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4期-蘭博脈動「蘭陽博物館設計說明」

姚仁喜  /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宜蘭古地圖(《噶瑪蘭廳志》的<噶瑪蘭地全圖>)
宜蘭古地圖(《噶瑪蘭廳志》的<噶瑪蘭地全圖>)

宜蘭縣政府長久以來在「文化立縣」的宗旨之下,持續推動籌設「蘭陽博物館」的構想,民國八十一年更進一步決定將建館地點設於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港區二號公園內。同年同時進行「蘭陽博物館整體發展規劃研究案」,並據以於民國八十九年初正式辦理「蘭陽博物館初步整體規劃構想暨第一期工程設計構想」之公開競圖,本事務所榮幸獲得競圖首獎,同時蘭陽博物館工程也正式進入建築規劃與設計階段。

 

經過規劃過程中長時間的研究與討論,並綜合地方之意見,規劃團隊認為蘭陽博物館的意義除了提供原規劃之展示功能,作為全縣文化導覽的窗口外,更期待蘭陽博物館的規劃過程可以納入更豐富的議題,包括基地生態的復原與維護、生態教育的創立與推動等,並結合烏石港區之空間規劃,以區域整體意象轉型為蘭陽文化的象徵,進而成為蘭陽文化的研究核心。

 

蘭陽博物館預定地位於頭城鎮烏石港區中之烏石礁遺址公園內,基地面積達11.75公頃,博物館之建築樓地板面積預估為10000平方公尺(約3000坪),建築面積達4845平方公尺,建蔽率約為4%。由於基地內保有原生溼地生態,故初步規劃目標是以生態保育與生態教育作為核心原則。詳細之建築規劃設計構想分項說明如下:

一、 平面配置計畫

  • 機能分區的配置方式

從空間需求的內容來分析,蘭陽博物館的空間類別大致可分為展示區、蘭陽市集與資源教育中心。

 

其中主題展示區緊鄰入口大廳,並以序展區相連接,其空間序列以宜蘭的山、平原、海為基調,分別配置於三個不同之樓層(+8,+14,+20m),期間並以「水」的主題貫穿,以體現「雨潤蘭陽」的精神。

 

入口大廳的另一側則配置蘭陽市集相關空間,包括賣店、餐廳等。

 

建築西南側的另一端則配置資源教育中心,其中包含典藏(準備)區、研究區、辦公區及會議廳等。

 

  • 參觀動線的合理性

全區參觀動線的配置原則主要是希望安排二種屬性不同的動線系統:

第一類為收費參觀動線系統,主要配合主題展示區、特展區與兒童館等收費參觀的空間活動範圍,其出入口之進出必須管制。

 

第二類則為自由參觀動線系統,其主要結合蘭陽市集與環繞基地週邊之步道系統(包含原海堤步道與停車場連接步道),讓參觀者可不受限制的自由穿越於基地區域內休憩,同時不會對收費管制區域形成動線上的干擾。

 

有效安排以上二類之動線系統將可以確保蘭陽博物館之服務品質,同時延長並擴大服務範圍。

 

  • 集中管理的蘭陽市集

蘭陽市集範圍內包含紀念賣店、書店與茶坊,其中最重要的經營理念便是透過一般的商業行為與共存之展示過程,重現蘭陽的文化特色與空間記憶。例如在復原的頭城街景中一邊品嚐南方澳的米糕,一邊欣賞中山茶的烘焙過程,是一種娛樂享受,也是一種教育。

 

不過為了有效的管理經營,避免形成傳統攤販的髒亂景象,市集空間規劃將依循「委外經營、進出統一、集中管理」的原則。

二、 量體造型計畫

本案之建築量體是以北關以降常出現於海岸邊的單面山作為量體形式的依據。其目的在於突破形式反映文化的複雜性與政治性,轉而以地理符號作為反映文化的出發點,希望能將蘭陽博物館的精神進一步與土地結合。針對建築量體計畫內容,可以分別從下列三點概略說明:

 

  • 量體配置原則

1.集中性

在規劃對策的內容中曾提及,為顧及原溼地生態的完整,博物館的開發行為應儘量低調與集中。所以本規劃方案中從一開始便將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以爭取最大的腹地範圍,同時避免過於接近水域。

 

2.機能性

建築主體從單面山出發,考慮空間能的合理性,在發展設計的過程中,藉由量體錯位的感覺,嘗試強化空間自明性與模擬烏石縫隙的空間趣味性。

 

  • 建築高度構想

考量本案之建築量體中的高度構想,不外乎下列幾種因素:

 

1.地標性

蘭陽博物館作為宜蘭全境觀光的導覽中心,其地標性的角色將是決定性的影響。尤其基地的區位處於台二線交通要道的一側,如果建築的自明性不足,將無法吸引來往遊客的目光。所以規劃初期便始終關注著建築量體的地標性。

 

2.視覺性

除了建築量體本身的地標性外,參觀者在建築中參觀遊走的視覺性也相當重要。尤其針對龜山島的視覺軸線一直被使用與規劃單位所重視,所以建築高度亦會與視覺性的特色息息相關。

 

3.展示需求

當然作為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展示區的高度也會是相當重要的考慮因素。

 

同時考慮上述幾種因素,本規劃方案中初步將建築物量體的最高點定在+30m。

北關礁石(大元聯合建築事務所提供)
北關礁石(大元聯合建築事務所提供)

三、 量體與造型的組合

在兼顧機能與造型意象的原則下,建築量體計畫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幾個方向:

 

  • 由土地冒出的大石塊

若從單面山的意象出發,蘭陽博物館的建築量體與土地的關係始終被定位在最緊密的結合。建築所傳達的是一種由土地中成長茁壯的感覺,彷彿如同四周在平地中拔起的烏石一般,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經歷了許多歲月時間。

換言之,建築量體與建築形式均在傳達出一種與土地共鳴的和諧美感。所以在處理建築與基地的關係上,規劃方案中將斜向的外牆面直接插入土中,模擬巨石挺立的意象。

 

  • 單面山的力與美

為了將地理文化的路徑結合,我們將建築造型以單面山的形式來轉譯,所以除了將建築量體與土地結合外,單面山的形式與質感也必須反映在建築量體上。規劃方案中將主建物的最高頂點(+30m)朝向龜山島方向,並沿著西南方逐漸下降,在台二線一側沒入地表。整個主建物約略成三角錐體。

 

  • 與烏石群相呼應的建築量體

原基地水域內存有許多尺度驚人的烏石,為一十分特殊之景觀。所以規劃方案中的建築量體除了藉由空間錯位的方式將烏石借入室內及室外的景觀外,建築本身的配置及空間質感亦希望與烏石相呼應。

 

  • 以量體錯位強化空間自明性與趣味性

以單面山的礁石作為量體形式的基礎,同時以垂直台二線的方向將原建築單一量體錯位,並藉由建築量體材料的變化來展現內部空間的自明性。同時因錯位而產生之縫隙亦可提供採光與視覺的穿透效果,增加空間的趣味性。

四、 材料色彩計畫

(一)量體材料的概念性

既然建築量體的形式與意象始終緊扣著單面山與烏石的轉譯層次,在材料與色彩上自然亦不能例外。建築外牆以石材為主,其質感應能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同時搭配玻璃、金屬等較科技現代的材料,希望在擬真的情境中亦取得平衡的美感。

 

(二)環保低污染的材料與施工

低調開發與維護溼地生態是規劃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則,所以反應在材料的選擇與施工上也應遵循此一原則。在材料的選擇上,應儘量運用環保可回收的材料,同時應重視其綠建築之功能:譬如大面玻璃的蘭陽市集(餐廳)應注意建築耗能的影響,可適度提高玻璃的反射率或使用雙層玻璃以提高隔熱效果。

 

此外,不同材料的施工方式亦需事先規劃與協調。在外牆的施工上也應儘量以預鑄或乾式施工的方式進行,以避免在現場產生過多的污染,同時可以大幅縮短工期,減低對環境的衝擊。

 

(三)建築色彩的低調性

建築量體的色彩會直接影響基地範圍內外的視覺景觀,尤其在烏石礁公園的範圍內。所以在維護生態景觀的原則下,建築物的色彩應保持低調,盡量與基地內生態環境的色彩基調取得協調,避免過於突兀的色彩表現。

 

總言之,本案目前在整體規劃的階段,仍有許多課題需要進一步建構與釐清。然而我們始終相信:博物館的目的是要鼓勵民眾走出博物館,並協助民眾認識博物館外的真實世界,因此本案建築規劃與展示設計的概念將是全面性的,不只包含室內及室外展示空間,更涵括全蘭陽平原的博物館及類博物館群。因此,博物館內的展示僅是真實世界的縮影,只是通往蘭陽平原的導覽及大門,其最終目的應著眼於鼓勵並帶領民眾走出博物館,提倡以實際的體驗及追尋來獲得真正的蘭陽經驗。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