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23期-籌建紀要─蘭博籌建過程中的幾點關鍵紀錄

邱婉婷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1989年,宜蘭的地方人士及文史專家揭起在頭城興建「開蘭博物館」的聲浪,宜蘭縣政府為表其決心,在1992年成立「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幾經多次長時間的會議進行,初步擬訂博物館之執行方向後,遂於1994年及1996年,縣府2度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台灣大學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進行蘭陽博物館的「整體規劃」和「軟硬體規劃與設計計畫」,1998年完成報告,提送至教育部申請籌建經費,1999年3月獲核定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對等編列預算,總經費達8億9千餘萬元,並定位為一座全縣綜合性的地方博物館,即是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全縣自然與人文資源的重要站,期鼓勵民眾參與博物館活動,以達成全縣文化深耕之目標。

 

正在博物館籌備工作啟動之際,此時的全國博物館事業也在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和接續大型專案下,尤以2002年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其目標為輔導設立鄉鎮文化據點、鄉土資料中心、旅遊資訊中心、展演場所等想法,均與本縣建館初期設立之目標策略相去不遠,可見地方與中央有前後時間呼應及由下而上的正面回應,本館除2000年歸屬於文化局下設立蘭陽博物館籌備處,民間也在2001年成立「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以下簡稱蘭博家族),共同為打拼「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志業投注心力。

生態博物館的延燒現象

若從博物館學的理論來看「蘭陽博物館」與「蘭博家族」這對雙生子,就不能忽略1970年代由法國學者提出的「生態博物館」的特質:

 

(1)棄「以物為中心」轉為「以人為中心」
(2)棄「由上而下」轉為「由下而上」
(3)棄「由內而外」轉為「由外而內」
(4)棄「一言堂」轉為「尊重多數」
(5)棄「專家主導」轉為「居民參與」
(6)棄「以過去為主」轉為「以過去、現在、未來」之動態陳述
(7)棄「崇高的殿堂」轉為「社區學習中心」
(8)棄僅限於博物館「實體建築」轉為「整個在地生活領域」
(9)棄「中央式收藏」轉為「現地收藏」或「分散式收藏」
(10)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為出發點,以科際整合為手段,展現區域特色
(11)強調「過程參與」的重要性,博物館在規劃、設計、營運各階段都能引入居民的參與,追求社區認同與區民自治的目的

 

蘭博切入「生態博物館」的脈落,無論目前之成敗如何判定,但具體可見在宜蘭的這片土地上,從中央、地方到民間,在近10年推動地方館扶植與發展下,也開出博物館的燦爛花朵,這在各界爭相報導宜蘭各社區各館的豐功偉績中看出一點端倪。惟這樣的思想它不只在宜蘭的土地上燃燒,也延燒至全國各縣,觀察台北縣2004年起開園的2座博物館園區「黃金博物園區」、「淡水古蹟園區」,和「台北縣博物館家族」、「新竹市博物館家族」的成立均明顯可見。

 

但終究蘭陽博物館之建置,以「生態博物館」為策略是條漫長而清晰之路,或許在長時間的推動之路上也有些許的挫折和調整,但最終的期許卻從未改變,一件事情的方法是多樣的,但目的卻是一致性,宜蘭的文化界、博物館團隊仍朝向游錫堃前縣長所說的方向團結在一起:

 

「就自然與人文環境而言,宜蘭實是全台灣的縮影珍藏宜蘭,即是珍藏台灣」
在今日的「世界新文化」的多元化趨勢中
不但不可忽略本土文化
更要積極爭取本土與世界文化的相互認同
從噶瑪蘭族、泰雅族的返鄉尋根
蘭陽戲劇團的成立、公共工程藝術的實施
傳統歷史空間的保留以及充實人文設施等
對保存傳統藝術並將其精緻化和現代化
宜蘭縣可謂不遺餘力

 

宜蘭縣是在這樣的施政理念下
才有設立地方歷史博物館之構想
蘭陽博物館
她將是一座全台最具特色的地方歷史博物館
提供觀光客一個高品質且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經驗

她將是一座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社區博物館
提供宜蘭縣民使用
藉以鼓勵參與社區事務,營造社區意識
促進地方鄉土文化認同和族群互動

 

她將是創建宜蘭縣整體「生態博物館」
網絡的一個核心環節

「生態博物館」的理念
是將地域本身自然及文化資源視為博物館主體
而以地域內居民參與其中而形成的博物館
據此理念
我們將視宜蘭全縣為一座「生態博物館」
以博物館的概念綜合思考宜蘭全縣
自然與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展示教育與觀光功能
希望將其自然與文化資產統合在現代的環境中
整體的呈現出來

從烏石礁裡冒出一座博物館

回到蘭陽博物館的誕生地點-宜蘭縣北端的頭城鎮烏石港,它設立的地點即表現這座博物館是展示宜蘭的窗口,更是用文化捍衛宜蘭的城牆,為鎮固宜蘭的門戶大家齊心打造一座全縣民的博物館,這是當初選址在此的用意之一。另外在博物館周邊就是濱海的烏石漁港,它也是開往宜蘭子民心靈故鄉-龜山島的港口,且基地座落在歷史的古蹟-烏石礁遺址上,此位置是當初入蘭先民們進出宜蘭的重要關口,所以在宜蘭開發史上意義重大,回想昔日的榮景,在今日也應予保存與重現。

 

烏石港因矗立港中的礁石林立,且呈現烏黑色,故因此得名「烏石港」。雖然現在的烏石港繁華不再,但是從周圍的烏石,到鎮上的舊街十三行,都足見當時它在經濟帶動文化的歷史脈絡中,應具備其重要的地位。

左圖:蘭博基地位於頭城鎮烏石港內的遺址公園 / 右圖:鄰近頭城老街的懷舊之旅
左圖:蘭博基地位於頭城鎮烏石港內的遺址公園 / 右圖:鄰近頭城老街的懷舊之旅

蘭博家族落腳於宜蘭舊城-楊士芳紀念林園

承前所述,因為有蘭陽博物館的建置構想,進而以「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為全縣博物館運動之目標,也因而誕生另一個全台第一個博物館結盟的組織-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它結合了公部門、基金會、學校、社區、地方產業與私人藝術館等在地的公私立博物館,協會的成立對於宜蘭縣的新博物館運動帶來一股高潮,其對於博物館事務之綜理與服務,也不亞於公部門的推動成效,甚至在建置蘭博的過程中也傾力協助、不分你我,具體而言,它是由一群愛鄉以博物館為志業的人所組成,是不分公與私的全縣博物館服務志工。

 

「蘭博家族」的推動此一概念乃由上述「生態博物館」概念衍伸而來
「生態博物館」之運作,既以地區全域為博物館之範圍
則必須設立一個或數個「核心館」,以之為中心
用各種交通工具聯絡地域周緣
以形成一個博物館的網絡

 

「 核心館」的功能類似旅遊服務中心
兼為「生態博物館」轄域中的管理資訊中心

 

「核心館」類型並沒有限制
凡本域內的山、海、河川、動植物、礦山、牧場、農場,濱港、森林、古蹟、遺址、民屋、聚落等
都可以涵蓋在內換言之宜蘭縣內自然與文化資源中
有潛力在研究、收藏、展示、或教育上
發展成為具有局部或全部博物館功能者皆屬之
當她們發展成熟並連結為蘭陽平原上的博物館資源網絡時
我們給她一個名稱曰「蘭博家族」

 

蘭博家族目前有30多個家族館團體會員,個人會員(即潛力點和未來的家族館)也不計其數,歷經3任2位理事長,林奠鴻先生(現任大二結王公廟董事長)與羅欣怡女士(蘭陽博物館籌備處前總幹事,現任湖山國小教 導主任,協會理事長),秘書處成員最多時約5名成員,負責處理大小會務和專案計畫。其經費來源主要由捐款、會費和補助,並也透過共同計畫方式,主要與文建會、縣府文化局及蘭博有密切的聯繫合作,以達成地方博物館之整合推動工作。

由黃聲遠建築師設計的楊士芳紀念林園,目前由文化局委託蘭博家族協會經營。宜蘭縣蘭博家族協會提供
由黃聲遠建築師設計的楊士芳紀念林園,目前由文化局委託蘭博家族協會經營。宜蘭縣蘭博家族協會提供

小綠人的故事

小綠人是蘭陽博物館的館徽。
小綠人是蘭陽博物館的館徽。

蘭博的VIS是取自噶瑪蘭族的人形圖騰,回顧當時的VIS設計家霍榮齡先生的設計理念,他設計之初是想擷取宜蘭的好山好水為題材,從大自然之景物如扁柏、夜鷺、海鷗等造型著手,但最後因思考到蘭博的形成過程,在於有一群人對土地的愛所造就,才轉向選擇從生命的長河往回探尋,因很多宜蘭人的血脈均傳承有噶瑪蘭族群的血統,而當再看到考古出土的噶瑪蘭物件,許多美麗的圖飾,更令人讚嘆當時噶瑪蘭人對美術工藝的要求,故選擇噶瑪蘭人雕刻在門板上的人形圖騰,重新繪製而成蘭博的VIS。

 

蘭博VIS的色彩部分,是從外地人的觀點來聯想宜蘭,到過宜蘭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那綠油油一望無際的稻田,它是在豐沛的雨水滋潤下生長出的植物,象徵著無限的生命力,故截取稻田的綠色為基調,也欲藉VIS的色彩,表達出宜蘭博物館群那種生生不息如植物般的活力。

歷任館長及重要參與者

蘭陽博物館開館的編制架構。
蘭陽博物館開館的編制架構。

蘭博自2000年開始編列建館與人事經費後,以籌備處組織歸屬於本府教育局(前期,時間較短)與文化局,直到2004年1月1日正式組織編制才在議會審核下通過設置,正式編制為縣府的二級單位,直屬於縣政府,其人員採行政與教育人員雙軌制,按業務內容分組如下,目前館內成員數約10人,至開館應編制達15人。

 

2004年第一任館長:黃旭助理研究員(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借調,任期1年)


2005年第二任館長:陳登欽局長(由本府文化局局長兼任,任期1年餘)


2006年第三任館長:劉哲民局長(由本府文化局局長兼任,任期約半年)


2006年第四任館長:李永和局長(由本府文化局局長兼任,任期約2個月)


2006年第五任館長:呂春山局長(由本府文化局局長兼任,現任)

堅持目標,重新站穩腳步,大步向前

北宜高通車後如何再現烏石港風華,值得繼續關注。
北宜高通車後如何再現烏石港風華,值得繼續關注。

 

蘭博目前有公部門為後盾,整體而言尚稱穩定發展,蘭博家族作為一民間單位,卻必然經歷有館舍經費不穩定、成員流動、共識意見不一致的情形時有所見,但累積至今,也在這樣的困境中共同扶持,看到能代表全縣合作一致的光芒。這歸結於宜蘭人愛鄉的心情是具體而堅定的。所以「蘭博家族」與「蘭陽博物館」是宜蘭人自發性參與博物館的一種表現,他們將博物館視為一種普世的價值,目的是將宜蘭豐沛的自然資源和先民智慧,透過博物館之形式累積傳世,發揮人類經驗知識的價值與意義。

 

筆走到此,回溯蘭博10餘年來從夢想到實踐的過程,文字上雖然還不甚詳盡,但也道盡蘭博與蘭博家族一路走來的重要關鍵和轉折處,目前蘭博的硬體正在加緊趕工,展示規劃受限於經費短缺也在調整,與家族、社區、相關單位的聯繫,隨地方文化館的業務移撥,重新與地方又站在同一工作陣線,對內的責任如此,面對外界的變化也很難被忽略,如北宜高的開通使未來的挑戰是越來越艱鉅,但這都是考驗宜蘭人的實力與耐力,宜蘭的驕傲是有案例經驗可尋的,自應該用更高的標準來面對問題,而衷心希望關心宜蘭文化、博物館發展的夥伴,一起加入博物館的行列,未來仍應不分你我,在現實的標準不斷提昇下,以團隊合作力量和達成共同目標的意志下,重新站穩腳步,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