐村參加木屐彩繪活動。蘭陽博物館籌備處提供
老師們在白米木屐村參加木屐彩繪活動。蘭陽博物館籌備處提供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